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官德(下)

 昵称2205966 2012-10-31

中国古代官德(下)

刘余莉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博导

二、古人的官德修养之道

(一)修身

所以我们还要上升第二个层次,就是忘忍,也就说这个人,他的心胸很宽容很开阔,对别人、对自己的不好转头即忘,不把它放在心上,也就是我们古人所说的宰相肚子能撑船,不和他一般见识。

那么第三个层次呢,就是反忍,也就说别人对我们不好,可是他对别人都很好,那一定是我有做得不对的地方,所以不仅不去责怪别人,而是马上理智地反省自己,做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就任何事没有成功,没有达到理想的目的,不要去责怪别人,马上反省自己。

第四呢就是观忍,古人有一句话说观察世间的现象,一切有违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说一切的现象、人、事、物发生的事情,都像什么呢?就像你做了一个梦一样,就像那个肥皂泡一样,它不能够延续,都是暂时的,就像那个露水一样,就像那个雷电一样,一闪就过去了。那我们想一想我们以前所经历的事情,不就是梦幻泡影已经过去了吗?你何必把它总是记在心上,一翻起来就很不高兴,把自己惩罚了一顿呢?

你把自己弄得很不高兴,结果别人还不知道,这确实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所以有人把我们的心比作一个垃圾桶,什么意思呢?其实这个垃圾桶刚从商店买回来的时候,也是很干净的,那为什么变得污秽不堪了呢?就是因为我们经常把脏东西、把垃圾往里边扔,最后就变成污秽不堪的垃圾桶了。那我们的心也同样如此,每一个人的心都是纯净纯善的,但是我们经常把别人的过失、别人对我们的不好和怨恨承载在其中,就把我们的心变成了承载别人过失的垃圾桶,受伤最深的是我们自己。所以我们要学会观忍。

第五就是喜忍,什么叫喜忍呢?就是当别人对我们不好的时候,我们不去打击报复他,不生气,反而很高兴,为什么很高兴呢?因为又来锻炼我的修养了,考察我忍辱的机会了,所以要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定慧。

很多人觉得我自己修养很好,你看我对谁都是一团和气、笑脸迎人,那是什么原因呢?那是因为我们周围的人都是我们的下属,我们的朋友,都是赞叹我们、肯定我们,尽给我们说好话。结果突然有一天,一个人不认识你,不知道你是领导,结果对你说话很不客气,甚至对你无理取闹,你还能对他保持耐心、保持微笑,这才体现了一个人真正的修养。所以要欢喜别人对自己的侮辱、诽谤等等。

第六叫慈忍,这个境界就更高了,就是说看到别人做错事或者他对我做不好的事,我不仅不去报复他,反而生起怜悯的心去帮助他。中国人有一句话叫“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为什么呢?就是你看他这个行为很可恨,但是你去调查原因,一定有导致他可恨的行为的原因。

比如说我们看到有一些孩子,十七八岁还没有走上社会,结果就做了很多悖逆社会的行为。比如说他看到车子停在大路边,他虽然不认识这个车子的主人,但是他拿着刀子上去给它划了两个道,还有的人就给它泼了一桶油,一把火就把它烧着了。如果我们是这个车子的主人,我们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生气,觉得怎么会有这样损人不利己的人呢?但是当我们去调查原因的时候才发现,这个孩子为什么这么做呢?原来他早年父母离异,他的父亲娶了一个妻子了一个家,母亲找了一个丈夫成了另一个家,他就成了无家可归的孤儿,从小没有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他对人没有信任,也生不起爱,所以就充满了冷漠、充满了敌视、充满了对立,他才会做出这样损人不利己的事。

那我们想一想我们是怎么对自己的孩子呢?我们对自己的孩子是呵护倍加,知道有一个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提升成绩,可能是不惜重金也要送孩子去学习。听说学习《弟子规》能够让孩子的德行有改变,可能是不远万里也要送孩子去参加一个《弟子规》的学习营。

那我们想一想,这些孩子相对于我们的孩子,是不是很可怜呢?所以中国人有一句话说,“论人之非,当究其心”,当你看到他过失的行为的时候,一定找出导致他行为的原因,这个时候你就不怨恨他了,反而想着去帮助他、提升他,这个就叫慈忍。

所以在论语上,孔老夫子有一句话叫“不教而杀为之虐”,也就是说你没有去教导他,他做了错事、做了坏事就给他以惩罚的处罚,这个就叫什么呢?这个就叫虐政。就像西方社会把人的欲望都给提起来了,让人们去追求欲望、追求物质利益没有止境,结果欲打开了,中国古人说“欲不可纵”,人的欲望一打开了,自己也很难控制,结果你引导人们去追求欲望、追求利益,结果自己欲望打开了,自己都控制不了自己,做出了贪污受贿、违法乱纪的事,结果呢就给他以惩罚的处罚,这个叫什么呢?这个叫虐政。所以中国古人他强调,先要教导他,实在教导不好的,才给以刑法的处分。这就是我们讲的克制怒气的几个方法。

那么还有一个具体的方法可以医治爱生气的毛病,也就说晚上的时候你站在镜子面前,或者拿着一个镜子对着自己,然后这样对镜子说,你从今以后对于任何事情都不要生气,早晨起来方法是一样的,但是说的有所不同,早晨起来你对着镜子说,你已经不生气了。当然了,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虽然你已经知道了发怒是拿别人的错惩罚自己,也提醒自己不要经常发火,但是遇到不可思议的人和事,你仍然会火冒三丈,你不要因此就丧失了信心、丧失了勇气,只要你不断地练习三个月以上,相信罪大恶极的人在你面前,也不会轻易地发火了。

还有人生气是因为嫉妒别人所导致的,那么有人说嫉妒是拿别人的成绩来惩罚自己,那我们古人也有一句类似的话,他说“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就这个君子人看别人做事,特别是做好事,去帮助他、成全他,结果别人好事做成了,自己也有一种成就感,欢欣喜悦。小人看别人做事,想方设法地去障碍嫉妒,结果别人应该做成的好事不会因为你的嫉妒就做不成,结果是冤枉做小人。

在论语上,孔老夫子也告诉我们,面对别人的成就,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态呢?他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要担心自己没有一个好的位置发挥自己的才能,而要担心什么呢?担心你有什么样的德行能力,立德、立功、立言于社会;不要担心自己的名声不够显扬,应该追求那一个足以使你的名声可以显扬的德行和能力,这就是让我们从根本上去追求。

就像我们现在有的研究生,刚刚入学一年级,就想到三年之后我毕业了,能不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呢?那我们就用这一句话来劝告他,说三年之后找不到好的工作,并不是你关心的重点,现在你的任务是培养什么样的德行、培养什么样的能力,等你三年之后毕业了,人家都争着、抢着地来要你。有人说怎么可能呢?老师,现在竞争这么激烈,怎么可能人家争着抢着来要我呢?虽然每一年毕业的学生成千上百万,但是企业却苦于找不到可以信任的、负责任的人才,所以你既有德行又有能力,那人家还不是求之不得吗?

那么在论语上还说了一句话,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就是见到贤德的人、做得很好的人,我们不是嫉妒他、障碍他,而是向他学习,向他看齐,见到不贤德的人,不是嘲笑他、瞧不起他、轻视他,而且马上地反过头来反省自己。因为我们人看别人的过失都看得一清二楚,但是看自己的问题就看不到,所以正确的做法就是看到别人犯过失的时候,马上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问题。所以孔老夫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是哪三个人呢?一个是善人,一个是恶人,还有一个就是我自己,从善人身上学他的善,恶人身上避免他的恶,这样你从早到晚所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你学习的地方,都是你的老师。那么在道家的《劝善书?太上感应篇》中也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就是你看到别人有获得吧,就像自己有获得一样地高兴,见到别人有损失,就像自己有损失一样的难过,这才是一个君子人的心态。

但是我们现在的人没有学习传统文化,大部分人是恰恰相反,是见人之得如己之失,比如我们在开会的时候听到领导在表扬某一个同事,我们是为他感到欢欣喜悦吗?恰恰相反,我们心里在想,我做得比他还好,为什么领导就看不到我呢?又去表扬他了,这个嫉妒心、愤愤不平的心就升起了。那么当领导又在批评某一个同事的时候,我们是为他的过失感到难过吗?恰恰相反,我们心里在暗暗窃喜,我们在那偷着乐呢?为什么?你看他做的坏事、做的错事又被领导给发现了,我们是幸灾乐祸。所以我们没有学习传统文化之前,大部分都是“小人长戚戚”,做不到“君子坦荡荡”。这个是我们讲的第二点。

第三点就是改过,改过很重要,《群书治要?鬻子》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说“大忌知身之恶而不改也,以贼其身,乃丧其躯,有行如此,之谓大忌也。”就是人最大的忌讳就是知道他有过错,但是不去改正,结果伤害了自己的身心,乃至上来了生命,一个人的品行如此,这是他最大的忌讳。

所以很多人明明知道自己有过失,做得不对,但是怎么样呢?他还习以为常,不知道改正。所以古人教导我们,要时时反省,做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一个教诲。

那孟子又说,君子人的修身,就像弓箭手射箭一样,他把箭射了出去,结果没有射中靶心,他不是去埋怨弓箭的质量不好、天气不好,而是马上反过头来反省自己,自己的技艺不精湛。那么同样一个君子人修身也是如此,如果我们和别人出了矛盾、有了冲突,做事不顺利,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不要把责任就推卸出去,马上反省自己是什么样的品德,是自己的疏忽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那么在《了凡四训》这个书中,给我们讲了袁了凡先生他认真反省自己过失的故事。因为他年轻的时候仕途不是很顺利,结果遇到了一个长者就劝导他要反省自己,结果这个袁了凡先生很难得,一听说人家劝告,马上就认真地反省了自己,有什么样的缺点,导致了仕途不顺。那么在他反省的时候说了这样几句话,“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我自己的福分很浅薄,又不能多行好事多积阴德,为我享厚的福分奠定基础,加上我做事没有耐心,比如说别人有事求我,我就不耐烦,别人做错了事,我也是不耐烦,不给人改过的机会,不能容人,不能够宽容别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有的时候因为自己才华出众,就掩盖了别人的才华,说话不经大脑,想到什么说到什么,不知道这句话说出来对别人造成怎样的影响和伤害。“轻言妄谈”,随便地评价时事的得失、领导者的不好等等,这个都是招致自己仕途不顺利原因,最后他把自己的过失一一地改正过来,结果怎么样呢?结果他的仕途就很顺利了。

那么在《了凡四训》这本书上也说,我们一般人“过恶猥集”,什么叫“过恶猬集”?就是我们的过失就像刺猬身上的刺那么多,但是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我们却看不到自己有什么过失,觉得我们像完人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心粗而眼翳也”,说我们的心思太粗俗,这个眼睛都被蒙蔽了。

那我们现在的人一个最大的过失就是傲慢、奢侈,那么在《易经》上有这样一句话,说“人道恶盈而好谦”,人都是厌恶那些骄蛮的,喜欢那些谦虚的。为什么呢?在《易经》上,古代的圣贤上观天象、下察地理,得出了一个规律,叫“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阴阳并不是很玄虚的东西,都可以从自然界的现象得到观察,比如说有日就有夜,有寒就有暑,有春夏就有秋冬,有潮涨就有潮落,从这些自然界的现象来观察,都是一盈一虚、一消一涨,那我们把这个道理来观察人世间的变化也是如此,比如人心的一忧一喜,人事的一致一乱,也都体现了一阴一阳之为道的规律。所以古人常用这个太极图来表示阴阳变化的规律,这个太极图半边是阴的,半边是阳的,中间还有一个界限,如果过了这个界限,意味着阴阳失去了平均,阴阳失去了平均会怎么样呢?那就是会引起变化,这就叫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也就是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消极必涨。

所以对这一个规律体会得最深刻的人就是曾文正公曾国藩,曾文正公他在《家书》中就写道,说看一家的子弟有没有发展前途,就看这家子弟的三件事情就好了,第一件事,早晨几点钟起床;第二件事,这家的子弟是不是自己的家事自己做;第三件事,就看这家子弟是不是读圣贤书,那么从这些事上都可以看出这家的子弟是骄奢淫逸还是克勤克俭。

所以在《家书》中他也特别强调,说“家败离不开一个奢字,人败离不开一个逸字,讨人厌离不开一个骄字”,一个家庭、家族、政党、国家、企业的破败,都是因为这里边的每一个人过上了过分奢侈、过分浪费的生活,以至于入不敷出,一个人之所以由盛转衰,就是因为他认为我的奋斗差不多了,我可该享受一下人生了,开始过上了玩物丧志、不思进取这样的生活,一个人讨人厌、讨人不喜欢,就是因为过分的骄傲,自以为是,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那么我们从他把自己的书房书房取名为“求缺斋”这一件事上也能够明白,他对一阴一阳之为道的规律体会得很深刻,所以他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特别地小心谨慎,虽然做到了四省的总督,但是为人很谦虚,对子弟要求很严格,让他们自己的家事自己做。

那么这就告诉我们天道的规律很简单,那就是过分的会受到制裁,而不足的要受到补益,所以中国古圣先贤反复地叮咛,就是说明这一个道理。比如说孔老夫子一生奉行的是“温良恭俭让”的德行,他做到了温和、善良、恭敬、俭朴、礼让,而他的后人都能继承他的道德修养思想,孔老夫子的后人一直承传到今天,保持了两千多年八十多代而不衰。道家的创始人老子也是把对天道的认识应用到人际关系的处理上,提出了“处柔守慈”的处事原则。

在《易经》这本说明天道的书中,一共有64卦,每一卦都有六爻,六爻的爻词有凶有吉,但是在所有的64卦之中只有一卦是六爻皆吉的,而这一卦就是谦卦,也就是谦虚的谦。这个谦卦的卦象是地山谦,什么意思呢?这个高山平时都是在平地之上的,但是在谦卦之中这个高山是居于平地之下的,我们想象一下一个人才华横溢、有权有势,但是他不居功自傲,自卑而尊人,这样的人即使很有成就,也不会招人嫉妒、招人障碍,这都是从一阴一阳之为道的规律推导出来的。

所以《尚书》上也有这样的教诲,说“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骄蛮给自己带来损失,为什么带来损失呢?一旦一个人骄蛮了,自以为是了,他就不会再有好学的品质,他的人生就不可能再进步了,谦虚让自己受益,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规律。又说“惟天福善祸淫”,天道自然的规律都是给善良的人带来福分,而给过分的人带来灾祸。

那么在《孝经》上说得更好,他说“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说一个人虽然身处高位,但是不骄傲自大、自以为是,这样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一个人例行节俭,谨守法度,虽然家庭很富有,但是也不奢侈浪费,一个人身处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所以能够长久地保持尊贵的地位;一个人虽然很富有,但是又不奢侈浪费,可以长久地保持富有。那么这些教诲,对于我们现在的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因为很多人有了权、有了势,就开始竞奢斗富,争相去买奢侈品,去比较谁的车子更豪华、谁的别墅更大,这个都是奢侈浪费的表现,给自己招致的是灾难。那么这个是我们讲的第一个修身。

(二)爱民

那么第二点,我们讲一讲官吏道德的第二个方面,爱民。爱民,中国古人对这方面的教诲也是很多,比如说在《群书治要?六韬》上有这样一句话,“善为国者,御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慈弟。见之饥寒,则为之哀。见之劳苦,则为之悲”,这个就是说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对待百姓就像父母爱儿女一样,就像兄长慈爱弟弟一样,见到他饥寒就为他感觉到悲哀,看到他劳苦,也会为他感觉到忧伤。那么这是一个当领导者对百姓应有的心态。

那么在《春秋左氏传》上也有一句类似的话,他说“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图芥,是其祸也”,说国家之所以兴盛,是因为他对待百姓就像对待那些受伤的人一样,倍加体恤,这是国家的福祉所在;而他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把人们视为泥土和小草一样低贱糟蹋,结果怎么样呢?就会给他招致祸患。所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中国的历代统治者都非常强调爱民如子。那么现在我们都在讲中国式的管理,那么中国式的管理精髓是什么呢?那就是君人臣中,这个君就是讲领导者,这个臣就是讲被领导者,也就是领导者对属下有仁爱之心。

这个仁是一个单立人加一个二字,什么意思呢?就是想到我自己就要想到对方,它是两个人相处之道,想到我们自己就要想到别人,它是一种换位思考的心态。所以领导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下属,那么下属会怎么反馈领导者呢?他就会竭忠尽智完成领导者交给自己的任务,这就是中国式的管理。

那么现在很多人都说,领导没有执行力,想要提升执行力,结果拿了一本西方人写的关于执行力的书,看了看好像还明白执行力是什么,但是你看了第二本、第三本以后,是越看越糊涂,越看越不知道这个执行力究竟怎么样才能获得。其实,西方人做学问的方法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比如说你要想知道执行力是什么,他先给你下了一个定义,这个定义里边又有很多的概念,这些概念都要解释清楚,最后才知道执行力是什么,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而中国古人是恰恰相反,他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你想知道执行力是什么吗?我们只要打开中国的同盟教育经典《弟子规》,在前面《入则孝》有四句话是这样说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至于朋友,我们只要把前面的“父母”给他换一下,我们换成“领导”,换成“老板”,我们再读一遍,说“领导呼,应勿缓;领导命,行勿懒;领导教,须敬听;领导责,须顺承”,这是不是执行力呢?那还有比这更高的执行力吗?但是你想让你的员工、你的下属像儿女对待父母一样来对待领导,请问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来对待下属呢?那这个方法自然也就出来了,所以我们应该以父母关爱儿女的心去关爱下属,你就会有执行力。所以《孟子》上有这样一句话,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为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个领导者把被领导者当成是自己的手足加以关爱,那你发现你的被领导者是怎么关爱你的呢?他会加倍地回馈,把你当成他的心腹加以关爱。

相反,这个领导者把被领导者雇佣来了,认为我已经给你钱了,你给我出力当牛做马就好了。那么领导者是这样对待被领导者,被领导者怎么回馈领导者的呢?就像我们现在到了超市,员工下班了,在超市里遇到老板都是什么样的表现呢?都是一低头装没看见就过去了,没有太多的亲密,就像看了一般的国人、一般的陌生人一样,没有什么感觉。更有甚者,“君之视臣如土芥”,就是这个领导者把被领导者雇佣来了,连他的起码生命安全都不能保证,把他的生命视为泥土和小草一样地低贱,不值钱,就是要渣干他的最后一滴血汗,那么这一个下属说起老板的时候是怎么说的呢?说我们那个老板简直就是个吸血鬼,甚至连吸血鬼都不如,像寇仇一样加以痛恨。所以你看现在的员工对老板的态度,实际上反映了老板对员工的态度。

那么我们中国古人认为,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同时具备三个职能,那就是君、亲、师,君就是领导,你不仅仅要当他的领导,管理他,你还要当他的亲人,而且要像父母关爱儿女一样去关爱他。那如果你仅仅领导了他、关爱他,你不教导他,他仍然可能会做假账来蒙骗你,所以你还要当他的老师,教他做人的道理,而这个教重要的是“正己化人”,也就是身教胜于言教。那么我们如果想一想一个好的领导者同时承担了君、亲、师的职责,我们的社会还会出现富士康的跳楼事件吗?那么这个就是我们古人的管理方式。

在古人看来,一个管理有三个层次,比如说在《群书治要?淮南子》上就记载,说子产治理郑国的时候,他法律很严密、制度很健全,做到了“不能欺”,别人想欺骗他都做不到。那么这个子贱,就是孔老夫子的弟子在治单父的时候,他是按照孔子的爱民如子的仁爱之心去治理百姓,对百姓特别地关爱,结果老百姓都不忍心欺骗他们的长官。那么西门豹在治邺县的时候,他的法律非常地严苛,最后做到了“不敢欺”,说因为你一触犯法律就给严厉的惩罚,最后百姓都不敢去欺骗他。

那请问到底哪一个层次是更高明的层次呢?当然是“不忍欺”是最高明的层次,因为这样的领导,你在和不在都是一样的,可以获得垂拱而治的效果。但是我们现在的人都没有追求这一个最高的层次,都是在追求“不敢欺”和“不能欺”。那么我们现在的人,之所以对百姓没有爱心,都很冷漠,麻木不仁,什么原因呢?这个《论语》上孔老夫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你把根本给树立了,这个道自然就产生了。那么仁爱之心的根本是什么呢?他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也就是说你对父母孝,对兄弟友弟,这才是仁爱之心的感到。所以现在的官员之所以对百姓的痛处麻木不仁,根本原因就是不知道孝敬父母,他父母处于悲苦的境界,他都已经很冷漠、麻木不仁了。

所以中国人强调“百善孝为先”,为什么“百善孝为先”呢?因为我们人生在世,对我们恩德最大的是我们的父母,但是对父母这么大的养育之恩,我们都不能记在心上,想着去报答的话,请问还有谁的恩德会让你念念不忘,想着去报答呢?所以一个人没有孝心,他一生有一个重要的处事原则没有树立,那就是恩义、情义、道义的处事原则,那这种处事原则没有树立,他不会什么原则都没有,他为人处事取而代之的就是以利害的原则去取舍,这件事对我有利、有好处,我就会全力以赴,但这件事由利变害的时候,对不起,我就会做出忘恩负义的事情来。所以在《孝经》上有一句话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就一个人不爱他的父母亲,去爱别的人,这是和德行的要求相违背的;一个人不尊敬他的父母亲,不尊敬别的人,这也是和礼的本质相违背的。

为什么是相违背的呢?比如说我们出差在外,或者过年过节,我们买了很多的礼物要去送礼,我们首先想到给谁送礼呢?我们首先想到给领导送礼,给我们的生意合作伙伴送礼,因为领导可以提拔我们,生意合作伙伴可以给我们带来财富,但是我们的父母已经年老了,甚至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都成了他的包袱了。结果怎么样呢?中国人有一句话叫,“诸事不顺因不孝”,所有的事情不顺利,归根结底是因为你不懂得孝敬父母。比如说我们的孩子教育不好,愿意在哪里?很多的家长都说,我们的孩子是小公主、小皇帝,从来就没有孝心,不知道感恩父母,这些是结果,请问原因在哪里?

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在吃饭的时候,桌子上坐着父母、祖父母,孩子,但是做父母的夹起菜,就把它首先放在了孩子的碗里,结果爷爷奶奶看了也会迫不及待地夹起菜往孙子的碗里放,那我们想一想这一家谁是核心呢?孩子是核心,小公主、小皇帝被我们自然养成了。所以我们孩子教育不好,主要的原因就是做父母的,没有给他做出一个孝亲的榜样让他学习,也没有去认真地留意过自己的父母。

所以有一个文章写得非常感人,他的题目就叫《您留意过自己的父母吗》,如果你在一个平凡的家庭长大,如果你的父母还健在,不管你有没有和他们同住。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妈妈的厨房不再像以前那么干净;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家中的碗筷好像没洗干净;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家中的地板衣柜经常沾满灰尘;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父母煮的菜太咸太难吃;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父母经常忘记关瓦斯;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老父老母一些习惯不再是习惯时,就像他们不再想要天天洗澡时;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父母不再爱吃青翠的蔬果;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父母喜欢吃稀饭;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他们过马路行动反应都慢了;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他们在吃饭的时候老是咳个不停,千万别议以为他们感冒会着凉,那是吞咽神经老化的现象;如果有一天,你发觉他们不再爱出门。如果有这么一天,我要告诉你,你要警觉父母真的已经老了,器官已经退化到需要别人照料了。如果你不能照料,请你替他们找人照料,并请你千万千万要常常探望,不要让他们觉得被遗弃了。每个人都会老,父母比我们先老,我们要用角色互换的心情去照料他,才会有耐心,才不会有怨言。当父母不能照顾自己的时候,为人子女要警觉,他们可能会大小便失禁,可能会很多人都做不好;如果房间有异味,可能他们自己也闻不到。请不要嫌他脏或嫌他臭,为人子女的只能帮他清理,并且维持他们的自尊心;当他们不再爱洗澡时,请抽空定期帮他们洗身体,因为纵使他们自己洗,也可能洗不干净;当我们在享受食物的时候,请替他们准备一份大小适当、容易咀嚼的一小碗,因为他们不爱吃,可能是牙齿咬不动了。

从我们出生开始,喂奶、换尿布,生病时不眠不休的照料,教我们生活基本能力,供给读书、吃喝玩乐和补习,关心的行动永远都不停歇。如果有一天,他们真的动不了了,角色互换不也是应该的吗?为人子女者,要切记看父母就是看自己的未来,孝顺要及时,“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您留意过自己的父母吗?

那么这个文章就是提醒我们,不要因为工作的忙碌而忘了关爱已经白发苍苍的需要我们关爱的父母。我们正是从孝敬父母身上培养了一个人知恩报恩、饮饮水思源的意识,培养了他的仁爱之心。所以我们现在的官员,之所以对百姓麻木不仁,原因就是因为他没有仁爱之心的根,不知道孝敬父母。所以我们从培养人的孝心开始进行道德教育,他才是行之有效的。那么长期以来的道德教育之所以不得力,就是因为我们追求的都是第五层、第六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但是这个根、基础都没有打牢,孝敬父母、尊敬师长都没有做好,就希望有第五层、有第六层,结果建的都是空中楼阁,培养的也是伪君子。所以这个也是告诉我们,要爱民如子,仁爱之心从孝悌做起。

(三)纳谏

那么官员的德行的第三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纳谏。古人对于纳谏的重要性,也有很多的说明,在《潜夫论》这本书中就有这样一句话,他说“国之所以治者,君明也;其所以乱者,君闇也。君之所以明者,谦听也。其所以闇者,偏信也。是古人君通心兼听,则圣日广矣,庸说偏信,则愚日甚矣”,这句话就告诉我们,一个国君之所以能够治理国家,使天下大治,那都是因为君主很圣明,之所以使国家败乱,就是因为君主很昏庸。而君主之所以能够圣明,是因为他能够广听兼纳;之所以昏庸就是因为偏听偏信。所以做仁君的人,做领导的人,如果他的内心通达,能够兼听、广纳善言,他的圣德就日益地扩展;如果他偏听偏信,那他的昏庸愚钝也就与日俱增。

那么这一句话给我们说听谏言,而且兼听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偏听偏信。那么在《群书治要?吴志》上面也告诉我们,这个兴盛国家的君主和荒乱国家的君主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兴国之君,乐闻其过;荒乱之主,乐闻其誉”,就是能够使国家兴盛的领导,都是喜欢听他的过失,听他的错误,而使国家荒乱的君主,都是喜欢听他的赞誉。“闻其过者,过日消而福臻;闻其誉者,誉日损而祸至”,喜欢听他过失的人,他的过失与日地减少,那么福分也就到来了;而喜欢听他的赞誉的人,他的声誉一天一天地减损,结果祸也就来到了。

那么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意识,中国的那些君主或者是领导,都是非常地愿意纳谏,喜欢群臣给他指出过失。比如在《群书治要?韩诗外传》就记载着赵简子的故事,这个赵简子有一个臣子叫周舍在他的门外站了三天三夜,结果赵简子就派人问他有什么所求的,这个周舍就说,他说我别无所求,只想做一个犯言直谏的臣子,每一天跟在君主的后面,拿着笔墨纸筒对你的过失都每天记录下来,每个月汇集在一起,每一年看看有什么效验。结果这个赵简子就答应了他,从此以后赵简子走到哪里,这个周舍就跟到哪里,对他的过失都一一地豪不留情地记录下来,但是没过多久,这个周舍就去世了,有一次赵简子和群臣在洪波台饮酒,在君臣畅饮之间喝得很高兴的时候,突然这个赵简子就趴在桌子上呜呜地大哭起来,这些群臣看了之后都很惶恐,纷纷地离座去向他请教。他说国君,我们知道自己有过失,但是我们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结果这个赵简子就说,他说诸位大夫都没有错,我忽然想起了自己的一个朋友周舍所说的一句话,他说一千张羔羊的皮也不如一片狐腋值钱;一千个唯唯诺诺的臣子,也不如一个敢犯言直谏的臣子有价值,对我有帮助。自从周舍过世以后,我再也没有听说过自己的过失了,而你看历史上,周武王的臣子都敢犯言直谏,所以周朝就兴盛起来了,而商纣王的臣子都唯唯诺诺不敢说话,结果怎么样?结果商朝就灭亡了,那我自从周舍过世就没听到自己的过失了,我知道自己灭亡的日子就不远了。所以我们看到这里就知道了,古代的领导者、国君是多么地明智,他知道什么样的臣子是真正的忠臣,而不是那种谄媚巴结的人,而是能够指正他过失的人。

所以在《群书治要?傅子》也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明主患谀己者众,而无由闻失也”,说开明的领导担心谄媚巴结自己的人太多了,没有办法听到自己的错误,“故开敢谏之路,纳逆己之言”,所以他广还敢于进谏的道路、途径,采纳和自己意见不同的言论。如果这个臣子所说的是出于忠臣之心,即使他所说的不对、不符合事实,怎么样呢?他也仍然是“欢然受之”,也是接受他、很欢喜。

那么这一点唐太宗确实做到了,因为有一次有一个臣子里给他进谏,结果说了一顿之后他就出去了,结果他身边的人就对唐太宗说,皇帝,刚才他所说的很多事都是不符合事实的,你为什么不制止他呢?那唐太宗怎么说呢?他说出去我制止了他,那传了出去人们就以为皇帝不肯听臣子的谏言,那就没有人再愿意给进谏了,我就听不到自己的过失了。所以唐太宗之所以能够创下贞观之治,就和他勇于纳谏、能够广开言路有着密切的关系。你看我们的脸上有一个污点,别人告诉你你对他感恩戴德,结果我们自己有了错误,别人给我们指正过来,我们还不高兴,这个态度就是完全错误的。

(四)尊贤

第四点就是尊贤,尊贤对于国家的兴盛也是非常重要的,尊敬哪些贤德的、有能力的人,在《孔子家语》记载着一个故事,就说鲁国的国君来向孔子请教,他说我听说向东扩展房屋是不吉祥的,这一个事情值不值得相信呢?孔老夫子怎么回答的呢?他说我听说有五不祥,有五种不吉祥的事,向东扩展房屋并不在其中。

那五不祥是什么呢?“夫损人而自益,深之不祥也”,就是损人利己,给自身招致灾祸,这是自身的不祥。“弃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就像我们现在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花费在照顾孩子的身上,老年人不去关心,“弃老而取幼”,这个家庭败相已露,它已经不吉祥了。“释贤而任不肖,国之不祥也”,就是把贤德的人都放任了,任用的都是不肖之徒,这个是国家的不吉祥。“老者不教、幼者不学,俗之不祥也”,老年人都不愿意去教导,幼年人都很傲慢,不愿意去学习,这个是风俗的不吉祥。“圣人圣人伏匿,愚者擅权,天下不祥也”,圣贤人都因为不被重用、不受尊重隐藏起来了,结果愚钝的人都专权,这个是天下的不吉祥。所以你看这里边的国之不祥和天下的不祥,都是因为不能够“尊贤使能”所导致的。

那么在《吕氏春秋》上说了这样的一句话,他说忠孝,是领导者、是父母亲都所愿意得到的,领导者喜欢你忠诚,父母亲喜欢有孝子。“显荣,人臣、人子之所甚愿也”,就能够得到显贵的、荣耀的位置,这是臣子还有做儿子的都非常希望的。但是“人君、人亲不得所欲”,就是说领导者和父母亲都得不到忠臣孝子,“人臣、人子不得所愿”,就是做儿子的、做臣子的,也不能够保持富贵,保持显荣,这是什么原因呢?都是因为没有教育,不知道理义所导致的,不知道理义就是因为没有学所导致的。

所以“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也”,所以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敬老师的,没有不尊敬圣贤的,因为圣贤的职责是什么呢?他就是教导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理,这是他的职责。但是如果社会认为经济发展很重要,对有钱的人给予尊重,但是对于能够教导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的人,不加重视,那么这个社会就没有人再教导了,圣人都“伏匿”了,都隐藏起来了,人都不教了,结果怎么样呢? 就是《孟子》上所说的,“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人们吃饱了饭、穿暖了衣服,过上了安逸的生活,没有伦理道德的教育,这个时候人们堕落得离禽兽不远了。那么这个就是古人为什么特别尊贤的道义。

在《群书治要?尸子》上还有一段话做了一个比喻,它比喻得也很形象,他说现在你家的屋子烧了,有人来帮你把这个火给灭掉,你会怎么样呢?你当然会对他感恩戴德,但是年老有经验的人,早早地就警告你了,要把这一个烟囱做好,把这个墙的缝隙给它填满,让你终身没有失火之患,但是你却不知道感恩戴德,你还把它当成耳旁风,不以为然。同样的道理,如果你被关进了监狱,有人到监狱里把你解救出来,让你免除牢狱之灾,你家的三族都会对他感恩戴德,就是你的亲属,妻族、父族、母族都会对他感恩戴德,因为你出来了可以孝敬父母,可以养活妻子儿女。那么现在的状况是什么呢?圣贤人教人以仁义慈悌的道理,让你终身没有牢狱之灾,怎么样呢?却没有人感恩戴德。

那么这个就是告诉我们,圣贤人教导人,就是伦理道德的教育,知道人做人的道理,能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能够作为一个忠臣孝子,这个道理可以让你终身免于牢狱之灾,一生没有祸患。但是怎么样呢?却不受重视,那么这样的时候,这个圣贤人、有德行的人就会隐退,那么结果这个社会的风气就会败坏了。所以中国古人对于贤才的人非常地尊敬,那么选贤任能之后,也是对他的建议也非常地听从。

那么怎么样选贤呢?这个在《六韬》上有一段话也是非常值得我们注意,他说“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智,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是以群邪比周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邪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故其国不免于危亡”,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呢,如果领导者以世俗所认可的人、所赞赏的人认为是贤智之人,以世俗所诽谤的人认为是不肖之徒,结果就是党羽多的人就会被提拔,居于领导的位置,那个不愿意结党营私的人就被处退。那么群邪,这些邪恶的臣子结党营私,把真正的贤德的人给蒙蔽了,忠臣因为莫须有的罪名就被处死了,邪臣邪恶的人以虚有的声誉取得了领导的位置,这样世间就越来越乱,这个国家就免不了危亡。

所以中国古人对于人才的选拔是非常地谨慎,而且并不是靠竞争的方式选拔人才,为什么呢?因为真正有德行的人他都是让,都是很有礼让,你看诸葛亮是三顾茅庐他才出来辅佐刘备,因为这个贤德的人他没有自私自利的心,那么想去争的人都是要争名夺利的人,如果我们采取竞争的方式选拔人才,那么真正有德行的人就会被隐退,那么这个国家在位子上的人都是喜欢结党营私的人,这个国家就危险了。

那么对于考察人才,在《群书治要?六韬》上也有这样的说法,他说“问之以言观其辞;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与之间谍以观其诚;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使之以财以观其贪;试之以色以观其贞;告之以难观其勇;醉之以酒以观其态”,也就说我们古代的人知道,领导他对民风影响很大,如果把一个不好的人选拔到领导的位置,就是把他的过恶播撒于广大的民众,所以对于考察人才非常地谨慎。

要对他提出问题,看他的回答是不是有理有据;那么对他穷追不舍的盘问,看他是不是有应变的能力;还要用间谍考察他,看他是不是忠诚不二;这个事情你本来知道了结果、事实的真相,你还故意地问他,看看他是否有隐瞒;德行如何,让他有使财、得财的机会,看他是不是有贪心,是不是够廉洁;用美色、用女色来考验他,看他的节操如何;告诉他这件事很有困难,难度很大,看他是不是有勇气去承担;最后还要醉之以酒,让他喝醉酒,看他酒后是不是失态。那么经过这重重考察之后他合格了,才给他一个领导的位置。那么既然认为他可以,那就要用之不疑,所以我们做领导的人,也要从这些方面多来提升自己,对于那些能够教导社会大众的人,应该给予尊重,这个社会的民风才能够有所好转。

那我们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