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论琐语(三十)

 大地之歌 2012-11-11

读书论琐语(三十)  

2009-12-20 09:19:49|  分类: 书法漫谈 |字号 订阅

       ————2009年12月20日

临帖就要临经典作者的经典作品。一入手就要临最好的帖,一开始取法就要取好,这是学书法避免走弯路的很重要的前提。临帖,就要是诚诚恳恳地临,老老实实地学,要有谦虚的态度。临帖只有认认真真才会学到好的东西,不虚心就看不到别人的优点,虚心最重要,是态度问题。临帖不但要经常临,而且必须上规模,没有临过完整的作品,仅临几行字,那不算临帖,也就不可能掌握临帖的好处。一本帖不管是几百字甚至上千字,都要去反复地完整地临,这样就不仅能学到帖中的点画,而且还能体会到帖中所特有的精神气质,所谓的功力,就是靠这样积累起来的。在临帖过程中决定你有没有感受、有没有体会、有没有收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你必须先静下来。

                                                                    (2009年12月13日)

对碑和帖是这样看的:人们在对它们进行关照研究的时候,是把它们分开来看,但是我是把它们看做一体的,将它们看做事物的两个方面。阳刚的东西透露的多一些,它的表现就是碑的东西多一些;如果流畅、婉转的东西多一些,它的表现就是帖的东西。两种线质的相互交融、变化,生命的存在就是在这种互相变化中被记录,对大自然的这种鲜活生命的记录都是它的这种变化。就像音色一样,有最阳刚的音符,也有也有婉转的。在这种流动变化之中,阴柔通过阳刚去升华,阳刚需要阴柔而更加深刻。所以我们在运用的时候,单纯的走帖学或者单纯的走碑学,都是自己给自己无意之间竖了一道墙,让自己进入了一个死胡同。

                                                                   (2009年12月13日)

折衷古人,综合其长处,方能给人一点新的惊讶新的启示。欲独辟蹊径,必须理解它的点线疏密分布,如此一来方可以得到一种官感上的愉快,一种从视觉上给人雕塑、图画兼音乐的效果。

                                                                   (2009年12月13日)

        多厉害的书法家,只完成了三个动作,哪三个动作?起笔、行笔、收笔。什么是起笔?毛笔怎么样放在纸上;怎么是收笔?毛笔怎样离开纸;什么是行笔?从放在纸上到离开纸的区间就是行笔。就这三个动作里面,所有的东西都呈现了。人不能只活今天,人是因为有明天才有生的诉求,才有追求,追求不是今天,今天的积累,是为了明天更好。人生才有希望,没有希望的人生是黯淡的人生,不会是灿烂的人生。

                                                                            (2009年12月13日)

王羲之之前,书法是一个自然发展的现象,王羲之的最大贡献就在于整理、完善并创造了注重技巧华美又不断走向精致的帖学。以他为标志,书法的实用性质开始了向抒情达意的质的转变。寂寞是创造者的宿命,也是创造者的必备素质。

                                                                     (2009年12月17日)

书法作品用简单的现代艺术语言的运用是不足以满足和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但在对古代书法资源的探索和解读上,如果能够别出心裁地开发利用,就是有价值的。在艺术界有新旧关系的存在,凡是能够代表艺术规律,体现艺术本质,甚至能够预示未来艺术发展方向的就是新的,无论它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有的时候越传统的就越现代。

                                                                     (2009年12月17日)

书法之所以为“书法”,专一的目的是“唯美是为”。点画的形态美与质量美,是通过系列调控笔锋的技能和方法得来。这就是用笔。用笔是书法的艺术形式,体现尽在技能与功力。用笔讲究铺毫与操控笔力,学问也在使转。中锋生骨,副毫生肉。藏锋、涩行、提按精准,笔不变法亦不变。

                                                                     (2009年2月15日)

书法专一的目的是审美。唯美是为。点划形态和质量的刻画,是通过系列地操控笔锋的技能和方法来实现的。用笔是写字与书法的分水岭,用笔是生活和艺术的分界线。遇古人论笔处,应以临帖经验证之、验之。于是于用笔才能有所得,方可悟得笔法一二。

                                                                       (2009年12月17日)

黄老师的一个观点:帖学要复兴!另一个观点:审美疲劳和审美饥渴。说得很好!我们现在印刷技术很高。什么样的碑和帖都可找到。加之网络。更是条件好得不得了!这样,就会出现审美疲劳了!看得多了,就不会看到“精微”之处!我相信:帖学也罢,碑学也罢。只要是人们认为是“美”的。那他就会有“生命力!”就会复兴!就会产生具有“生命力”的作品存世!

                                                                         (2009年1月3日)

讲用笔的时候,主要是看笔法的内涵,任何艺术品,不管唱戏、说书、评弹一定有大处、有细节、有宏观,艺术的最细微精巧处常常是精彩处,是体现技法的高妙之处。第一要做到的并不是忙着要创造,其实不一定。在传承过程中,把一个东西复苏起来,它既不是旧的,也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新的,就是让人们知道这部分是美的,这部分是有价值的,是中国传统非常重要的部分,这就够好了。

                                                                           (2009年12月17日)

笔力对于创作主体来说,既是笔墨 技巧的体现 ,又是传统功力的体现 。笔力主要是通过“骨”和“筋”两种有意味的内在形式。所谓“骨”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指“骨架”,即一个汉字最基本的空间间架结构,二是指富有笔力的中锋笔法,即“骨力”、“骨法用笔”。

                                                                          (2009年12月17日)

实临是基础,要求察之尚精,拟之贵似,了然于心,应之于手;意临实际是临创结合,是必然到自由的过渡,两者皆不可偏。传承中国传统人文精神,说到底是老孔的“中庸”思想!不温不火,不激不厉。《兰亭》如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丧乱》却似一条可以趟过的大河!熟临《丧乱》可得王氏正脉,笔法备焉!《兰亭》只能从意态、内蕴方面慢慢品尝,细细领会了。

                                                                            (2009年12月18日)

米元章的复古功夫独到,几可乱真。其字风樯阵马,八面出锋,才情横溢,留下来的法贴很多,而件件面貌有别,情性所致也。要说哪个贴好,只能是因人而异,各取所需了。传统的说法是《蜀素.》、《苕溪》。《虹县诗》笔力苍健老辣,是老米大字的经典!大道至简、神定气闲,应该是一种很高很高的境界!

                                                                             (2009年12月18日)

心手合一书自成。腕之重,古来便有共目。运腕,是写书中的重中之重,不只是形态上的把握,更是把握了一个字的气势。少了运腕动作,即使光洁如玉,结字稳重而错落有致,却又是什么。沈尹默先生说过“非以腕用笔,就不能成其妙用”。 心之重,众人皆知。运腕动作落实到纸上,最初源于心中所想。右军曰:意在笔先,说明只有意好,笔下才有依靠,字才有灵魂。此为重中之重。写书,光有运腕,自无灵魂,光有清心,无以纸表,心腕合一,才能成书;心腕合一,才能留好书。

                                                                             (2009年12月18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