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宝庆街:这里曾是“新化第一县城”

 武汉人文 2012-11-04

“清一色”的湖南人

    55岁的罗正中师傅下乡当过知青,做过水手。中午时分,这位在汉口土生土长的湖南籍后裔,一边清理着桌上的麻将一边告诉记者:他的父母都是湖南籍,家里曾经的成分是“船民”,100多年前,他的祖父驾商船从宝庆新化到汉口,解放后公私合营,父亲进了长江航运公司。

    罗正中退休前也在长江航运总公司“跑船”,现在正街开了间麻将室打发时光。罗正中说,直到“文革”前,这里的人家是“清一色”的湖南人,少说也有六七千户,数万人口,满街湘音。

    一箭射出的“地盘”

    坊间流传,这里的“湖南人”很团结,遇到外人欺侮,会一致对外。

    记者所见无虚,56岁的邹师傅谈起祖辈们在此“打码头”的故事颇为自豪:大约是民国初年,有外帮人想抢我们的码头,双方以“武力”争来斗去,一位知府出了个馊主意,将一双铁制长靴子,用炭火烧红,声称谁要光脚穿上它拉弓放箭,能射多远,他们的地盘就有多大,无人敢应战,惟有一位宝庆勇士站了出来……今天从沈家庙到大水巷之间的这块湘帮居住区,也就是当年由这位英雄先辈冒死射出来的。

    这故事是否有据可查,记者不得而知。但据撰写《武汉老街巷》一书的作家彭建新考证:宝庆街形成已有三百余年历史。

    驾“一次性木船”到汉口

    历史学家皮明庥说,早在清朝嘉庆初年,湖南中南部宝庆府所属的邵阳、武冈、新宁、新化等县船帮商人,运送本地出产的大量木材,沿资水顺流而下入洞庭湖,再溯长江抵达汉口,在长江和汉水交汇处沿岸,龟山对面,创建了本帮的专用码头——宝庆码头,他们每年的销货金额以百万两白银计。

    “从汉口返回宝庆乃逆水,行舟实为吃力,这些来汉口的运输船设计只用一次,用当地最常见的松木打造,到汉口,就连货带船一起卖。一趟下来,船员水手,大多留在了汉口,做了‘挑码头’的,久而久之,赚了银子的和出苦力的湘籍人,就在这汉水边,或建瓦屋起层楼,或搭棚子盖偏厦,形成了以宝庆府人为主的民居片,是为宝庆街,汉口也出现了宝庆帮。”彭建新先生这样描述宝庆街形成的百年渊源。

    “新化第一县城”

    到抗战爆发,宝庆帮人口已达5万。皮明庥说,当时新化县城才3万人,宝庆码头人口和地盘超出新化县城,因此人们称宝庆码头为“新化第一县城”。

    清代的汉口,与北京、苏州、佛山合称“天下四大聚”,湖南帮在汉口各大商帮中,实力位居中游偏上,宝庆商人则为汉口湖南帮的中流砥柱。

    据《天下湘商》一书介绍,仅抗战爆发前的1937年,宝庆府各县经汉口宝庆码头运销武汉三镇的大宗物资,成交额分别达到:煤炭120万银元、木材80万银元、纸张60万银元、茶叶25万银元。

    一位老居民告诉记者,抗战爆发后,宝庆码头多数船只征军用,一部分船民迁回湖南,码头渐衰落。现在已成为长航拖轮的宝庆维修点。

    走过百年光阴,宝庆街也老了。记者看到,街区内几乎每幢房子的墙上都用红笔圈了一“拆”字。“这个‘拆’划了两三年了,但究竟是什么时候拆,我们也不知道。”一位居民说。

    “在这住了几代人,要搬迁了,还真有些不舍。”在汉口土生土长的罗正中用一口纯正的汉腔说,和这座城市已经融为一体了,但是在家庭里湖南话穿越百年时空,像流淌的血脉一样得以传袭。

    走进位于汉口集家嘴附近的宝庆街,随便问上十户人家,会有九户告诉你:他们的老家在湖南,其中以新化人居多。

    宝庆街其实并不止一条街,它由一条200米长的“宝庆正街”衍生出宝庆二街、宝庆三街、宝庆一巷等街巷纵横交错的一大片居民区,统称“三街八巷”。

    宝庆正街如今显得狭窄,不少汉正街的货物在这里运出运进   记者梁超 摄

详情请看:http://e./cjrb/html/2012-11/04/content_5082303.ht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