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共产党”这个名字是怎么确定的?

 老庄. 2012-11-08

明天,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就开幕了。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91年 漫长、复杂、曲折而光辉的历程。那么,“中国共产党”这个名字究竟是怎么确定的呢?本人即将出版的长篇传记文学作品《涛起涛落:张国焘的悲剧人生》(当代 中国出版社)当中,就提到了这件事。(本书主人公张国焘,曾经是北京大学高才生,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最早党员之一,中共“一大”13位代表之一及大会主席,中共第一届中央常委和组织部长。)

一个阴沉沉的日子,天空里断断续续洒下几点细雨。在北京沙滩大街路北的一座新式小楼中,却丝毫没有受到天气的影响,不时传出热切的人声。这座小楼系红砖所建,楼内是红漆地板、红漆楼梯,故世人亲切地称之为“北大红楼”。红楼的第一层主要作图书馆用,共分21个书库、6个阅览室。东南角上那一连2间的房屋,是图书馆主任办公室,人声就是从那里发出来的。

“根据我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我认为组织中国共产主义团体加入共产国际是中国革命的当务之急!我愿以第三国际代表的身份,同意应邀参加座谈的各位成员为共产党员!”

一位高鼻梁、深眼窝、深褐色头发的外国人侃侃而谈,他就是共产国际代表、伊尔库次克局(即远东局)局长维金斯基。他是1920年3月来华的,此次北大谈话肯定是在1920年3月之后的某一天。

在他旁边,一个学生模样的青年充当翻译。

“非常感谢共产国际对我们的支持!也非常感谢您,维金斯基先生。”一位穿着旧布袍子的人说道,他那双眼睛在厚厚的镜片下发出坚毅的光采。此人正是北京大学教授、北大图书馆主任李大钊(18891927年,字守常,河北乐亭人)。

“从现在起,我们就是革命同志了!同志们,我们在座的这些人,只是几颗革命的种子,今后要努力耕耘、辛勤工作,将来是一定会开花结果的!”李大钊庄严地说。

一个方面大耳的同学立即鼓起掌来,他是北大哲学系学生张国焘(18971979,原名张特立,江西萍乡上栗人)。他为自己能与李先生成为“同志”而高兴,一双眼睛里放射出激动的光芒。

张国焘在五四运动中的积极表现让李大钊很是欣赏,便让他参加了这次与维金斯基的会谈。当时参加会谈的,还有李梅羹、刘仁静等人。这些人后来也都成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

维金斯基的想法和谋划,与李大钊、陈独秀等人不谋而合。

于是,李大钊写了封介绍信给维金斯基。这个俄国人即刻启程,赶赴上海去会见曾任北大文科学长、当时正寓居沪上的陈独秀(18791942年,字仲甫,安徽怀宁人)。陈一听对方的来意,立刻喜出望外,当即表示要马上筹备相关事宜,并把维金斯基介绍给戴季陶、邵力子、张东荪等人。

当时《新青年》的主编是陈独秀、李大钊和胡适,《星期评论》的主持人是戴季陶、李汉俊、沈玄庐,《时事新报》的主持人是张东荪。最初,维金斯基就想把建党范围着落在这3家身上。

谁知他刚一提出此想法,首先吓倒了张东荪,他立即退出了。据茅盾回忆:“张东荪所持的理由是,他原以为这个组织是学术研究性质,现在说叫‘共产党’,那他不能参加。因为他是研究生,他还不打算脱离研究系。”

所谓“研究系”,原是时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的国学大师、维新领袖梁启超等人成立的“宪法研 究会”,后来便演变为“不再过问政治、专心从事学术研究”的“研究系”,以北京的《晨报》和上海的《时事新报》为机关报。张东荪作为《时事新报》主编,是 “研究系”首领之一。在他看来,社会主义学说可以作为学术进行研究,可他不愿意介入政治(如胡适博士所言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他曾在张国焘 昔日于上海厮混的那段日子里与他过从甚密。然而,此时的张国焘却没有他那样的研究心态,倒成了后来的建党积极分子。

再过了些天,维金斯基的中国翻译杨明斋也搬到了上海渔阳里2号的陈独秀私宅,一群人开始讨论建党,由李汉俊着手起草党章。但大家马上又对党的名字展开了激烈争论:到底是叫“中国社会党”还是叫“中国共产党”?陈独秀也不能定夺下来,于是他写信给北京的李大钊、张申府商量此事。

张申府(18931986,原名张崧年,河北献县人,哲学家张岱年兄长),北大哲学系讲师,与李大钊关系密切中国共产党3个主要创始人之一。他回忆说:

“信写得很长,主 要讲创党的事。信中说:这件事在北大只有你和守常可谈。(大意如此。)为什么呢?一是因为陈独秀在北大当过文科学长,认识的人很多,但有些人不搞政治,不 适于谈,而建党的事是秘密进行的。二是陈独秀在北京时,他和守常以及我经常在一起,他常到北大图书馆李主任办公室来(在红楼一层靠东南角的两间房子里), 观点一致。他办《新青年》,我们经常写稿。民国七年(即1918年 ——作者注)十一月底办《每周评论》又在一起。每期刊印是在宣武门一个报馆里,我曾与李大钊同志去校对,彼此很了解。所以陈独秀说这件事情在北大只有我和 守常可以谈,不是偶然的。当时建党究竟叫什么名字,还没有确定,征求我们的意见。我和守常研究,就叫中国共产党,这才是第三国际的意思。我们回了信。”

其实,“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早已拉开帷幕。陈独秀在维金斯基的帮助下,于上海建立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李大钊在北京积极响应。

补充:

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早期组织。1920年9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对于时局之我见》一文中,曾称“吾党”为“社会党”,后来才改称为“共产党”。

但最早提出“中国共产党” 这一名称的还是蔡和森。1920年8月13日和9月16日,正在留法勤工俭学的他,在给毛泽东写的两封信中,详细研讨了共产党问题,提出:“先要组织党 ——共产党,因为它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他在对西欧各国共产党特别是俄国共产党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建党步骤,其中包括 “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

在此前后,陈独秀在上海,李大钊、张申府在北京也通过信函讨论了党的名称问题,决定采用“共产党”作为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名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