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懂上海:新乐路上的东正教堂

 海派書鄉 2014-10-18

2014-10-12 在这里,看懂上海 看看新闻网

位于新乐路上的东正教堂,是东正教上海教区的主教座堂,位于上海市徐汇区新乐路(原上海法租界亨利路)55号,今襄阳公园西侧。


听老人们说当年这个东正教堂有美丽的名字,叫“圣母大堂”。圣母大堂有一大四小五个蓝色的“洋葱头”圆顶,顶上装着金色的十字架,还挂着金色的链条,在阳光下熠熠闪光。在教堂面对襄阳北路的东侧外墙上,还绘有一幅圣母抱着耶稣的俄罗斯风格的圣像画,整幅画的色彩古朴,沉重,一到晚上,圣像下的小灯就亮了,发出幽淡的光,笼罩着圣母和圣子,给人几多神秘之感。


东正教是基督教其中的一个派别,主要是指依循由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所流传下来的基督教传统的教会,它是与天主教、基督新教并立的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东正教是俄罗斯人信奉的宗教教派。自从十八世纪有俄侨来在沪居住开始,俄侨就开始考虑修建他们自己的宗教活动场所,来进行他们信奉宗教——东正教的活动,到三十年代末,上海出现过的大小东正教教堂共有十三处左右,其中的主显堂、圣母大堂、圣尼古拉斯堂是最著名的。


教堂穹顶上的笔画


1902年,由俄国传道团出钱买下了美租界北河南路43号房屋及地皮,1903年开始动工兴建,翌年建成了一座砖木结构、有五个葱头式穹顶边带钟楼的上海第一座俄罗斯教堂——主显堂,又称“闸北俄国礼拜堂”。两位沙俄军官出家的东正教修士——大司祭那法那伊勒,修士辅戛乌利伊勒主持了闸北教堂的宗教活动。


旧时,位于法租界亨利路上的圣母大堂


1927年3月,上海工人暴动,位于闸北的俄罗斯正教会上海教区主教座堂主显堂遭到中国军人洗劫和占领,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保护西蒙主教和神职人员撤离。西蒙主教欲将法租界霞飞路圣尼古拉军人小教堂改作主教座堂,未能如愿,于是封闭了那座教堂,另租辣斐德路1233号(近霞飞路口)作为临时主教座堂(辣斐德路圣母堂)。这时,由于大部分俄国侨民移居法租界,西蒙主教计划在法租界新建一座主教座堂,并发行面值为5元、10元、20元、50元和100元的“献给天主”认捐券,募集建造所需款项。募集到的第一批款项为1.5万元,加上富孀利特维诺娃个人捐款4.5万元,于是购买位于劳而东路、亨利路口的3亩土地。 由于所需款项超出俄侨承受能力,一时难以筹足,于是先在该地建造一所简易的木结构天使长加夫里洛教堂,作为临时主教座堂。


1933年2月,西蒙主教病病逝,北京总会魏克托主教成立了筹建委员会,募得部分建造经费后,1933年6月4日圣神降临节,举行了奠基仪式。建筑师和画家利霍诺斯为大教堂设计图纸,赖尔工程师为教堂免费打桩。戈斯工程师则包下屋顶建设和电气设备的费用。1934年,伊望主教接任上海主教,主持完成了主教座堂的建筑,并且兼任堂长(1942年以后由罗果仁大司祭担任堂长)。

1936年,修缮中的教堂


1936年2月,圣母大堂建成,这是一座俄罗斯拜占庭风格的大型教堂。教堂平面呈方形,内部大厅为希腊十字式,能容纳2500多人。教堂穹顶由孔雀蓝色的一大四小五个鼓形圆穹顶组成,主穹顶高达35米,与奶白色的墙面形成强烈对比。教堂南侧还有一幢三层楼的神职人员宿舍。



圣母大堂是中国东正教会上海教区的主教坐堂。是一座具有俄罗斯正教教堂风格的建筑,这种风格源于拜占庭的教堂建筑艺术。根据史料记载,教堂内四壁布满俄罗斯教堂内常用的油彩画条装饰和各种圣像画、圣经故事画。(这些壁画可能消失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文革”时期),这些壁画若现在还存在的话,这里真可以作为一座俄罗斯宗教绘画艺术的博物馆。


教堂内主穹顶和副穹顶连接部


东正教在上海完全是一个侨民的宗教,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时,白俄基本在上海消失,而“赤俄”——苏联人又因中苏交恶而回国,虽然东正教也想发展中国教徒,但是并无效果,只好关门大吉了。1966年,中国遭受“文革”之灾,在“大破四旧”的日子里,圣母大堂在劫难逃。


八十年代后,这座曾经的东正教堂作为优秀历史建筑得到保护,但在经商热潮中也相继作为各种用途,如做过股票市场、饭店、咖啡馆。教堂的建筑也多次经过有关部门的修缮,只是穹顶的色彩不是原来的孔雀蓝色而偏深偏黑,不知是技术、材料不过关呢,还是主持者的审美观的缘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