分享

4.2云台二十八将之三贾复

 钟家台 2012-10-29

4.2云台二十八将之三贾复

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四月,,刘秀在吴汉平定巴蜀凯旋而归,第二次大批量封赐功臣时,对“功臣增邑更封”。远离战场达十年的贾复更封胶东侯,领食最多,有六个县:郁秩、壮武、下密、即墨、梃胡、观阳。但是,同时也将贾复担任的左将军职务,连同右将军官职一律撤消。这样,贾复就没有官位负担了。

贾复是一个聪明人,深深了解刘秀现在要“偃干戈、修文德,不欲功臣拥众京师”的意图,对此他在思想上是理解的,在行动上也是配合的。贾复知道,其实刘秀早就在行动上逐步落实这一意图了。早在建武元年(公元25年)的九月,定都洛阳前夕,刘秀就任命前西汉密县县令卓茂(文臣)为太傅;建武二年二月,免去功臣王梁的大司空,任命太中大夫宋弘(文官)为大司空;建武三年闰正月,接受功臣邓禹的辞呈,免去大司徒。三月,任命大司徒司直伏湛(文官)为大司徒;建武五年十一月,侯霸(文臣)接任伏湛任大司徒;建武六年冬十月,刘秀下诏“敕(令)公卿举贤良、方正各一人”,这是硬任务;同年十一月,大司空宋弘免。该职位空缺了半年,到了建武七年(公元31)年五月,才又由前将军李通(虽是一位功臣,但更是刘秀的妹夫)任大司空。如此等等。至于,大司马一职,一直是由功臣吴汉担任,时间长达二十年之久。这是由东汉统一中国的长期战争形势所决定的,军中主帅变化过于频繁,是不利于军队稳定的;也是由大司马一职的军事技术含量决定的,一般只会舞文弄墨、摇唇鼓舌的文臣是难以胜任的。

这种“进文臣、退功臣”的情况,愈演愈烈,必然引起一些功臣及其子弟们的不理解或不服气。于是,他们就制造了“朝廷欲用功臣”的舆论,没想到反而激起了文官们的不满。

要把握人才的个性和特点。对越是不怕死、敢于折冲的人,越是要格外保护、要格外珍惜。不怕牺牲是对的,但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牺牲。这是刘秀用人之道中相当有人性的地方。刘秀接着讲,我听说其夫人已经有孕在身。如果生女,我子娶之;如果生男,我女嫁之。总而言之,不能让他为妻子、孩子忧心忡忡。刘秀用人能与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相结合,很有创意,望后来者三思。贾复大难未死,伤病不久痊愈,又北向到蓟找到刘秀,双方相见甚欢。

建武元年的六月,刘秀在诸位将领的拥戴下,于河北城(今河北柏乡县)即帝位。贾复被封冠军侯,任执金吾。七月,刘秀派出两路大军:一路让大将军耿率强弩将军陈俊驻扎在巩县的五社津,以备荥阳之东;另一路由吴汉率朱、廷尉岑彭、执金吾贾复、扬化将军坚镡等十一位将领,准备将更始政权的朱鲔团团围在洛阳。贾复率先度过黄河进攻洛阳,与白虎公陈侨对决,连续获胜,陈侨投降。大兵压城、军事交手、劝降游说,三管齐下,朱鲔无奈,只好举城投降。为在十月刘秀定都洛阳,作好了准备。

建武二年(公元26年)正月,刀子都的余部会聚檀乡自号檀乡,侵扰清河魏郡一带。刘秀派出吴汉率王梁、贾复等九位将军前往邺(城,今河北临漳)东漳水上讨伐檀乡,贾复居前,击邺,大破。“魏郡、清河、东郡三郡,从此清净,边路流通”。同一时间,刘秀“悉封诸功臣为列侯”,贾复“益封穰、朝阳二县”,加上以往封的四县,共六县,是功臣中封的县数最多的。

建武二年的三月,刘秀鉴于“更始诸大将在南方未降者尚多”,对洛阳的东汉政权是一个极大的威胁,所以召集诸位将领议论发兵之事。刘秀一边以檄书叩地,一边说道:“郾最强,宛次之,谁当击之?”贾复率然地回答:“臣请击郾”,刘秀笑着说;“执金吾击郾,吾复何忧!大司马(吴汉)当击宛”。贾复与骑都尉阴识、骁骑将军刘植南渡巩县五社津击郾,连续获得胜利。一个多月后,尽定其地,更始郾王尹遵投降。紧接着,挥师东进,剿灭更始淮阳太守暴泛,暴泛战败投降,属县悉定。当年秋天,贾复南击更始汝南郡的召陵、新息,平定之。只是在大军路过颖川时,发生了一起部将杀人的事件,颍川太守寇恂秉公办事,与“时尚草创,军营犯法,率多相容”相反,寇恂马上抓人入狱并公开斩首于市。贾复认为寇恂不给面子,深以为耻,一度扬言要用剑杀死寇恂。只是后来刘秀的出面干预,方才避免了两虎相斗悲剧的发生。这是后话。

建武二年,秋八月,刘秀视察魏郡内乡(今河南内乡),“自将征五校”于内乡阳聚,率领了包括贾复在内的九位将领:吴汉、景丹、耿、朱、冯异、陈俊、王常、臧宫。结果,“降其众五万人”,摧毁五校义军主力(《后汉书。景丹传》)。  

同月,原东汉破虏将军邓丰因对南下平定南阳的吴汉军纪较差不满,“据阳(今河南新野)反(叛)”。冬,十一月,刘秀为了加大平叛的力度,提拔已在南方前线的“廷尉岑彭为征南大将军,率八将军讨邓丰于堵乡”。这八位将军中,就有贾复。建武三年春闰正月,贾复升为左将军。为配合冯异与东退宜阳赤眉的决战,他从南阳北上,先后连续在宜阳的外围的渑池、新安作战,最后与刘秀会师宜阳,参加了赤眉军的受降仪式,尽享胜利者的荣耀,尽显胜利者的风采。建武三年(公元27年)的 三月,刘秀亲征邓丰,来到堵乡。邓丰连夜往阳逃跑。刘秀率贾复、岑彭、耿、傅俊、臧宫等,死死追击,终于在宛城的小长安大破邓丰。邓丰兵败,无奈投降,后被斩首。

到此,贾复的军旅生涯仿佛光荣结束了。在《后汉书》的《贾复传》和《光武帝纪》中,从此,再也没有贾复出征作战活动的记载。《东观汉记校注》记载,建武十一、二年,吴汉征蜀,不料,来歙和岑彭先后被公孙述派人刺杀,吴汉深感人手不足,于是“上书请(贾)复自助,上(刘秀)不遣”。这说明从此雪藏贾复的,不是别人,是刘秀自己。正如〈《后汉书。贾复传》记载的那样:“(贾)复从征伐,未尝丧败,数与诸将溃围解急,身被十二创。帝以复敢深入,稀令远征,而壮其勇节,帝自从之,故()复少方面之勋。诸将每论功自伐,复未尝有言。帝辄曰‘贾君之功,我自知之。’”看来,刘秀对贾复生死是决心负责到底的。

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四月,刘秀在吴汉平定巴蜀凯旋而归,第二次大批量封赐功臣时,对“功臣增邑更封”。远离战场达十年的贾复更封胶东侯,领食最多,有六个县:郁秩、壮武、下密、即墨、梃胡、观阳。但是,同时也将贾复担任的左将军职务,连同右将军官职一律撤消。这样,贾复就没有官位负担了。

贾复是一个聪明人,深深了解刘秀现在要“偃干戈、修文德,不欲功臣拥众京师”的意图,对此他在思想上是理解的,在行动上也是配合的。贾复知道,其实刘秀早就在行动上逐步落实这一意图了。早在建武元年(公元25年)的九月,定都洛阳前夕,刘秀就任命前西汉密县县令卓茂(文臣)为太傅;建武二年二月,免去功臣王梁的大司空,任命太中大夫宋弘(文官)为大司空;建武三年闰正月,接受功臣邓禹的辞呈,免去大司徒。三月,任命大司徒司直伏湛(文官)为大司徒;建武五年十一月,侯霸(文臣)接任伏湛任大司徒;建武六年冬十月,刘秀下诏“敕(令)公卿举贤良、方正各一人”,这是硬任务;同年十一月,大司空宋弘免。该职位空缺了半年,到了建武七年(公元31)年五月,才又由前将军李通(虽是一位功臣,但更是刘秀的妹夫)任大司空。如此等等。至于,大司马一职,一直是由功臣吴汉担任,时间长达二十年之久。这是由东汉统一中国的长期战争形势所决定的,军中主帅变化过于频繁,是不利于军队稳定的;也是由大司马一职的军事技术含量决定的,一般只会舞文弄墨、摇唇鼓舌的文臣是难以胜任的。

这种“进文臣、退功臣”的情况,愈演愈烈,必然引起一些功臣及其子弟们的不理解或不服气。于是,他们就制造了“朝廷欲用功臣”的舆论,没想到反而激起了文官们的不满。

这种不满的情绪终于在建武七年(公元31年)的三月爆发了。当时,发生了月食。本来月食的出现是自然现象。但是,封建统治者却往人事上扯。刘秀也是这样,“日有食之,(躲)避正殿,寝兵,不听事五日”;同时下诏:“百僚各上封事,无有所(避)讳。其上书者,不得言圣(明)”(《后汉书。光武帝纪》)。在实行人治的封建专制的环境中,这确实是一个难得的说话机会。

有一位名叫郑兴的太中大夫立即上疏,就“国无善政,则谪(责备)日月”的核心问题,讲了以下几点意见:第一批评刘秀在“要(关键)在因人之心,择人处位”的问题上有失误。有两例事情为证。一是“今公卿大夫(请注意,这里的公卿大夫是指文官集团,不含功臣集团)多举渔阳太守郭可(任)大司空者,而不以(及)时定。”二是“道路流言,咸曰‘朝廷欲用功臣’,功臣用则人位谬(错误)。”何谓“人位谬”?简单说,就是“人不称(职)其位,位不宜(适合)其人”。其矛头是直指功臣集团的。所以,结论是“愿陛下(委)屈己、(服)从众,以济(成就)臣(转)让善之功”,请刘秀重视文臣,为文臣集团建功立业创造条件。第二批评刘秀在“留(意)思(索)柔克之政,垂意(重视)洪范之法”的问题上有不足。郑兴认为,日,君象;而月。臣象。如果(日)君亢急,那么(月)臣促迫,所以月(臣)行疾(有病)。《尚书。洪范.》里强调,君臣一致的柔克治国之术才是高明的。只有君臣和柔才能立事。现在的情况是刘秀“躬亲政事,颇伤严急”,“陛下高明,而群臣惶促(惊慌)”。这种情况必须转变(《资治通鉴。卷四十二。汉纪三十四》)。郑兴对刘秀的两点批评是很有道理的。骑马可以打天下,但是骑马不可以治天下。刘秀要治理天下,促成中兴之事,必须在人事上、在统治术上有一个根本转变。

上述的历史,是贾复亲身经历过的。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从中不断悟出在新形势下 如何作人、如何保持晚节的问题。所以,看看在以后的十八年里,贾复经常与高密侯邓禹讨论最多的恰恰是如何削除甲兵、倡导儒学的问题,就不足为怪了。他长期“阖门养威重,授《易经》,起大义”,完全符合“上(刘秀)以天下既定,思念欲完功臣爵土,不令以吏职为过,故皆以列侯就第”的精神,刘秀对贾复自觉当领头羊的做法也深以为然,十分赞同。一度,朱等人不理解,却不识时务地向刘秀推荐贾复为宰相,没想到刘秀以“方以吏事责三公,故功臣并不用”为由,公开拒绝了。当然,刘秀对贾复、邓禹、李通三人还是给予了特进的身份,使之能与诸位公卿参议国家大事。这个恩遇只给三个人,显然是很厚重的(《后汉书。贾复传》)。建武三十一年(公元55年)去世,享年不清,谥号刚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