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8日 王羲之“增损古法”,使“旧体”变成“新体”。他的“一增”,为中国书法带来许多新的质素,但是他的“一损”,却遮蔽了其前的笔法。体现在用“提按”笔法遮蔽了“转笔”笔法。大量使用“提按”取代“转笔”,在王羲之的书法中,“提按”和“转笔”是并用的,毕竟有着“加强提按和减损转笔”的趋势。一种笔法的形成和成熟,预示着一种新书体的产生,反过来,一种新书体在形成过程中,必然废弃其“前体”的一些笔法,这种演进就是笔法嬗变。 (2009年11月15日) 书法艺术,是表现自然生命之道的一门艺术,无论创作或是欣赏,无不以人的生命形式作为参照,并以在个性化的艺术语言里体现出生命境界为最高目标。体味书法的魁力,则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书法美的表现形式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线条连续运动的轨迹;二是线条营构的空间(结字、章法)及线条之外的空白效果。线条的内在构成包括线质与节奏。 (2009年11月15日) 倪翁所谓“笔笔宜分明”的“作字法”或曰“作书法”,应该是指“作字”即构筑的这个空间,要“分明”、要合理,但他的重点也许是在构筑即“写”的过程中,如何笔笔灵动地写,有势有韵地写,以求遒美感人。黄宾虹的“五字笔法”,是对倪翁此语的发展。“平”,如锥画沙,起讫分明;亦如水,天地间至平者为水,纵然波涛汹涌,终归于至平之性;用笔翻腾使转,终根于平实。 “留”,如屋漏痕,积点而成线,笔意贵留,线条沉着而质厚。“圆”,如“折钗股”,“莼菜条”,连绵盘旋,纯任自然。用笔圆笔中锋,圆融无碍而绝去圭角。“重”,如枯藤,如坠石,也如金之重有其柔、铁之重有其秀。能举重若轻,是力能胜之,化重为轻,则气胜于力。“变”,转换不滞,顺逆兼施是变,得古人法而超出古法之外也是变。 (2009年11月15日) 章法空间的关系来说,每一行字中间有大小,行和行之间有大小,行和行之间疏密有变化。在或行或草、或轻或重、或大或小、或静或动、或快或慢、或收或放、或长或短、错落有致的自由书写中,产生了情溢于文、情溢于纸的亲切感与亲近感。章法是指墨迹的分布,而布白是纸上留白的空间处理。布白中有一个终极法则:每一个无笔迹的小空间,均不能雷同重复。“书”必有“意”。而又“意”在“境界”,而绝非“意”在章法布白、“意”在空间构筑的某个图形图式。图章的使用在空间中作用重大,押在什么地方,既有疏密问题,也有轻重问题,它起到平衡与稳定的视觉效果。 (2009年11月15日) 书法是抽象线条的王国。落笔着实用力,濡墨浓重充盈,行笔稳健劲涩,所造成的线条效果,无论粗壮或细柔,都会给人以明显的质量感觉。锐线、刚线、粗厚浑圆线、细韧柔劲线,则易产生力感;而泡线、涨线、浮滑轻飘和粗墨瘫软的线则难以产生力感。巧用中锋、善于换笔是用笔技巧。起、行、收笔,都有一个简单的动作节奏。要完成转折或改变用笔方向时,也有一定的节奏,主要靠手腕的灵活。藏锋和露锋也有动作节奏;藏锋落笔,先要有逆着行笔方向的空中动作,而露锋则是落笔便行。用笔时要努力找准这些动作的节奏规律。 (2009年11月15日) 起笔,求其方圆分明,完美洁净,收笔时则需顿或折笔锋而成方,回锋而成圆。「顿」是将笔下压,屈笔锋而将力道使于纸上。「提」,则是将笔提起或半提起以继续行笔。大体上,顿笔后需提笔才能行笔,而提笔后又需顿笔,使笔画成形,或接连着下一笔的笔画。「转」是圆润笔画的方法,「折」则是画方的方法。书法笔中锋无变化,那即是死法。又以藏锋与露锋最重要。藏锋即是将笔锋藏于笔画中,不露痕迹;露锋就是笔锋自然露外。藏锋包其气概,露锋纵其精神,使字气势挺拔,气韵天成,即得其道。 (2009年11月15日) 指动、腕动是动多少的问题,不是动不动的问题,拽不动像沈老写的死,指动的太多则写的不实,腕动大些,关键在执的住笔得心应手。绝对强调指一点不动不可能运笔。用笔就是围绕着如何利用弹性因势利导,弹放结合。用笔成了自然。笔出入纸根本不用考虑。才能手随心转。 (2009年11月15日) 写唐楷的目的不是再造一个唐楷,而是要用它的框架,一个什么七七八八都能装进去的框架。唐楷的基础打到一定程度了,理解了,技法运用成熟,组字的规律掌握了。就可以往深入发展,楷只五、六分通一门即可向下走了。入行,入隶,入魏。学唐楷要占用很多的时间,但对于一个想探究书法一生的人来说非常必要也非常值得。 (2009年11月15日) 行气是指在书写的顺序中的通畅与否。包括了每个字的第一笔到最后一笔。也包括了字与字之间的连带(虚实)。包括了行笔中的走与停。以及运笔的不同速度的转换。其停顿,可由蘸墨重新开始!可由再起一行而由邻行找回感觉。其节律可由一笔墨的使用长短来决定。可由一口呼吸来决定。保持行气的通畅最主要的是要保持意念上的统一,这种意念就是所谓的意在笔先之意。这种意念的高度统一就是写自己的胸怀,统一在抒发自己的书写本能。 (2009年11月15日) 学米字应该首先有一定的唐楷基础,然后最好是再过一下王右军的《圣教序》.这样的话,硬架子(静态)软架子都有了。也就是所谓正统的架构形成以后再涉足米字更容易取得米的精华,而不是单单用笔外形。米字在宋四家中相对写的快一些,这也是外向的因素之一。要夸张如果再写的慢,做的感觉就太明显了。所以临米字要多看把感觉找好了再下笔,米颠刷字,每向右下方刷出最附合人体工学的原理。也就是腕的动作最大和最顺。但米字与吴琚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米字刷的沉稳。开刷按住,刷下时紧弹在纸中,收刷时不随势而走尽。而得笔弹回空中并稍停,这样再接下面字时又把势带入。米字外向,韵律感很强,学楷知道如何站立,学圣教序知道如何动,而学米就是在学如何去扭了。锋的开合要靠顿,顿的行笔加上笔划的行笔融合出笔势.没有楷字的顿笔转行笔的用笔功力,没有结构的构象在脑中,临米就是在描.事倍功都到不了半! (2009年11月15日) 无论何种字体书体中的点画,其实就是书写时“锋变”的结果。研究笔法,实际上,就是要集中在怎样控制“锋”。用手、腕、臂的发力来控制和调领锋毫,利用锋变来完成起、行、收三个环节,并进行点画的刻画,就是用笔的关键。锋变的幅度与发力的方法有直接关系,重发力,锋变的幅度大,笔画粗壮;轻发力,锋变的幅度小,笔画纤细;爽发力,笔画挺而柔;缓发力,笔画劲而朴,利用侧锋锋变,笔画方峻;用中锋锋变笔画圆浑。不管怎样发力与锋变,必须是以刻画准确而高质量的点画线条为宗旨。 (2009年11月15日) 字之“主笔”,是因为它在一字之中充当最主要的角色。有三个主要功能特点: 1、占有重要位置,起一字的主体支撑作用。 2、笔画最长,书写难度最大的一笔。3、表现力最强的一笔。 (2009年11月15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