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一章:什么是复礼

 钟家台 2012-11-01

第一章:什么是复礼

一开始就遇到个恼人的问题。“复礼”这个词出自《论语》,是孔子的话,“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如今,绝大多数的注释都会将“复礼”解释为:“恢复周礼”。这种解释的主要内容是,孔子认为西周社会比他当时所处的春秋时期要昌盛、有秩序,因此,孔子呼吁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从而达到使得社会恢复秩序的目的。就连最近拍摄的电影《孔子》也有这样的情节,孔子在晋见鲁君的时候坚持实行已经很多年不用礼节,这使得我们从画面上看到了孔子的“复礼”。但是,每一个观众在看了这样的情节后都会产生疑问:难道通过恢复以往盛世时候的礼节就能够使得今天的社会走上正确的道路吗?如果可以,为什么今天的我们无法做到。就算我们恢复了汉唐盛世的种种礼节,没有人会相信我们的民族会从此走上复兴之路。而另一方面,历史也展示了恢复旧礼制与复兴之间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一千多年前的盛世唐朝,并没有恢复比她早五百年的汉朝的礼制,但唐朝的辉煌并不亚于汉朝。种种这些事例,使得孔子的“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不那么具有说服力。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孔子的话不具备说服力,而是将复礼解释为“恢复周礼”、或“恢复旧礼”后,这句话才不会被人们信服。

那么,为什么要将复礼解释为“恢复周礼”、或“恢复旧礼”呢?孔子是这个意思吗,在《论语》里,有那么一次孔子提到了周礼: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第二章》)

这是《论语》中唯一提到周礼的地方,可有趣的是,这里不仅没有恢复周礼的意思,而且谈到的是“礼”会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殷朝的礼同夏朝有关联,但有增有减;周朝的礼同殷朝有关联,也有增有减。最后一句话说的是礼在变化中的特点,虽然礼在随时代变化,但总会带有前朝的痕迹。孔子在这里重点在强调礼随时代的变化,以及变化中所显现出的特点。既然孔子认为礼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那么他怎么会想要恢复旧制呢?可见,将复礼中的礼解释为“周礼”并不是孔子的意思。

另外,“复”也不能简单地说成是恢复原样。比如,对于某些在灾害中损失的房屋、设备我们会复建。在这里,就不一定是再建一个与原来丝毫不差的。房屋也许还有可能做个一模一样的,设备就不同了,由于技术的更新,损坏了的那个型号可能已经找不到了。因此,复建的基本内容不是恢复一个与原来一模一样的,而是再建一个功能一样、甚至更好的,以方便使用。如果我们对复建房屋、设备可以采用这样宽容的理解方式,为什么就不能也用这样的方式来理解复礼呢?

如果我们将“复”理解为重建,那么,我们就会追问为什么礼需要重建。于是,很自然的,我们想知道“礼”到底意味着什么。只有了解了礼的含义,我们才知道到底什么需要重建,进而才可以讨论如何重建的问题。

了解一个词最简单的方法是查字典,字典里给出的解释是现代人对这个词较为公认的解释。现在我们就查一查“礼”在字典里是如何解释的,很简单,字典说:礼的意思就是仪式,于是“复礼”是恢复那些旧的仪式也就顺理成章了。这似乎和我们通常的理解相符合,其实也正因为如此,大家才会认为孔子想恢复周礼。但这并不是某种吻合,因为我们的理解来源于我们所接受的教育,而我们所接受的教育正是采用了这样的解释。但是这样的理解对吗,或者换个问法,我们用这样的理解去读《论语》正确吗?《论语》中的礼就是“仪式”的意思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读一读《论语》就有答案: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第十七章)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论语》第三章)

《论语》十七章的这段话很能说明问题,孔子说:“礼啊,礼啊,难道就是那些玉帛吗?”显然,孔子的意思是说礼并不是那些仪式。而第三章的这段对话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同样的观点。孔子进了太庙,太庙是一个举行祭祀礼仪的场所,显然孔子不太懂这些礼仪,于是对于每一项内容都进行询问。有人见了就说:“是谁说的孔子这个人知礼,你看他进了太庙,什么都不懂,每件事情都问。”孔子听了这话就说:“这样做才是礼啊。”可见,在孔子看来礼不是那些仪式,而是一个人的行为规范,如果一件事情你不懂,问才是礼,不懂装懂就不合乎礼了。于是,问题逐渐呈请了,礼应该是一定社会时期、一定社会范围内对人的行为规范。显然这样的规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道纪》和《玄德》中为了借鉴物质空间来说明礼,将礼定义为人文空间。这样的定义恰恰说明了礼是对人行为的规范,了解这样的规范、或了解这样的空间,人才可以立足。于是,我们看到了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

或许,关于礼的定义已经说清楚,我们可以看看什么是复礼了,但是麻烦才刚刚开始。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在今天的语言环境中另有一个词来表达“行为规范”,这个词就是[道德]。如果翻开《辞海》就会在[道德]条目中看到如下解释:

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以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道德]概念来评价人们的各种行为和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传统而发生作用。[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永恒不变的,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阶级的[道德]是没有的。

从《辞海》的解释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所谓[道德]就是行为规范,并且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永恒不变的,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阶级的[道德]是没有的。”如果将这个解释同《论语》中孔子对“礼”的描述相对照,不难发现它们原本就是一个东西。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方向论证这样的观点。如果“礼”和现在我们熟悉的[道德]是一回事的话,那么,现在我们所强调的[德育]其实就是“礼教”,现在我们拿来英语帮忙,看着两个词译成英文后是什么样的效果。“德育”在字典里被翻译为:morality education,这个词不难理解,用现在的话讲就是[道德]教育;而“礼教”的解释是这样的:feudal code of ethics,这之中feudal是“封建的”,code是法规、章程,也可以说成是规范。那么ethics又是什么呢?如果查英英词典就会得到这样的解释:system of moral principle。于是,这个词就又回到了我们在[德育]词条中所看到的解释:moral。综合起来讲,字典里将“礼教”翻译为封建的[道德]规范。现在我们似乎明白了,[德育]代表今天的[道德]规范教育,而“礼教”是所谓封建时期的[道德]规范教育。如果去除掉时代的概念,“礼教”和[德育]说的原本就是同一件事。可见,我们在《论语》中所看到的“礼”,现代人管它叫[道德]、或是[德]。

我们所遇到的麻烦正是这样的词义变化所带来的,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小题大作,换一个词来表达同一个意思有什么问题吗?毕竟社会在发展吗。当然,社会的发展会使得同一个事物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字。例如计算机刚刚诞生时我们叫它计算机或电脑,当笔记本电脑出现以后,我们将以前的那种计算机称为台式机,这就是发展所带来的变化,我们肯定不会拒绝这种变化。但是从“礼”到[道德]的变化有些不同,因为新的名字[道德]并不像台式机一样是一个全新的名字,它在古文里有它原本的含义,而且并不代表行为规范。“道”的含义是万物的本源,是万物生长的活力;“德”是道的蓄积。在《老子》和《论语》中道和德没有半点“行为规范”的意思。于是,目前的情形是现代名词[道德]取代了古文中“礼”的位置。其后果是,它混淆了我们对古文中“道”、“德”、以及“礼”的理解[1]

经历了这样的混淆,我们自然不会理解“复礼”的真正含义。而当我们澄清了上述的混淆,看到“复”的含义是“重建”,而“礼”用今天的词汇讲是[道德]的时候,我们突然发现“复礼”原来是一个我们非常熟悉的现代概念:[道德重建]!这就是本文的主题。虽然[道德重建]很容易理解,但我还是不想使用它,而重新起用《论语》中的相应词汇:“复礼”。为什么呢?原因其实很明了,使得古今词汇所代表的含义保持一致有利于我们学习理解古文明,而通过改变古文中的词达到这个目的有些不太现实。就如同将“克己复礼”改为“克己[重建道德]”会是一件很荒谬的事。而另一方面,既然[道德]这个词是发展中所出现的错误就因该改正它,而不是将错就错。将就这个错误会使得我们无法理解《老子》中关于道与德的论述,同时,也使得我们无法从《论语》中学习关于礼的内容。

改变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决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的思维会自动地回到原来习惯的环境中,这就是我在《玄德》中所总结的人性之一:倾向无为。但是,既然做这样的改变是正确的、是必要的,就应该马上做起来。就在《论语》中有关“克己复礼”的那段话中孔子给出了应该如何做正确的事:“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做正确的事[2],就是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而不是等别人做。按照这样的思路,我就从自己开始,试着将思维模式中表示行为规范的[道德]和[德]都用“礼”来替代。而具体做法是在本书的论述过程中遇到一定要使用具有行为规范含义的[道德]和[德]的时候都将它们用方括弧[……]扩起来,用以提示它们原本应该用“礼”来表示。同时,为了方便了解古文,会在涉及到“礼”的词汇旁边加上用方括弧括起来的,以[道德]为表现形式的现代词汇。比如,下面一章的题目就写成为“为什么需要复礼[道德重建]”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可以很好理解《老子》和《论语》的前提下逐渐将自己思维模式中的[道德]和[德]用“礼”来替换。

作了以上的准备,我们就可以开始讨论“复礼”[道德重建]的问题了。

[1]关于古文中的“礼”与现代词汇[道德]的混淆问题在《玄德》第四部分的第一章有更为详尽的论述,敬请参考。

[2] “仁”的定义是:做正确的事,相关论述请参阅《道纪》和《玄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