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卖的不如买的精 如何应对更聪明的消费者

 昵称2479088 2012-10-30

如今,中国已经正式步入“上帝”主导的买方市场新时期。只要随便留意一下上海的南京路、淮海路、徐家汇等着名商圈,就能发现时下国内的商业竞争十分惨烈。最典型的便是以促销为主要手段的“眼球经济”正大行其道:季节性促销、假日促销、“周年庆”促销等噱头层出不穷。

然而,商家这种高频率的密集性促销,效果到底如何?如果那些聪明的消费者悟出了商家的促销之道,并据此调整自身的购买行为,那么这些“噱头”还会奏效吗?

聪明的消费者在“玩”战略

近年来,一种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变得“聪明”起来,他们会观察甚至研究商家的促销行为,以此来延迟自己对新产品的购买,守株待兔式地静等商家促销旺季的到来,在最低价时出手,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在2010年中秋节到国庆节“黄金周”的过渡阶段,多数商场出现了暂时性的“沉默”甚至“休克”,这表明消费者放缓了消费速度,对市场持观望态度。原因是“黄金周”期间各商家会加大促销力度,消费者只须进行前期的商业“侦察”,然后再静待商家让利。也有很多年轻女性白领透露,她们经常对上市的新品服装进行参观与试穿,记下自己心仪的款式与型号,等到促销旺季或者反季时再大举采购,如此,就可以节省大把的真金白银。

以上种种表明,在目前国内通胀预期的影响下,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已经出现了重大变化:他们不再简单地随着商家的促销哨声而疯狂抢购,而是在思考如何以更低的价格满足自己所需,追求效用最大化。简言之,消费者变得越来越理性,越来越聪明,对他们来说,不落后于时代潮流而又能节省银子才是硬道理。所以,我们将这类消费者称为战略消费者。

北美最大的消费电子零售商BEST BUY(百思买)的前首席执行官安德森先生把这些聪明的消费者戏称为“魔鬼”,因为他们总是对企业的新产品定价无动于衷,耐心地等待企业降价和促销,战略性地选择最佳时机进入市场。安得森指出,每年大概有五分之一以上的顾客属于战略消费者。可见,战略消费者群体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值得商家广泛关注。

冲动与理性:普通消费者vs战略消费者

所谓战略消费者,是相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的。普通消费者进入市场,会立即决定是否购买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冲动性是他们的重要表征,他们一般不会深入思考并研究自身的效用最大化问题。然而,在战略消费者的词典中,从来就没有“冲动性购买”这一个词,相反,他们会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对商家的营销策略和产品价格调整做出自己的预测和分析,进而选择最优的购买时机,将经济理性发挥到极致。

战略性分析。战略消费者之所以能够“玩”战略,主要在于他们是聪明的市场“分析家”与“预测家”.通过了解行业的市场竞争状况和商家的产品价格走势,战略消费者会及时调整自身的购买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家的定价与促销策略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这便于战略消费者进行把握,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就更加拓宽了他们获得市场信息的渠道来源。与普通消费者面对信息的茫然与无动于衷不同,战略消费者能够对海量的信息进行理性筛选,并根据分析结果做出最有利的决策。因而,分析能力是战略消费者实施消费行为的基本前提。

战略性等待。战略消费者的行为有些类似《守株待兔》这一经典寓言故事,但区别在于战略消费者是以战略性分析为基础的,并不是盲目的等待。普通消费者在无法负担一件商品时,通常会选择退出市场,而战略消费者则会选择战略性的“守株待兔”,即当产品价格下降到能够承受的水平时(即兔子撞树),他们就会出手购买。同时,普通消费者在能够承担商品的当前价格时,往往会立即购买,而战略消费者则会推迟购买,并期待在未来以较低的价格俘获产品或服务。可以看出,战略性等待是战略消费者与普通消费者的最大区别。

战略性博弈。市场经济的核心就是供求双方的博弈。商家为了应对消费者的需求周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往往会采取动态定价的策略。此时,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他们会被动地跟着商家的价格指挥棒翩翩起舞。但是,战略消费者却不同,他们可以与商家进行动态博弈,依据对市场竞争规律以及商家价格策略的了解和分析,调整并选择自身的战略消费行为。在与商家的博弈中,战略消费者往往能理性地控制自己的消费行为。

战略消费者是怎样炼成的

每个行业都有自身的特性,并非都会存在战略消费行为。例如,时装行业中普遍存在着战略消费者,而房地产行业却似乎很难寻觅到他们的身影。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了战略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呢?

消费者的等待成本。消费者对不同产品的需求程度是不同的。对非必需品而言,消费者的等待成本不是很高,即使因等待而错失购买机会,损失也能够接受,此时,消费者就可以大胆地与商家博弈,静候促销旺季的到来。然而,在生活必需品和应急品领域,消费者的等待成本相对较高,如果错失购买时机就有可能造成比较大甚至难以承受的损失。所以,在服装、家纺等时尚产品领域,战略消费者几乎无处不在,而在时令蔬菜水果、房地产等行业中则很少能见到战略消费者的身影。

商家的定价策略。战略消费者之所以聪明,就在于他们对商家的动态定价有自己的预期。如果消费者预计该领域没有厂家的季末折扣、季节性促销以及反季节降价等活动,或者不存在降价的空间,就不会发生战略性消费行为。例如,在北京、上海等国内大城市的房地产市场,由于近十年来房地产开发商几乎不进行实质上的价格促销,消费者也就无从判断房地产行业的促销规律。因此,房地产领域的消费者通常不会选择战略性等待。

商家的库存规模。商家的产品数量即库存规模,也会影响顾客的战略消费行为。如果商家的产品库存有限,消费者预期等待的最终结果,可能是无法获得该商品或服务,从而减少战略消费行为。例如,教育服务领域就很少出现战略消费者,原因很简单:由于教室、师资等条件的限制以及教育机构的辅导或培训课程规模有限,再加上这类服务的时间约束,消费者知道等待的结果通常是无法获得服务或错过最佳时间,因而会选择直接报名参与。动态博弈:聪明的商家vs聪明的消费者

战略消费者群体的出现,对商家的定价与促销策略带来了巨大挑战。商家总想以最好的价格把商品卖出去,而消费者则会一直等待降价,二者都希望自己的收益能够最大化,这种博弈也会无休止地进行下去。因此,如何针对消费者的战略消费行为调整营销策略,是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当然,企业的应对策略多种多样,可以在产品库存上花心思,也可以从价格政策上做文章,但无论采取何种策略,其基本思路都是一致的。

增加消费者的等待成本

等待成本意味着消费者可能面临产品售罄的风险。在竞争激烈的买方市场中,供大于求是常态,消费者也会预期产品的供应量足够大,等待成本比较低,因此,他们有充分的理由在新产品上市时选择观望。然而,如果商家采取小批量生产的战略,将产品的规模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就有可能改变消费者对产品库存的预期,进而增加消费者购买不到产品或不能在预定时间内买到产品的风险,消费者的战略消费行为就会受到抑制。

西班牙的快时尚品牌Zara就采取了这种策略。Zara对时尚产品实行小批量生产,严格控制产品的生产规模,并缩短产品生产周期和供货周期,这就使得Zara的产品库存量很少。当这些信息迅速传递出去之后,“聪明”的消费者就会尽早地进入市场,产品基本没有大幅降价的必要性。

采取一步到位的价值定价

企业如果能够在新产品定价时,采取一步到位的价值定价,将产品价格定位于目标顾客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就有可能缩小消费者的预期降价空间,此时,那些聪明的消费者当然也不会选择无休止的等待,他们很有可能会选择尽早入市。

Zara公司在实施小批量生产的同时,也对新产品的初始价格进行了适当的控制。即使企业被迫采取降价促销策略,但由于其初始价格本来就不高,消费者预期降价的空间也很有限。所以,当消费者发现自己喜欢的产品时,就减少了对价格因素的考虑。

  封杀消费者的降价预期

如果说一步到位的价值定价仍然存在一定的降价预期,那么不走寻常路的高端品牌运营,就可以基本杜绝消费者对产品的降价预期。高端品牌生存的法宝不是价格,而是品牌。高端品牌的维系与价格战就如同驶往不同方向的高速列车,永远没有交集。虽然节假日商家的促销活动如火如荼,然而,顶级品牌似乎从来不盲目跟风。夏奈尔、LV等顶级时尚品牌之所以很少发动大规模的降低促销活动,就是不希望消费者对产品产生降价的预期,从而在新产品推出市场时就进场抢购。

分类管理,实行动态定价

心理学理论表明,消费者等待降价的耐心存在明显差异。有的消费者心态笃定,会平静而耐心地与商家博弈,等不到降价促销就坚决捂紧自己的钱包;而有的消费者却在等待的过程中心生焦虑,担心心仪的产品会和自己有缘无分,所以会选择提早进入市场。

这些现象表明,企业可以根据消费者等待产品降价促销的心态,将目标市场分为两大类型:高耐心的消费者主导市场与低耐心的消费者主导市场。在高耐心消费者占主导地位的市场中,商家应该采取涨价的动态定价策略,即在初始价格的基础上,适时提高产品价格。虽然高耐心的消费者有等待产品降价的耐心,但是一旦他们发现产品价格呈上升趋势而没有降价的可能性时,他们就会放弃等待,以当前价格抢购商品。这样,高耐心的消费者就转变为低耐心的消费者。事实上,近年来中国的房地产开发商就采取了这种策略,并且屡试不爽。

相反,在低耐心消费者占主导地位的市场中,商家需要采取降价的动态定价策略,即在初始价格的基础上,适时降价促销。由于这部分消费者等待降价促销的耐心低,不愿意付出等待成本,他们通常会在新产品上市的早期,以较高的价格购买商品。也就是说,预期的降价促销活动对低耐心消费者不具有吸引力,因而不会降低新产品的销量。同时,预期降价策略的存在,也可能会吸引目标市场以外的一些边缘客户,从而有效扩大企业的客户群体。例如,手机厂商就是运用这一策略的行家。当新款手机进入市场后,总会吸引一大批追求时尚而又缺乏等待厂商降价耐心的消费者,是他们为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放大了传播效应。一段时间后,通过降价促销降低该产品的定位,就能把一些边缘性的顾客揽入怀中,实现市场利润最大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