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八段锦第五式:摇头摆尾去心火
【原传口诀1】 马步加宽成大马,双掌扶于膝上边, 【原传图谱】 【动作分解】 动作一:大马步站立,两手搭于股骨远端,身体重心位于两腿之间,收髋敛臀,立腰竖颈,下颌微收,百会上领,目视前方。 动作二:缓缓吸气后大马步转换为偏马步,右腿弯曲,左腿微屈,身体重心移向右腿,上体右倾,眼睛由目视前方转到用余光看右脚尖。 动作三:呼气,头自右下方经体前至左下方,然后像小勺舀水似地引颈前伸,自左侧慢慢将头抬起,下肢呈斜弓步。 动作四:保持这样的的姿态,同时闭气片刻,大概10个数左右。 动作五:缓缓吸气后大马步转换为偏马步,左腿弯曲,右腿微屈,身体重心移向左腿,上体左倾,眼睛由目视前方转到用余光看左脚尖。 动作六:呼气,头自左下方经体前至右下方,然后像小勺舀水似地引颈前伸,自右侧慢慢将头抬起,下肢呈斜弓步。 动作七:吸气拧腰向左,身体恢复马步桩。 动作八:缓缓深长呼气,并步收脚,同时全身放松。 1、马步扶按时要悬项竖脊、收髋敛臀、上体中正。 2、侧倾俯身时,颈部与尾闾对拉拔长。 3、摇头时,颈部尽量放松,动作要柔和缓慢,摆动尾闾力求圆活连贯。 4、向后摇头应与向前摆尾配合起来。动作的规格和要求是:步型由偏马步转换为马步,颈部后旋,尾闾前旋,颈部后旋的速度要稍慢于尾闾前旋的速度,这样才能保证转正时速度的一致。眼睛视线由右脚看到了左脚,并伴随着尾闾的转动,从左脚的外侧看到左腿外侧至左肩,伴随着颈部的放松摇转,目视头上方。 【易犯错误】 摇转时头部僵直,尾闾转动不圆活;摇转时挺胸展腹,上体后仰。 【纠正方法】 转头时,颈部肌肉尽量放松,不可主动用力,头部转动速度要慢于尾闾转动;向后转动头部时要含胸,抬头向上看,向前转动尾闾时要收腹,向后转动时要先塌腰,再敛臀立身。在马步状态下转动尾闾有一定难度,可以将动作分解练习,先体会头部摇转,再体会尾闾转动,最后将转头和转动尾闾结合起来。 【功理作用】 1、下蹲摆动尾闾,可刺激脊柱、督脉等,摇头可刺激大椎穴,从而达到疏经泄热、去除心火的作用。 2、在脊柱腰段、颈段大幅度侧屈、环转及回旋,既增加了颈、腰、髋的关节灵活性,也增强了这些部位的肌力。 【对应经脉】 练习本动作主要牵动的主要经脉是:足少阴肾经;督脉。 【古经脉图谱】 【现代经脉图谱】 【对应穴位】 练习本动作主要牵动的穴位是: 大椎穴:见五劳七伤向后瞧。 命门穴:见五劳七伤向后瞧。 【对应脏腑】 练习本动作对应的人体脏腑是心。心是脏腑中重要的器官,主宰各脏腑进行着协调的活动。故《内经》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就是说,各脏腑在心的领导下互相联系,分工合作,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神志,主血脉,主汗,开窍于舌等。现将其主要生理病理简述如下: 心主血脉《内经》说,“心主血脉”,“脉者,血之府也”,“诸血者皆属于心”。心主血,血行脉中,心与脉密切相连,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这种功能是由心气的作用来实现的。心气的盛衰,可以从血脉的改变反映出来,故《内经》说:“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若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则脉搏和缓有力。若心气不足,心血亏少,则脉细弱或节律不整。若心血瘀阻则脉涩不畅或结代等。 心主神志神志,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现代生理学认为,人的精神思维活动是大脑的功能,即大脑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映,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思维活动与脏腑有关,而主要是心的生理功能,故有心“藏神”,“主神明”的说法。《灵枢·本神篇》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任,就是担任,接受的意思,指出了接受外来事物而产生思维活动的过程是由心来完成的。 心的功能正常时,则神志清晰,思考敏捷,精神充沛。若心的功能异常时,常可出现心神改变,如心悸不安,失眠多梦,健忘痴呆和狂妄躁动,哭笑无常,甚至昏迷不省人事等症状。 心主汗,汗是人体津液之一,汗与血同源,因心主血脉,心生血,故汗与心有密切关系。故有“汗乃心之液”的说法。 当心阳虚脱时,汗液随心阳而脱,故大汗淋漓;心气虚时,表卫不固,自汗出;心阴虚时,阳无所附,心液失其敛藏而发盗汗。 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开窍于舌与“舌乃心之苗”的意思相同。这种说法的依据是:心经别络上行于舌,因心的气血上通于舌,所以心的气血强与否,往往可以从舌的变化上反映出来。例如,心血不足时舌质淡白;心火上焱时则舌尖红或舌体糜烂;心血瘀阻时则舌质紫暗或瘀斑、瘀点。热入心包或痰迷心窍时,则舌强语謇等。华,是光彩之义,其华在面,即是心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可以显露于面部的色泽变化,由于头面部的血脉极为丰富,所以心气旺盛,血脉充盈,面部红润有泽;心气不足,则可见面色白、晦滞;血虚则面色无华。 【医学阐释】 【适用人群】 练习本动作主要适用于心悸、失眠、健忘、多梦、遗精等人群。 【本式问答】 问题一:佛教中的“心”有什么含义? 回答:主要有如下含义:(一)梵语citta 之意译。音译作质多。又作心法、心事。指远离对象仍具有思量(缘虑)之作用者。1、指心王及心所法之总称。系相对于色(物质)、身(肉体)而言。相当于五蕴中之受、想、行、识等四蕴。2、指心王,属五位之一,相当于五蕴中之识蕴。指统一心之主体─六识或八识而言。3、对心、意、识三者,小乘有部等主张三者为同物之异名,然在大乘唯识宗,‘心’则指第八阿赖耶识,含有积集之义,乃诸法产生之根本体,故亦称集起心,即阿赖耶识蓄积种子而能生起现行之意。对此,前六识称为‘识’,即了别、认识作用;第七末那识称为‘意’,即思惟作用。将心之主体与从属作用分开时,前者称心王,后者称为心所。上记之六识或八识即为心王,心所乃指随之而生起者,亦即细微之精神作用。此外,佛教对于心与物之存在,乃主张心与物为相辅相成之关系,不论任何一方皆不能单独存在,故佛教既非唯心论,亦非唯物论,而系一种空无自性论,称为色心不二。然自实践之方法而言,则佛教特别强调心之主体性,故每被视为唯心论。 (二)音译作汗栗驮、肝栗大、干栗多、干栗陀多、讫利驮耶、纥哩陀耶、纥哩娜耶、纥伐耶。或译作肉团心、真实心、坚实心。原语乃具有心、精神、心脏等义之中性名词。犹如树木之心,为凡物具有之本质,为中心之(即处中者)心;又如万法具有真如法性之真实心,即指如来藏心,而非具有思考作用之心(缘虑心)。据四卷楞伽经卷一举出,此心系指自性第一义之心。另据大日经疏卷四之说,则指肉团心(心脏)而言。般若心经所说之‘心’即意谓般若皆空之心髓精要。于密教,观想凡夫之汗栗驮(肉团心)为八叶莲华(即心莲),而教人开显自己之佛身,故众生之自性真实心称为汗栗驮。 (三)从各种情形所作有关心之分类有:真心(本来清净之心,即自性清净心)与妄心(烦恼污染之心);相应心(与烦恼相应之心)与不相应心;定心(静止妄念杂想之统一心、修定善之心)与散心(散乱心、修散善之心)等二心。或贪、嗔、痴等三心。或贪心、嗔心、痴心、等心(三毒之心并起)等四心;及肉团心(心脏)、缘虑心(取对象加以思考之心;共通于八识)、集起心(阿赖耶识)、坚实心等四心。或卒尔心(始对外境所起之心)、寻求心(欲知之心)、决定心(决断之心)、染净心(生染污、清净念之心)、等流心(持续念念相续而前后无异之心)等五心。即意识触对外境时,顺次而起之五心。此外,据<瑜伽师地论>卷一载,所谓八心(善心次第成熟过程之八心),即:种子心、芽种心、疱种心、叶种心、敷华心、成果心、受用种子心与婴童心等。又据大日经卷一之分类,瑜伽行者之心相可分成贪心等六十心 问题二:人为什么会上火? 回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说"我上火了"。那么,火到底从何而来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五脏之间的关系。 问题二:如何练好本动作? 回答:一是先求方、再求圆。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教学的开始阶段,应让学员明白动作路线的基本点找准了,动作路线正确了,基本身形掌握了,再将重点放在如何突出柔和缓慢、圆活连贯的风格特点上。 二是眼睛与身形的配合。眼为身之帅,眼睛定位准确了,身形也基本到位了。换句话说:当我们的躯干位置不正确时,我们很难看到正确的身体部位。在“摇头摆尾去心火”一式中,目光的转视如下:上体右倾,眼睛余光视右脚尖,上体前旋和左移,眼睛由右脚尖看到了右脚后跟,摇头时,眼睛从右脚转换到左脚,并伴随着尾闾的转动,从左脚的外侧看到左腿外侧至左肩至头上,最后转正,目视前方。 三是脊柱上下两端的反向运动。在“摇头摆尾去心火”一式中,脊柱的颈端与尾闾除上升和转正外,都处于反向运动。上体右倾时,颈端向右,尾闾向左;上体前倾时,颈端向前,尾闾向后;上体左倾时,颈端向左,尾闾向右;摇头摆尾时,颈端后绕,尾闾前绕。脊柱正是在这种矛盾运动中得以充分的伸展旋转。 四是摇头时颈部肌肉要放松。颈部肌肉紧张会直接影响脊柱颈端和胸端的位置,不仅会给人不协调、动作僵硬的感觉,还会造成挺胸等错误动作,挺胸会造成力点前移至天突穴,不利于大椎穴的放松。所以,在做摇头时,不主动用力,用头部自身的重量来带动旋转,目视头上方,这样才能做到摇头时的颈部放松。 五是摆尾时要强调收腹。很多习练者在前摆尾闾时塌腰、撅臀,这就是因为摆尾时没有收腹的原因。在摇头摆尾时,除颈部肌肉放松外,从胸到腹部都要有种肌肉的紧张感,即:胸微内含,腹肌收缩。这样摆尾时,才能保证尾闾内收转正。 六是转正时要力达夹脊。夹脊是指背部的竖脊肌。它是连接头部与腰臀的纽带,也是动作是否有劲力感的关键,当夹脊松懈时,人的精神提不起来,动作也显得断劲。力达夹脊的关键是要立腰竖颈,百会上领、下颚微收、目视前方,这样气寓其中、神与形合,动作才会有协调感。在习练八段锦“摇头摆尾去心火”一式时,掌握了以上六个重点,就可加深对整套动作理解的深度。 摇头摆尾去心火 |
|
来自: LM0318 > 《130 東西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