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名菜鲃肺汤

 苏迷 2012-11-11

苏州名菜鲃肺汤

  去天平山,木渎是必经之路。车过木渎,看到了石家饭店的广告牌,就马上联想到了鲃肺汤。在周劭《葑溪寻梦》书中有一篇《鲃肺汤》的文章,把鲃肺汤誉为苏州第一名肴。有否依据,不得而知。不管第一还是第二,这是一道名菜,石家饭店的招牌菜,这是毫无疑问的。
  但我从未去过木渎的石家饭店,更没有机会品尝过鲃肺汤的美味。
  写《鲃肺汤》一文的周劭,也跟我一样,没有吃过鲃肺汤,他引用了登徒子的一句名言:妻不如妾,妾不如婢,婢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他说,老饕与登徒子是一丘之貉,“吃不如吃不着,真正吃到了也未必好到哪里去,还不如吃不着,终身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岂不更好。”我觉得,他的这番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鲃肺汤虽未尝过,但鲃鱼小时候却是经常吃的。那时,父亲以捕鱼为业,所以,三天两头能吃到新鲜的鱼虾。但小孩吃鱼最怕的是鱼刺,因此,没有鱼刺的银鱼、鲃鱼是最喜欢吃的,尤其是鲃鱼味道更是鲜美无比。
  后来,河水污染,淡水鱼越来越少,鲃鱼大概有二十多年没吃到了。听说饭店现在有这道菜,但价格是很高的,而且货源估计也不是很多。
  几年前,在费孝通先生的《言以助味》一书中读到一篇《肺腑之味》,文中对鲃鱼的形状、特性以及鲃肺汤的来历等写得很详尽。不妨抄录一段:“鲃鱼原是一种普通的小鱼,身长不过三寸,体型扁圆,背黑肚白,但乡下人却说得够神。其来也无由,其去也无迹,成群结队出现在桂花开时的太湖里,桂花一谢就没有影踪了。”
  费孝通先生于1989年参加范仲淹诞生一千周年纪念会时,慕名至木渎品尝鲃肺汤。据店主说,鲃鱼不是这种鱼的土名,土名叫斑鱼。“饭店主人姓石,店于乾隆年间已经开业,名顺叙馆。斑鱼是当地的土产。太湖东岸的乡人多捕斑鱼作为菜肴,是很普通的家常菜。这家饭店在经验中发现斑鱼的鲜味集中在它的肝脏。斑鱼的肝脏在中秋前后长得特别肥嫩,大约有如鹌鹑蛋。”于是,他们把斑肝取出烧汤,称斑肝汤。一碗汤需要几十条斑鱼的肝。
  1929年秋,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游太湖赏桂花后,傍晚时到木渎顺叙馆吃饭。吃了斑肝汤,赞不绝口,向堂倌追问菜名,堂倌以苏州话回答,于右任是陕西人,没听清楚,乘着三分酒意写了一首诗:“老桂花开天下香,看花走遍太湖旁。归舟木渎犹堪记,多谢石家鲃肺汤。”鲃肺汤从此闻名于世,斑肝汤也因此消失了。
  过了两年,退隐苏州的李根源来到店里,也喝到了鲃肺汤,店主出示了于右任的诗,他叹服之余,当即挥毫写了“鲃肺汤馆”四字,又觉得原名顺叙馆太俗,又题了“石家饭店”四字作为招牌。于、李两老先后唱题,雅人雅事,不胫而走,一时传遍吴中。乡间土肴,一跃成为一道名菜。
  费孝通先生在《肺腑之味》中有一段鲃肺汤烹饪手法的生动描写,他说,一般的做法总是把整个鱼身一起烹煮的,“顺叙馆的主人却去杂取精,单取鱼肝和鳍下无骨的肉块,集中清煮成汤,因而鱼腥全失,鲜味加浓。汤白纯清澈,另加少许火腿和青菜,红绿相映,更显得素朴洒脱,有如略施粉黛的乡间少女。上口时,肝酥肉软,接舌而化,毋庸细嚼。送以清汤,满嘴生香,不忍下咽。”
  他在喝了鲃肺汤后,应主人之请,写了“肺腑之味”几个字。他说:“其意不过想与范仲淹的肺腑之文相呼应而已。”
  再回过来说周劭。他对于右任的道德文章虽钦佩之至,但对他是否真正欣赏苏帮菜表示存疑。周劭在文中提到了周作人,说他也曾到过石家饭店,但并未点鲃肺汤,而是点了一碗豆腐汤,并留下了“多谢石家豆腐汤,得尝南味慰离肠”的名句。他认为,“这便不愧为冲淡闲适的文章宗师,似比于伯循的诗更好。”并且,他还说:“周作人也不愧为知味者,似乎比于伯循高一着。”
  周劭的一个苏州朋友,说他的夫人擅长烧这道名菜,盛情邀请周劭去尝尝口味,想不到周劭却婉言谢绝了。理由很简单:“因为服膺‘吃不到比吃到更好’这一名言。”
  □张建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