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昌铭 ▏错过的鲃肺汤

 新用户7771xieo 2020-10-23

错过的鲃肺汤

作者 ▏昌铭

庚子年初,已宅家十余天。每天除了吃饭睡觉电视手机之外,也有空闲在脑子里把过往的一些事情做点梳理。感觉以往近在咫尺而没有抓做的东西,现在回想起来是一种遗憾。

比如已经计划要去却没有去成的地方,比如想吃却还没吃到的美食。在这遥遥无期的禁闭日子里,使人深切地体会到“时不我待”的况味。

错过的美食,鲃肺汤即是一例。

鲃肺汤是苏州木渎镇石家饭店的招牌名菜。

1927年的中秋,著名书法家、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到太湖游湖赏桂,归途中路过木渎,到镇上石家饭店用餐。为了招待于先生,店家特地做了道斑肝汤。

斑肝汤是江苏地区的传统名菜。是用当地产斑鱼的肝,加上火腿、香菇、春笋等辅料烹制的一道菜。当地民间俗称鱼肝为鱼肺,所以又叫“斑肺汤”。用斑鱼肝制作各种菜肴,早在清代苏州地区就很盛行。清代袁枚《随园食单》中就有关于斑鱼菜肴的记载:“斑鱼最嫩。剥皮去秽,分肝肉二种,以鸡汤煨之,下酒三份、水二份、秋油一份。起锅时加姜汁一大碗、葱数茎以去腥气。”

于先生在石家饭店享用斑肺汤后,对此汤情有独钟,赞不绝口,即兴挥毫写下:“老桂开花天下香,看花走遍太湖旁,归舟木渎犹堪记,多谢石家鲃肺汤”的诗句。

于先生是陕西人,把苏州话的“斑”误听为“鲃”,于是“斑肺汤”在于的诗中就成了“鲃肺汤”。

当时有人在报纸上写文章讽刺于先生不辨“斑”、“鲃”,因而引起一场笔墨官司。谁知报纸上争来争去,却把这道菜的名声越炒越大,最终以讹传讹定名为“鲃肺汤”,成为名扬大江南北的珍馐。

时至今日,鲃肺汤还是石家饭店的一道招牌菜。

我曾经两次光顾木渎镇的石家饭店,遗憾的是从来没有品尝过鲃肺汤。

1976年我旅行结婚到江西,接母亲一道回成都,顺路去太湖西山探望大哥。那天我们在木渎乘船去西山前,在石家饭店吃了一顿午餐。那个年代饭店的菜品不多,由在苏州生活多年的母亲点了几个菜。其中有一个“炒虾蟹”(苏州话把″虾蟹″读作“huohai”,有点像成都人说打呵欠的“豁害”),用剥出的虾肉和蟹肉炒制而成,味极鲜美,每份好像是5元,印象颇深。那时我还没听说过鲃肺汤这道菜,而且也不记得那年月饭店里有没有这道菜。

以后的几十年中,虽又去过苏州几次,但均未去木渎。

直到2015年春,与一帮朋友自驾江南,才又一次去了木渎。

逛水乡古镇,不觉到了饭点。我隆重推出石家饭店,自告奋勇带朋友们一路打听找到石家饭店,打算要品尝一下鲃肺汤。

印象中原来石家饭店在一个路口,现在饭店已不在原址。与几十年前寒碜的店面相比,现在石家饭店已经“高大上”了。古色古香的店堂,精致的牌匾,溜金的书法对联,高挂的宫灯。当然,最显眼的是一道屏风上于先生的书法,就是那首赞美鲃肺汤的诗句。

一行人在伙计的引领下,找到位子,围桌而坐,开始点菜。众口纷纭,点了几个菜,其中最亮眼的也是那里的一道名菜,叫“松鼠桂鱼”。我提议来一个鲃肺汤,一看价格,45元,众皆赞同。旁边的伙计提醒,45元是一客,就茶杯那么大一小盅,要点的话每人一客。于是就犹豫了,都是拿养老金度日的,量入为出是必不可少的功课。算了算了,我也不好坚持,于是鲃肺汤就这么擦肩而过了。

鲃肺汤究竟是什么东东?后来我百度了一下,原来就是:

制作过程

1、将鲃鱼脊背向外,放在砧板上,左手捏住鱼腹的边皮,用刀把鱼皮划破,向外平推除去鱼皮,取出鱼肝(俗称鱼肺),摘去胆洗净。再挖去鱼的内脏,去骨取下两爿鱼肉,放清水中撕去粘膜,洗净血污。将鱼肉、鱼肝分别片成两片,放入碗中,加精盐2克、葱末、绍酒5克拌匀稍腌。

2、炒锅置旺火上,加鸡汤烧沸,将鱼片、鱼肝放入,加绍酒20克、精盐5克烧沸,撇去浮沫,放火腿片、笋片、香菇片、豌豆苗,加味精,烧沸后倒入汤碗,淋熟猪油少许,撒上胡椒粉即成。

至于斑鱼(鲃鱼)究竟是何方神圣,一说是某种河豚的幼鱼;一说是类似河豚的一种小鱼,其貌不扬,背上有斑点,长不过十厘米;一说其实就是乌鳢,又叫乌鱼、黑鱼,也就是我们成都人喊的乌棒。

总之,不管怎样,疫情过后,如有机会再去苏州,我一定要去木渎探寻一下究竟,以免给来日无多的有生之年再留下一点遗憾。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