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万宝古佬来武汉“打码头”,一个码头的居民超过一个县城!

 史舘 2019-11-07

在“黄金水道”长江和汉水交汇处,曾有一处由湖南宝庆人聚居垄断的码头,那就是汉口宝庆码头。从清朝嘉庆年初到1949年全国解放,长达150多年的时间里,湖南宝庆人(俗称宝古佬,湖南邵阳、新化、武冈、新宁、城步5州县人)凭借武力、人脉和团结精神,在被誉为“汉口之正街”的汉正街打下了这一处专属码头。彼时,除湖南籍船只外,湖北本省及周边安徽,四川、江西等府县往来于汉口的众多船只,一律不准停靠宝庆码头,码头上的居民全是宝庆人。不仅如此,宝庆人还不惜手段,笼络官府维护其利益,建立了宝庆会馆,甚至把汉阳月湖堤、鹦鹉洲和武昌白沙洲等地的宝庆人居住区,也拓展为宝庆码头保护和管理范围,这在全国各大城市中恐怕也是极其罕见的。

宝庆码头

宝庆码头

在武汉方言中,素有“打码头”一说,有喧宾夺主、反客为主的含义。地处今汉正街辖区东端、长江和汉水交汇处的宝庆码头,就是当年“打码头”的典型处所。

汉口宝庆码头原是一块不毛之地,称迴水湾,当时是船民公用放帆之处,随着汉口商业的繁荣,民船渐渐来此停泊,逐步形成了一段无风浪侵袭的黄金地段。清嘉庆初年,宝庆人占据龟山头斜对面此处迴水湾修建码头,命名为宝庆码头。由于宝庆帮船只路远,往返时间长,当初又没留专人看守,宝庆码头开辟后不久,徽帮便乘宝庆帮返船之机占了码头,由此引发了两帮长达百年的码头争夺战,其中大战三次。

嘉庆中叶,宝庆帮与徽帮因争码头发生激战。宝庆商人何元仑献计,请新化籍侍读学士刘光南出面干预,恰巧刘光南乘船上京,路过汉口时徽帮阻其船只靠岸,刘光南大怒,便通过自己的权势,多方打点,最后以射三箭的方式,在今大水巷附近河边,背对汉水,向东、西、北三方连放三箭,以箭落地为界,划定宝庆码头和宝庆帮船民居住区域,并亲书界牌,指定何元仑等人看守码头,将界内的非宝庆船只船民统统赶走。

咸丰六年(1856年),湘军将领刘长佑将曾国荃(曾国藩的九弟,湘军主要将领之一,因善于挖壕围城有“曾铁桶”之称)请到宝庆码头,给宝庆帮壮声势,受到何元仑的盛情款待,后称为“丙辰盛会”。丙辰盛会后,七十多岁的何元仑气势大壮,召集新化人中会梅山武术的高手,大肆操练人马,准备随时找徽帮寻衅。徽帮不甘势弱,也暗中教习武功,率先袭击宝庆帮。此战中,宝庆帮里的新化人施展梅山武术,抡起铁耙子、长条凳把徽帮打得落花流水。宝庆帮趁胜扩大地盘,横扫江岸,上至大水巷,下至沈家庙,内至广福巷的区域全部划归了宝庆帮。

1889年,徽帮看到淮军首领李鸿章等人在朝中做大官,就到衙门同宝庆帮打官司,想以权势压人。当时的汉阳知府程庆煌是下江人,又得了徽帮一大笔银子,便偏向徽帮。程庆煌派人到宝庆码头拆房子,想赶走宝庆人。宝庆人集合人众,痛打了拆房的官差,程庆煌要严惩宝庆帮。宝庆帮里有人献计反告程庆煌受贿,又四处扬言要进京告御状,程庆煌不敢再有偏袒,便想出一个极残忍的手段来判定码头归属。他找到一双练武用的铁靴烧红,声称只要哪一帮中有人能穿上红铁靴走上三步即胜。宝庆帮有个理发匠自告奋勇,穿上铁靴走了五步后倒地,程知府只得将码头判给了宝庆帮。

武汉江滩雕塑——“码头工人”

自此,宝庆帮势力进一步扩大,到解放前,位于武汉三镇内的宝庆码头共有四处之多。其中,汉口宝庆码头是综合停船处,也是中心码头;汉阳月湖堤宝庆码头是停毛板船和拆毁毛板船的地方;汉阳鹦鹉洲和武昌白沙洲宝庆码头是停泊竹、木排的地方。其中月湖堤和白沙洲较为偏僻,影响力小;鹦鹉洲宝庆码头上的居民是宝庆人与安益(安化、益阳)帮居民混居,而且这三处是随汉口宝庆码头之后而发展起来的;汉口宝庆码头为四处中最大,且大多居民是新化人,新化人习惯上所指的宝庆码头就是汉口宝庆码头。到抗战爆发,宝庆帮人口已达5万。而当时新化县城才3万人,宝庆码头人口和地盘超出新化县城,因此人们称宝庆码头为“新化第一县城”。据资料显示,仅抗战爆发的1937年一年,宝庆码头的销货金额以百万两白银计,宝庆府各县经汉口宝庆码头运销武汉三镇的大宗物资,成交额分别达到:煤炭120万银元、木材80万银元、纸张60万银元、茶叶25万银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