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的东正教堂(2009年9月)现存两座:1936年的圣母大堂新乐路55号襄阳北路、1934年的圣尼古拉斯堂皋兰路16号思南路

 昵称散步收藏 2012-10-29

上海的东正教堂 
                                                                             

                                            印象中的“洋葱头”

    我自小居住在陕西南路淮海路附近,一到礼拜天最喜欢跟父母去公园玩,而去得最多的就是襄阳公园或复兴公园(当时不少人还叫它“法国公园”)了。我对这两个公园的记忆之一,就是两个公园旁都有一座俄国人的东正教堂:襄阳公园旁的教堂(后来知道它叫“圣母大堂”新乐路55号)有一大四小五个蓝色的“洋葱头”圆顶,顶上装着金色的十字架,还挂着金色的链条,在阳光下熠熠闪光。在教堂面对劳而东路(襄阳北路)的东侧外墙上,还绘有一幅圣母抱着耶稣的俄罗斯风格的圣像画,整幅画的色彩古朴,沉重,一到晚上,圣像下的小灯就亮了,发出幽淡的光,笼罩着圣母和圣子,给人几多神秘之感。
    复兴公园边门旁高乃依路(皋兰路16号)上的东正教堂(后来知道它叫“圣尼古拉斯堂”),也有五个“洋葱头”圆顶,但是这五个“洋葱头”在我的记忆里好像是色彩各异的,有金色的、蓝色的、还有蓝、土黄、深红色螺旋相间的等等,我对它的印象是:小巧玲珑,造型优美,色彩艳丽,简直就像童话里的玩具王国的城堡。

                                             流亡上海的俄侨


    二十世纪初的1917年,俄国的十月革命爆发,苏维埃政权建立,大批俄国难民开始逃往中国境内,其中不乏曾经显赫一时的贵族、和旧俄军队的高级军官。到1930年代中期,上海成为除哈尔滨以外一个重要的俄国人聚居地,同时也构成了上海人数最多的白种人群体。这些刚到上海的俄侨,大多数囊空如洗,在最初的一年中,他们的生活过得十分艰辛,有些人几乎到了露宿公园的地步。但也有不少人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逐步走出了困境,他们中的一些商人、建筑家、美术家、音乐家、化学家、印刷家等专业人才,更是凭自己一技之长,开拓发展,精心创业,成为在沪俄侨中的佼佼者。俄侨融入了上海的社会,为上海的商业、文化、科学、教育、建筑等等各方面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俄侨也融入了上海民众的生活。上海的俄侨约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逐步离沪他去,但是他们曾经的存在,以及他们在上海留下的影响,成为上海城市记忆的一个独特的单元。

                                             上海的东正教堂 

    东正教是基督教其中的一个派别,主要是指依循由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所流传下来的基督教传统的教会,它是与天主教、基督新教并立的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东正教是俄罗斯人信奉的宗教教派。自从十八世纪有俄侨来在沪居住开始,俄侨就开始考虑修建他们自己的宗教活动场所,来进行他们信奉宗教——东正教的活动,到19三十年代末,上海出现过的大小东正教教堂共有十三处左右,其中的主显堂、圣母大堂、圣尼古拉斯堂是最著名的。
    主显堂 1902年,由俄国传道团出钱买下了美租界河南北路43号天潼路的房屋及地皮,1903年开始动工兴建,翌年(即第二年的1904年)建成了一座砖木结构、有五个葱头式穹顶边带钟楼的上海第一座俄罗斯教堂——主显堂,又称“闸北俄国礼拜堂”。两位沙俄军官出家的东正教修士——大司祭那法那伊勒,修士辅戛乌利伊勒主持了闸北教堂的宗教活动。1932年,“一*二八”战事爆发,主显堂遂毁于战火。

 
    圣母大堂 由于主显堂被毁,上海的俄侨决定另择法租界一带地方重建新教堂。1930年,主显堂主教西蒙决定通过发行“教会债券”筹集新建教堂的经费。1933年6月4日圣灵降临节这一天举行了隆重的奠基仪式,近千名俄侨参加。建造大教堂得到了许多俄侨的大力支持,他们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俄国著名的建筑师和画家雅*卢*利霍诺斯亲自为大教堂设计图纸。

 
    1936年2月圣母大堂建成,这座被称为中国南方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其外形酷似诺夫哥罗德的圣索非亚教堂,占地面积为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030平方米。最为突出的是教堂穹顶,由一大五小葱头形圆穹顶组成,外壳为涂上孔雀蓝的铜皮,顶尖和顶上十字架涂贴金色,具有浓厚的俄罗斯教堂特征。在教堂南侧还有一幢带尖顶的三层楼房,建筑面积为538平方米,是神职人员宿舍。
    圣母大堂 是中国东正教会上海教区的主教坐堂。是一座具有俄罗斯正教教堂风格的建筑,这种风格源于拜占庭的教堂建筑艺术。根据史料记载,教堂内四壁布满俄罗斯教堂内常用的油彩画条装饰和各种圣像画、圣经故事画。(这些壁画可能消失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文革”时期),这些壁画若现在还存在的话,这里真可以作为一座俄罗斯宗教绘画艺术的博物馆。

 
    圣尼古拉斯堂 是位居圣母大堂和主显堂之后,上海东正教的第三大教堂。该教堂是旅沪俄罗斯建筑师亚*伊*亚龙设计,始建于1932年,1934年落成。之所以命名为“圣尼古拉斯”据说是为了纪念被苏维埃政权处决的前沙皇尼古拉二世。圣尼古拉斯教堂下面有个小花园,另外在教堂的南面,建有钟楼。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上海的俄侨逐渐离去,该教堂于1955年8月关闭,停止宗教活动。

                                                       后记 
   
东正教在上海完全是一个侨民的宗教,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时,白俄基本在上海消失,而“赤俄”——苏联人又因中苏交恶而回国,虽然东正教也想发展中国教徒,但是并无效果,只好关门大吉了。1966年,中国遭受“文革”之灾,在“大破四旧”的日子里,两座空关着的东正教教堂——圣母大堂和圣尼古拉斯堂在劫难逃,

我当时所见如下:

一、首先看到在淮海路襄阳公园的圣母大堂(新乐路55号襄阳北路口,2012年11月05日探访处于关闭状态)附近贴出一张某里委的干部“要求铲除圣母大堂内耶稣和圣母画像”的大字报,估计圣母大堂内的壁画就是那时被毁的。

二、我还特地去了复兴公园旁边的(皋兰路16号靠近思南路以西,2012年11月05日探访得知被上海经纬集团所用)圣尼古拉斯教堂,看到的情景是:圣尼古拉斯堂的五个“洋葱头”已经被砍了下来,有的砸得粉碎,我才发现这些穹顶都是用极厚、几乎是实心的木头雕刻(或拼镶)的,表面还留有鲜亮的彩色,里面则是木头的本色,散发出强烈的木头的气味,这些碎木块散得教堂下的院子里、人行道上、马路上到处都是……。

 
    以后的情况大家都有些知道:19八十年代后,这两座曾经的东正教堂作为优秀历史建筑得到保护,但在经商热潮中也相继作为各种用途,如圣母大堂曾做过股票市场、饭店、咖啡馆;圣尼古拉斯堂中也曾开设过工厂、“幸运阁大酒店”等。这两所教堂的建筑也多次经过有关部门的修缮,其中圣母大堂的修缮效果较好些,只是穹顶的色彩不是原来的孔雀蓝色而偏深偏黑,不知是技术、材料不过关呢,还是主持者的审美观的缘故?而圣尼古拉斯堂原来那些彩色鲜艳的、象童话王国中城堡的穹顶始终没能恢复,只能勉强安装了一个丑陋无比的马赛克贴面的代用品,狗尾续貂,实乃上海修缮优秀历史建筑工程中之败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