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狂愚奔罢当狗烹——影片《二二六》观感

 斐迪南 2012-11-02

如果随时光穿越器到上世纪二战以前的日本,我们会发觉当时日本社会的氛围是何等地似曾相识:通过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九一八”事变,日本获得了史上从未有过的辉煌战绩而迅速地“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特别是“九一八”事变,人数仅万余的日本关东军轻装步兵,一个晚上的功夫,就把张少帅数十万东北军打得全体裸奔。“胜利”消息传到日本国内,把全体国民兴奋得跟打了鸡血似的,估计那阵势中的老百姓,就差对着伸到嘴前的话筒高呼:“我的,大大的幸福”!

但是首相犬养的内阁居然顾虑国际公法死不承认关东军扶持起来的傀儡“满洲国”,在日本军人及广大愤青眼中,这简直就是彻头彻尾的“日奸卖国贼”行为,必须人人得而诛之!于是,就有了爱国愤青刺杀日奸犬养的“五一五”事件,以及对日本发动对外侵略战争起着激励作用的“二二六事件”。

当时日本上层社会特别是文官阶层,除了给普通民众以对外交事务“软弱无能”的印象外,还贪污腐化,尽享骄奢淫耻的生活,与此相比,日本国内经济陷入不景气,农作物收成不丰,城乡民众生活多陷入困境,甚至作为“有功之臣”在满洲关东军人的姊妹,有许多都要靠卖身为妓来养家糊口。有一个下级军官末松太平大尉曾对农村的贫困状态有过这样的陈述:“满洲事变发生时,青森第五联队送回战死者的遗骨时,战死者的家属为了想得到抚恤金,在兵营门前演出了遗骨争夺战!其中也有的父母给出征的儿子写信,说战死之后用国家发给的钱来尽孝吧”。

二二六事变主谋之一的高桥太郎,在作为中队副官调查新兵的家庭状况时,深深地体会到国内民生之艰难,这很大激发了他的使命感,并且决心参加兵变。当时的下级青年军官,很多都是农村出身,农村的凋敝对于他们影响极大,参与二二六兵变的青年军官,最大的32岁,最小的21岁,家庭出身多属社会中层,因为身处上下之间,使得他们既知上层的腐败,也了解下层人民的困苦。

面对日本的愤青们内修民权,反对腐败,外争族权,对英美强硬的要求,日本“老革命”北一辉也不失时机地推出《日本改造法案大纲》,要求实行昭和维新,而在广大中下级军官看来,北一辉的思想,正与他们的想法不谋而合。

影片《二二六》开始时,给人展示的就是这样一个背景,1935年深秋,一群即将在次年3月被调往满洲的日本下级军官,聚集在密室里谋划着叛乱,目的是“铲除贪官污吏,达到昭和维新,建设新日本”。影片通过唯美的写意手法,将政变军官书写的一段日本俳句“不知我等是狂是愚,唯知一路向前奔驰”,与窗外静美的红叶相互映衬,暗喻忧国忧民的政变军人,最终只会有如秋叶飘落般死去的宿命。

1936年2月26日那天凌晨,大雪纷飞,千余名日军士兵行动前听取了政变军官的动员:“国民苦不堪言,你们家人也一样吧?在满洲战线的士兵,他们的姊妹要卖身来换饭吃,老农种出来的米,自己也吃不到,百姓没有工作,他们忍饥挨饿,疲惫不堪”。进而鼓动道:“大家听我说,天皇绝不希望百姓如此受苦,是他身边的特权派,对他隐瞒国民的苦况,隐瞒真实的国情”。军官们效法中国古代将士“清君侧”的名义,打出的口号就是“尊皇讨奸,昭和维新”。

虽然政变开始阶段进展顺利,乱军们冲入高官的府邸,杀死了几个部长级别的“贪腐分子”和“卖国贼”,但他们错误估计形势,以为发动兵变,登高一呼,就会有很多人公开支持他们。却没想到兵变激怒了天皇——也就是他们这些政变军官要用生命来捍卫的那位“国神”,结果可想而知,政变军官被捕,然后,没经过如何公开的程序,就在秘密审判之后通通地“死啦死啦”。

这就是影片《二二六》所展示的七十多年前在日本发生的那段历史,政变军人在“尊皇讨奸,昭和维新”幌子下,试图扩大少壮派军官在国家的话语权,进而达到征服亚洲、充当大东亚共荣圈“圈主”的目的,他们起事时所唱的军歌很耐人寻味:

汨罗渊中波涛动,

巫山峰旁乱云飞;

昏昏浊世吾独立,

义愤燃烧热血涌;

权贵只晓傲门第,

忧国此中真乏人;

豪阀但知夸积富,

社稷彼心何尝思;

……

离骚一曲高吟罢,

慷慨悲歌今日完。

歌中提到汨罗江、离骚,是为了表明自己与屈原忧国忧民的精神是一样的,而最后一句“慷慨悲歌今日完”似乎又令人想起舍身刺秦的荆轲在易水河边所高歌的那份悲情。

对我们而言,《二二六》与其说是一部日本电影界反思侵略战争起因的影片,不如说对所有崛起中的民族都具有普世的警示意义:因为内心的浮躁与不平引发的动乱,不论打出的口号多么振奋人心,而行动的结果总是让整个民族陷入灾祸之中,纳粹德国如此、日本如此……。

日本电影《二二六》观看地址: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0ghlGNgZpJA/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