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西花桥巷,如同走进了记忆的时空,岁月的片段就这样被刻印在了小巷的砖缝瓦隙间,历史在这里留下完整的一角。
曾在苏州当太守的白居易,离任后在扬州写下了“扬州驿里梦苏州,梦到花桥水阁头”的诗句。花桥仅是苏州数百座古桥中的一座,相传南朝梁天监元年始建,唐代在此建有一座花桥水阁。花桥东西两端各有一条幽静的小巷,分别名为东花桥巷、西花桥巷。历史上苏州纺织工业非常发达,聚集在花桥附近待雇的都是花缎工。西花桥巷,是一条诗意的小巷,虽然苏州城市建设一直在进行,但他还保持着苏州特有的历史韵味。
苏州才子叶昌炽
西花桥巷7号,曾是近代著名学者叶昌炽的故居,现在知道的人不多了。由于经济拮据,叶昌炽曾几次易手,或出售,或出租,但最终老人还是将将破败老屋购回,居此直至病故。今日叶氏故居,在前几年已经翻盖为一栋四层楼房,楼房背面尚存有一段旧墙,镶嵌着两根雕花石柱,算是缘督庐留下的昔日旧踪。
叶昌炽与同时代的王颂蔚、袁宝璜以才华出众而闻名乡里,被时人誉为“苏州三才子”。其 “观人论事,皆具卓识”,“学问人所共知,苏城老辈中,通雅无与比也”。叶氏师从冯桂芬,1869年重修《苏州府志》,冯桂芬任总纂,邀叶昌炽担任分纂,那年才22岁,具体负责公署、学校、坛庙、寺观、释道部分的撰写。
《滂熹斋藏书记》是一部版本学名著, 是由叶昌炽为潘祖荫编撰的,其缘于潘祖荫晚年的一次回乡省亲。坐拥书城的潘祖荫“癸未奉讳归吴,延昌炽馆于滂熹斋,尽窥帐秘。”叶昌炽每读一书,潘祖荫就为他讲述藏书的源流、购书的原委以及校勘、考证、版本鉴别等情况,这些叙述再由叶昌炽记述下来经过整理汇编成《滂熹斋藏书记》。1951年7月,滂喜斋藏书成为上海图书馆首批国宝级的藏品,数量之多,质量之精,令世人瞩目。
翰林潘遵祁故居西圃
西花桥巷3号是清代学者潘遵祁故居。潘遵祁是乾隆户部主事潘奕隽的孙子,乾隆已卯科探花潘世璜的儿子,马医科巷躬厚堂是他的出生之地,后得西花桥巷旧宅,整修后署名“西圃”,举家迁入。
按资料记载,西圃占地约八九亩样子,应有六进院落,东宅西园,坐北朝南,现余有三进。光绪年间俞樾曾形容西圃“泉石幽深,花木荫翳,墙头薜荔,幕青帷绿”,在太平天国时,西圃被太平军的民政长官熊万荃占用,时潘遵祁避居沪上,主讲上海蕊珠书院。现今有关部门正在对西圃进行保护性修复。
潘遵祁善诗文,淡于仕进,于道光二十五年中进士,二十七年即称病归里,主讲紫阳书院二十年,并从事地方公益事业和宗族事务。“道光二十九年,吴中大水,君倡捐以拯灾黎,亲至各乡,稽夫家、籍户口”,又“设粥厂以食饿者”。主讲紫阳书院二十余年,在悬桥巷建潘氏松鳞义庄。
贝聿铭祖父的故居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夏天,有一个清秀少年每每会从上海到苏州西花桥巷的祖父家过暑假,他就是名闻中外的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寂静悠长的午后,少年常常悠游在祖父的私家庭院,看山水盆栽,听雨打芭蕉。贝聿铭说:“上海离苏州不远,祖父坚持我夏天去苏州。因为,我是长孙,理当更了解家族事务。”祖父贝理泰是一名儒士,穿着传统长袍,以儒家理念持家。他给长孙灌输儒家思想以规范言行:尊重长辈、避免虚矫夸饰、喜怒不形于色,保持冷静从容。贝理泰自律甚严,子孙即使成人,仍然惧怕他的训戒。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直到现在贝聿铭乡音未改,这和他在西花桥巷曾经的生活是无法分开的。
四十年后,贝聿铭重返故里,翩翩少年已年过八旬,接受苏州市政府邀请,设计建造苏州新博物馆。回到苏州,贝聿铭便到西花桥巷去寻访老宅,凭着半个世纪前的记忆去寻找年少时的生印痕。老宅已经变成了厂房,仅剩的两间半旧屋,依稀还能看出旧时的踪影和昔日的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