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课程标准下思品课堂的新认识

 天雷教育 2012-11-10
 
新课程标准下思品课堂的新认识

博兴县陈户镇第一中学    王延德    2011年7月26日 09:37

新课程标准下思想品德教学不仅仅是为了知识而教学,为了考试而教学,而是为了人的发展而教学。思想品德课程追求的是学生三维教学目标实现整合,使学生生命价值得以生成。努力追求一种充满生命体验与生活关怀的课程。  

1、思想品德课程是是以陶冶人的情感、情操,提高人的人文素养为主要任务。 

思想品德课教学更是一种关爱学生生命,特别是关注学生精神状态与生命质量的教学。

在鲁教版教科书里面,多次提到要关注学生的生命,关注学生的健康,包括心理健康,教学不纯粹是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更是学生文化感受、生活体验、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念形成的成长过程。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把认知目标的达成度作为衡量一堂成功与否的唯一指标,能力、情感、策略与价值观目标是否实现往往被忽略了。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目标实现的同时把认知功能从生命整体中分割开来,把完整的生命体仅当作认知体来对待,从而使课堂教学丧失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功能。 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应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加强教学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只有当课堂教学注入了生命的激情生活的因素,教师才能用自己的生命去撞击学生的生命,去激活学生的生命。

2,新课程呼唤新的教学理念,思想品德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只有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也就具备了创新的教育理念与丰富的课堂资源,促进学生人格的体现与个性的充分发展,形成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教学氛围,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整合。

3,新课程强调尊重、赏识学生,其实质是强调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成长氛围。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学生身上倾注了无限的爱心,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人格尊严,不仅要激发他们的智慧潜能,还要激发他们的情感潜能,使学生人格的体现与个性的充分发展。

4,课堂是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过程,课堂是动态存在的,是生成性的课堂,即使教师备课再充分,也难以设想到课堂中会出现形形色色的情况和事件。教师不能用预先设定的目标僵硬地束缚学生、限定学生,不能把外在于学生生命成长的目标强加给学生,教师所要做的是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助于其生命充分生长的情境,把学生的生命力量引出来,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师生共同解读文本,彼此倾听和分享对方的认识成果,从而加深对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认识与理解,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师生双方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获得成长和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