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道因法师碑》说欧阳通用笔美和点画美

 LHAK123 2016-12-28



   唐代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为唐代书法艺术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当时流传的书法理论和书法作品也验证了唐代的书法艺术的自觉和开化。

   欧阳通的楷书《道因法师碑》看出其书法隶意更浓,然而锋颍过露,含蓄处不及其父。此碑笔力劲健,有隶意含蓄处不及父,方笔侧入笔法更增加峭险之势。欧阳通的书法是这样,其典雅不及父,险劲俊迈过之,笔法较为放纵,往往是点画起收处更加重拙,棱角显明,而唐朝之前的魏碑和汉代的隶书正是这样的风格。 



   《道因法师碑》立于龙朔三年(663),全称《大唐故翻经大德益州多宝寺道因法师碑文并序》,李俨撰文。碑额楷书故大德因法师碑七字。碑高六尺二寸,宽三尺,计二十四行,每行七十三字。今藏西安碑林。道因法师,濮阳(今河南)人,俗姓侯,七岁丧父,悲痛如成人,从此悟到人生之无常,遂断凡念出家。后避隋末之乱而居益州(今成都)多宝寺,僧道闻其名,咸来依附。贞观十九年(645)奉召往长安,协助玄奘翻译天竺佛经。显庆三年(658)圆寂于光化寺,年七十二。五年后,其弟子玄凝立此碑以为纪念。

 
     《道因法师碑》的用笔美 
     “积其点画,乃成其字,其实所有的点画在运笔的过程中都包括了发笔、中间运笔和收笔这三个部分,是我们研究用笔的基础,从最基本的法则入手,于形似中求用笔,再由法入理,从规矩中求变化,积习久之,自能融会贯通,于森严的法度中求得自由。《道因法师碑》能在法度严谨的唐楷中自出新意,在法度中获得自由,是水到渠成的流露。道因碑的用笔由隶书演化而来,仍然保留隶书的左右开张的波磔形态,以隶则入楷,此碑笔力遒健,线条遒劲,笔法险绝,严谨古奥,险峻凌利,深得家传。 


     发笔又称称为起笔下笔是体现笔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因碑》在写横画时以尖锋入纸,斜直落点,顺势落笔的露锋显得神采奕奕、精神外耀,写竖是斜横落笔,写短撇或长撇是顺势出锋而上想右下行笔,写挑或捺时逆势而下向右下行笔,发笔是速度略快、轻,逆势顺入干净利落。发笔定点之后,锋尖在上或向左,笔肚在下或向右,已成偏侧,与此同时,转笔使偏侧的笔锋由偏转中。如《道因碑》的横画顺入顺锋入笔,顿笔转锋右下行,提笔转锋往右上,完成发笔动作。从起笔来看,其起笔笔锋外露,增强了书写意味,而且多是顺锋侧入,有了不同于碑版石刻的美。起笔后他并不是直接行笔,而是入纸后提笔顿挫然后铺毫行笔。 
  运笔是笔法中最为关键之处,字的韵律和力度以及用笔是否具有内含便在这里显现出来。《道因碑》用笔中段中锋提运,万豪齐力,逆势涩行,中锋急运,依靠笔力、速度、笔毫而产生一种疾涩的效果,形体瘦削,笔笔沉劲入骨,轻不失力。中锋提运,沉着徐行,两头略粗,中段略细,所谓分画中虚便是此意。如《道因碑》竖画中锋用笔,出锋或提笔右下调峰,匀势运笔。欧阳通书法继承其父欧阳询,而险劲超过其父,隶意更浓,颖锋更露。《道因法师碑》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很多隶分写法。如字的旁,直接由隶入楷。 
  收笔是体现笔势的关键部分,《道因碑》露锋收笔,动作略快,缓去疾回,提按顿驻以腕力送之借势出锋,收笔的方向与下一笔起笔遥相呼应,笔断意连,形不贯而气贯。收笔时将笔锋聚拢,把笔渐渐提起,笔锋外露,末端成锥状,如”“”“”“”“”“等字的横画末笔都是以隶书雁尾出之,书写时逐渐下按写出捺的宽度写到捺脚提笔调峰,重新按下露锋收笔,把笔的力量送到笔画的末端,笔力不轻浮,精神奕奕。主笔横画在收笔时末锋飞起,富有十分浓重的隶意,这就成为他楷书的一种特色,这种锋棱的捺在书法术语中称为批法,,正是欧阳通运用了这种锋棱的批法,所以给人神采奕奕的艺术感受。 
  正由于欧阳通善用仰势、背势和锋棱之势,故能给人的一种神采奕奕的艺术感受,但锋芒棱角太露既促成了他的书法特色,也成为历代评论家的众矢之的,《书断》评其书瘦怯于父这与当时时代以君子藏器的审美观念有关,事实上书法艺术的风格当注重于阴阳的某一方面时,势必忽略了另一个方面,不管如何欧阳通的楷书法度森严,笔力清劲,结字雅正,意度飘逸,乃不失为一代名家。 


     《道因法师碑》的点画美 
  此碑以欧阳询体为基调,其横画起笔斜切,收笔或重顿,或挑出,有隶书遗意;竖画起笔逆入;折笔或提或按;捺画重按斜出,动作迅疾。结构紧凑,有险峻之态,可想见书写时信笔挥洒之神态。此碑书法笔力遒健,险峻瘦怯,主笔横画在收笔时末锋飞起,富有浓重的隶意,这在此碑帖中多有体现,这促成了欧阳通书法的多鲜明特色,临习此碑既要掌握欧阳通楷书谨严清劲、结字紧结、取势多端的特点。 
  《道因碑》横画多取斜势,增加了字形挺拔姿态。长横多以露锋顺势下笔,行笔时提按错落,形成中间劲挺的形态,收笔处重按,一笔一画使整个字瘦挺清劲,同时起到了平衡的重要作用。短横多以露锋斜切入笔,中间中锋用笔,相对于长横偏硬少许遒劲。 
  《道因碑》竖画细而不弱,更可见其笔法高明之处,起笔处多呈逆锋,丰富了字形,长竖更显瘦硬,分左右不同的拱势,弯曲之处恰恰更为细弱,但巧妙之处便在于形弯质挺。露锋收笔的悬针竖,力注末端,挺拔俊俏;长竖多带挑钩,使竖画弹性十足,出钩顿挫,劲健有神。左右倾斜的竖画也变化多端,形态各异,向背而生,瘦硬挺劲。 
  《道因碑》撇画每笔都不随意摆放,各种撇的形态各异,有长撇、短撇和竖撇之分,写法也不尽相同,依旧瘦硬十足,笔画敦厚,起笔和行笔方向都较为丰富,露锋起笔,起笔后向上倾斜,完成蚕头部分,中间部分,笔锋中正。 
  《道因碑》捺画起笔带有顿笔动作,前半段粗细变化不明显,接近捺脚铺开笔毫,转至捺脚处逐渐铺陈笔毫,向外出锋,很好地继承了汉隶遗韵,提按顿挫,由轻至重,笔意古拙。 
  折画有两种方折和圆折。圆形折笔,至转折处提笔,转锋,折向下方继续压笔,整个过程提按,调锋过度自然。方折笔锋行至转折处向上提笔,然后笔锋顿笔,力度适中,形成方折拐角后向下行笔,棱角分明,瘦硬的姿态述诸笔端。 
  点画虽小,却如同人的眼睛,滴水藏海,蕴藏着巨大的能量。《道因碑》点画姿态颇多,形态各异,有如瘦骨嶙峋的长点;有如水滴形态的垂点;有一气呵成的挑点等。《道因碑》的每个笔画,都能很好的体现欧阳通高超的笔法,一钩一画的力量不可小觑。 
  此碑以欧阳询体为基调,其横画起笔斜切,收笔或重顿,或挑出,有隶书遗意。竖画起笔亦斜切。转折处或提笔重按,或如北朝楷书般顺势转折。捺画重按斜出,动作迅疾。结构紧凑,有险峻之态,可想见信笔挥洒之神态。欧阳通在笔画上更凝练纤细。其父欧阳询笔画虽细,但圆劲雄强;欧阳通笔画更加纤细,更多隶书意味,但细而不弱,欧阳询笔力方中带圆,笔力险绝,笔道在险峻之上变化更加丰富灵活,刚柔并济,别有一番情调。后人喜将欧阳通书法与其父作比较,贬之者如清代梁巘《评书帖》云:一较大欧,丑态百出,并无稳适处。誉之有如《书画跋跋》称:欧阳兰台瘦怯于父,而险峻过之。此碑如病维摩,高格贫士,虽不饶乐,而眉宇间有风霜之气,可重也。欧阳通继承家学,同样讲究法度,笔力透纸,欧阳通结体雅正有继美之誉,体现汉隶遗韵,通字结构紧结,流露隶书笔法。唐楷法度森严,结体严谨,结构紧凑,欧阳通在继承欧阳询的基础上,除了追求端庄稳健以外也注重魏晋遗韵。对于此碑,赵宧光在《寒山帚谈》中认为:《道因碑》泛观欲废,详玩则结构森然,可谓不堕严训者也。其棱角峭厉,智者见之益其智,愚者见之其愚,须具只眼,而后辨此。赵氏此论,似更妥贴!

 

  初唐楷书,承二晋六朝遗风,皆以劲健为尚,以瘦硬为美,提倡一种内在的沉劲骨力,故唐代诸家楷法无论在用笔与结构上已臻成熟与完美的境界。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被世人号为初唐四大家,虞之圆润丰美、欧之跳拔险峻、褚之瘦润华逸、薛之瘦炼疏通。虽风格各异,但皆注重法度,用笔精到细腻,点画端庄端正,为后世楷则树立起一座座历史的丰碑。初唐书家除四人外,另有欧阳通、陆柬之、魏栖梧等人,由于受到同代人的影响,他们的书法在总体上未能跳出初唐四家的窠臼,但亦能稍益己意,而自立面目,欧阳通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