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练习一定要掌握技巧和规律

 老刘tdrhg 2017-02-19

1、为什么必须慎重选择第一本字帖?

第一不本字帖,就像给婴儿喂的第一口奶。“营养”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长远的发展,甚至终身受到影响。

一般来说,选择第一本字帖有三条原则:一是选择历史上被公认的、有典可查的名碑名帖;二是选择与自身性情、性格喜好相符者;三是照顾好学习者的年龄和学习目的。如能综合考虑以上三个方面的因素,来选择入门的第一本字帖,那就是佳选。

现在的书店,帖海茫茫。初学者是最好在导师的指点下,根椐以上三原则选择你所需要的第一本字帖。

有人认为,初学者从零开始,选择字帖无须那么多讲究。那种随手拿来练习就行的想法,是千万要不得的。

现在有许多初学者,吃的就是“近新繁殖”的亏。因此在选择范本时,应当尽量不选当代人的、当地人的,特别是自己导师的字帖。在导师的指点下学习古代的范本,眼前可能远比“近新繁殖”者难得多、累得多。但你不能忽视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是,你已经与你的导师并列面对同一本古代范本,并且在导师的带领下,你对范本的理解与导师对范本的理解之间间的距离,已经缩小到最短了。这就是我们所倡导的“不学导师书,而跟导师学书”的择帖法。由于这关系到你学习起点高下的大问题,因此不可不慎。

2.为什么学龄前儿童宜选择楷书之外的书体学习?

俗话讲:条条道路通罗马。选择字帖的方法也多种多样。但总起来不外乎三条道路。一日取法于上,二日取法于中,三日取法于下。我们把由篆入门的方法,称为取法于上,篆是中国书法的源头。把由隶入门的方法以,称为取法于中,这是一种中间切入,可谓追上继下的方法以。把由楷入门的方法,称为取法于下。这是一种由近及远,不断追索的方法以。

三种取法,各有长短

在青少年书法教学的实践中发现,取法于下由楷入门,往往效果不佳。原因是楷书结体复杂,笔法繁琐,特别是学龄前儿童难以掌握。过多重复技法训练,又会枯燥乏味,导致学习兴趣减退,难以达到教学效果。如果取法于上学习篆书,当然立意很高,但由于远离时代,不适应大部分学生学习。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取法于中,由隶入门最宜。隶书不仅横平竖直,结体偏平,易于掌握,而且还为学生长期学习书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初学者特别是学龄前儿童学习书法,取法于中,由隶书入门,不仅易于培养学习兴趣,而且为学生将来在书法艺术上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3.为什么“书法教学法法”不从点画入手,而从“练线”开始?

线,是书法入门基础的基础。线条的组合,是方块汉字的基本特征。练好线条,才能迅速准确地学习汉字的点画。

“五种线条入门法”是“吴寒松教学法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从掌握汉字各种书体点画的要求出发,又高度概括了在掌握各种书体、各种笔画的过程中,对生理提出的总要求。

“五种线条入门法”,不仅继承了“五指执笔法”的优点,而且由关注“指法、腕法”出发,进而同时关注“肘法”和“肩法”。

前人为什么只关注“指法”和“腕法”,是因为基本不写大字。而书法在当代的生存环境下,需要重视展厅的效果,需要考虑与建筑的协调和观众的视觉效果效果,我们需要创作大幅作品。因此,除了指和腕,不得不考虑肘和肩的作用,特别是“指、腕、肘、肩”四个部位的协调配合。

吴寒松为学员设计的五种线条是“─”、“│”、“○”、“”和“”。概言之“─”是通过肩的运动,掌握水平能力。“│”是通过肘的运动,掌握垂直能力。“○”和“”是通过腕的旋转,掌握圆转的能力。“”是通过纵横交叉的重叠线条,达到匀称间距、训练足够的蓄墨量和线条重叠心理适应的三个目的。

训练足够的蓄墨量和线条重叠心理适应,对于幼儿尤为熏要。有了足够的蓄墨量,才有连贯的线条。有了重叠线条的心理适应性,才会下笔爽快不迟疑。

4.为什么初学书法应选择羊毫笔

羊毫笔软,可以增力。狼毫笔硬,于增力无补。弹性强则锋芒毕露,弹性弱则含蓄饱满。羊毫蓄墨多,书写可持续时间长。可持续时间长,书写易贯气有韵味。这些都是初学者所必须掌握的。

在选笔时,由于所学的书体不同,对笔的要求也有些不同。例如:写篆隶可选择长锋羊毫。学习楷书,颜体与欧体也有不同,写颜体的笔头宜厚实饱满些,写欧体则宜选择笔头较有弹性、能写出刚劲之力者为佳。

那么,在选择毛笔时,究竟什么样的笔才算好笔呢?前人有四个字可作为参考:尖、齐、圆、键。尖,指笔锋。好笔的笔锋在聚合时,应该是尖的。齐,指的是笔毫铺开时,笔端是整齐的。圆,指笔毫之体要圓。键,指的就是有适度的弹性。

5.为什么说初学书法字宜大不宜小?

我们在同一个教室里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一组学员练二十厘米大字,让另一组学员练六厘米小字。一个学期后,两组学员大小对换。结果,起先写大字的一组,总体水平优于起先写小字的一组。经分析,先大后小的那组,不仅笔力强于另一组,而且用笔方法、点画的准确度也略胜一筹。原因在于,先小后大的一组,由于乏力,点画走样严重,字型结构也难以掌握。

另外,初学时写得大些,还有利于学员克服胆怯心理,增加胆量。

由此得出结论,初法书法字宜大不宜小,动作宜大不宜小,尤其是学龄前儿童在,笔杆还宜精不宜细。

6.为什么既要技法,又要心态?

初学书法,是一定要学习毛笔的书写技法的,就不可能写好字。书写的技法,主要包括执笔的姿势和用笔的方法。而用笔的方法,又包括中锋、侧锋、偏锋的方法,圆笔、方笔的方法等等。

有了书写技法,就一定能写出一手好字?答案是否定的。有了较完备的书写技法之后,还需要有较好的书写心态。书写的心态,关系到书写技法的正常或超常发挥。“心态是书写技法得到正常甚至超常发挥的精神保证”。(《陈方既论书法》)所以,在握笔写字时,思想要放松,不紧张,学会平心、静气,有一个好心态,非常重要。

7.为什么说笔画、结体、章法三者相互依存?

笔画好比零件,结体好比机器,每一个零部件合格了,才能完成组装,机器才能运转。然而,机器必须“成龙配套”,整件书法作品又好比是一条由许多大大小小的机器组合成的流水线。这条“流水线”,要做到前后配套,协调一致,各司其职,这就是章法。换名话说:笔画组成一个一个字,整篇的字又构成了章法。

笔画、结体、章法,三者在各种书法中都各有区别和特点。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虽然各体互为因果,也有渐进渐变或互相渗化、兼容的现象。但就其成熟期而言,各种书法的笔画、结体和章法,都形成了各体鲜明的特征。例如:篆书多婉转、匀称,取纵势。隶书多方圆结合、重波捺,取横势。而楷书则方笔为主、结体方正、字如棋布。行书呢,中侧锋并用,书写连带,能简则简,大小、粗细、疾徐,错落有致,讲一气呵成,追笔墨情趣,变化无常。

初学者须先对基本笔画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把握之后,才能学好结体与章法。笔画、结体和章法在学习中是一种递进的关系,相互依存的关系。

9.为什么钢笔不能替代毛笔、设计不能替代书写?

现在我们用毛笔锻炼性情、培养耐心、陶冶情操、增加涵养。把练写毛笔字看作是一种手段,一种塑造人的过程。古人去:“非人磨墨墨磨人。”时间早已证明,毛笔书法具有这种磨人的功效、锻炼意志力的功效和在复杂多变的情形下,能统揽全局、和谐谋篇的功效。电脑设计的出现,它可以根据设计师的想法,随意变化字的形体,可是无法设计出毛笔书法那种一挥而就的随意性、不可重复性。

10.为什么要关注“主笔”?

主笔在一个字中起着覆盖、承载、贯穿、包孕其余笔画,稳定重心的作用,以长捺、长横、长竖、长钩、长撇笔画为主。一般比较长或比较粗重,在字中占位较大,常出现在字内笔画疏朗之处,显要夺目。

例如:先上后下者,多以下边笔画为主笔,如:土、之。先左后右者,多以右边笔画为主笔,如:川、州。先横后竖者,多以竖为主笔,如:十、干、千。先外部后内部的半包围结构,多以外部的最后一笔为主笔,如:门、匡、风、司。最后有长撇的字,长撇即是主笔,如:少、户、夕。有撇有捺者以捺为主笔,如:人、入等等。由此还可以得出结论:主笔多出现在字的右边、中间或底部。

在学习中,如能迅速找到主笔,将对布局好一个字的结构,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1.为什么要注意起笔与收笔?

起笔和收笔是笔画的灵魂。起笔与收笔由于笔画中起着转承启合的重要作用,必须认真对待。所谓“藏头护尾”,就是说两头的形态。也就是应该做到“欲右先左,欲下先上”。这和前人所云“无往不回,无垂不缩”是一个道理。初学者一定要在“起笔”和“收笔”处下功夫,学会运笔、学会转峰、学会行笔。总之,下笔和收笔时都必须做到宁慢勿快,紧紧把握住起止的形态,并由两头带中间。

注重起笔和收笔,还应该从临习具体的范本考察和审视。因为一种书体的特点或一个书法家的风格主要反映在字的两个方面,那就是字的形态和笔画。而笔画的特点又常常体现在笔画的起止上。如:笔画的方与圆、秀与朴、飘逸与厚重等等。临习一本字帖都应从这些方面认识清楚了再动笔。

有比较才有鉴别,实践告诉我们,初学者最好的导师的指点下去认识所要临习的范本。例如:学汉碑时,我们只有将《礼器碑》、《张迁碑》、《石门颂》都拿来,放在一起,才会立刻明白《礼器碑》是圆中见方、圆多方少。《张迁碑》是方中有圆、以方为主。而《石门颂》是圆头圆尾,笔笔中锋,而结体稍方而已。

12.为什么要了解“线条的性格”?

中国书法归根结蒂是由线条组成的,了解“线条的性格”,对于进一步认识书法的点画、结体和章法都会带来帮助。

我们认为线可以有两个定义:一个是动态的定义——点的移动轨迹;还有一个是静态的定义——面的界限与交叉。

在线的性格中,直线代表刚劲、挺拨、坚实、明确;曲线代表幽雅、柔和、轻盈,飘逸。直线寓意秩序化、规律化;曲线寓意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河流、山川之生机与活力。除此之外,直线还显示平静,显示满足、稳定;斜线显示动感、危险、不稳定;辐射线暗示能量的扩散,生发:会聚线产生一种缩小、增强与聚集;凹形线表示包含、吸纳、预防、庇护、退缩;凸开线代表排出、扩展、生长等等。真可谓三寸柔毫,可写尽天地自然之形态和人的思维活动之意态。

13.为什么要了解书法与绘画的关系?

前人云:“书画同源”,这个“源”是什么?回答是传统文化!是东方人特有的自然观!是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的材料与工具!在这样一个大背景的条件下,产生了特有的线条,特有的章法。比如:书法是中国画的基础,中国的绘画又给书法带来了无限的创作源泉。前人说得更为透彻:“书到熟时书画如画,画臻妙处画如书。”在中国,书画本来就是同根同源、一脉相承。

因此,为了学好书法,多读画、多看画展、多了解传统的绘画理论,也会受到启发和得到补益的。

14.为什么要了解书法与篆刻的关系?

写字的人了解一点,甚至学一点篆刻大有好处。篆刻是用刀“书写”,是在石上“书写。”只有刻过印的人,才会有这种较为深刻的认识。

学过篆刻的人,更能理解什么是涩,什么是逆,什么是“入目三分”。

更何况,书、画、印三者,主要的原理都一致,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在我们读碑、临碑时,学习了解一些篆刻的知识,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石化”和碑上之字的“金石气”大有益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握着羊毫笔在宣纸上表现“刀韵石味”。因些,我们常对学员讲,握笔写字如屋刀刻字,应沉着深入,既忌板又忌滑。

15、为什么要了解用墨的方法?

前人对墨色的分析也有非常丰富的论述。例如墨色可分焦、浓、淡、干、湿、竭、涨等七种。

焦墨,浓重少水分,有霸悍气;浓墨,比较墨,易见精神,见力度;淡墨,清雅淡远,善用者有韵味;干墨,墨水较少,涩而不畅,易出飞白;湿墨,表现丰满、浑厚;竭墨,极度干,用得好有提神作用;涨墨,含水特多,有渗化墨晕。

对墨的特点和作用也有许多论述。例如:“墨浓则其书气实神旺,显得雄强。墨淡则其书气活神清,显得清雅。”墨干若“疾风骏马寒壮”,墨润如“杏花春雨江南”。笔实则墨沉,笔飘则墨浮。

另外关于笔、墨、水三者之关系,也有这样的论术:用新墨、清水与新笔作书,则有清新之趣,用宿墨、脏水与秃笔临池,则有沉郁之气。

16.为什么要了解毛笔性能和用笔的方法?

毛笔总体上称为软笔,但也有羊毫、狼毫、兼毫之分。羊毫笔写字,见丰厚、质朴,对提高腕力有帮助,但也易见软弱、无筋无骨。羊毫易按难提、易圆难方。兼毫,软硬合一,兼有两者优点,初学虽易掌握,但一般不提倡,原因是对增强腕力不利。狼毫,易见挺拨,但易单调僵硬,虽然对笔力软弱者有辅助之力,但如不是年龄或书体的原因,一般就更加不提倡使用了。

了解了毛笔的性能,对如何使用毛笔就会有帮助。例如:

起笔、收笔的方法。起笔、收笔决定点画的形象,两头不宜快,中间运行宜快不宜慢。可谓“藏头护尾、力在字中”。

中锋与侧锋的方法。中锋指笔杆垂直,侧锋指笔杆侧斜。两者互为兼顾,不可偏废,在书写时各有作用。当然不同书体,对中侧锋的要求有所不同。侧锋外露,精神外拓。

方笔、圆笔的方法。方笔见力、圆笔见润。方笔干净利落,圆笔圆润多姿。

提笔与按笔的方法。提笔线条变细,易流畅。按笔线条变粗,易凝重。

疾笔与涩笔的方法。疾笔须有势如破竹之势,易得劲挺。涩笔则指运笔遇阻力,有步履艰难之态,笔欲行又止,有凝重之趣。

17.为什么要理解“知其白,守其墨”?

老子有云:“知其白,守其黑”。这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一个美学命题。作为一个学习传统书画的学员,一定要了解其中深奥的原理。

疏至极则为白,密至极则为黑。中国书法是最为抽象的艺术。其用一白一黑可以表现人的精神世界,可以写尽自然山川之美,可以表达笔者的意趣和情感。黑白不仅相生,而且相互依存。我们必须在临池时,懂得这个原理,学会“计白当黑”,将“白”计入我们创作谋划的范围。中国书法的“有无相生”说,根基即在于此。笔者曾说“艺术家的全部任务是在空间中分割空间,又在空间的过程中,创造新的空间。”其实,不仅是书法家要懂得这个道理,画家、篆刻家、建筑师以及所有被称之为视觉艺术的创造者都要懂得其中的道理。

作为一个观赏者,一个临池学书者,要想真正了解汉字书法的奥妙,你也要“既观其黑,又观其白”,不要忽视“白”在整个字中的依存作用。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进入到所临碑帖的内在世界,才能看清原作者的用意和构思。

除了相生和相互依存之外,黑白还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一个空间中,你说窗户是白的还是黑的?我们认为窗相对整个建筑是白的,但它相对天空又是黑的。在中国书画中,这种现象也是随处可见的。一根淡的黑线,相对于纸是“黑”的,但它想对于另一根比它浓的黑线又是“白”。因些黑与白既是相生互补的。也是想互依存的;既是相对的,又是有层次的,可转换的。

18.为什么说写字更需要用脑?

若你不用脑子去思索,其结果只能是把白纸变成了废纸,除此之外,只会一无所获。

归根到底,字不是靠手去写的,而是用脑写的。几十年下来,我越来越觉得,我不是在用手写字,而是在用脑子玩笔,用脑子玩线条和用脑子玩结构。手的作用,充其量是脑的工具而已。因此,我们就很好理解那些缺了手、靠嘴甚至用脚都能“写”出好字来。

19.为什么不可“三日一帖,五日量碑”?

学习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如果站在此山望那山,三日一帖,五日一碑,喜新厌旧,那是学不到真本领的,要学到真本领,就必须耐下心来择其一二,坚持数年,打好扎实基础。

我们临帖分为三个阶段。

所谓临帖分为三阶段,是指“过门临”、“入门临”和“出门临”。

过门临,是“走马观花”,指不入门或未入门时的初临阶段。入门临,是指对碑帖进行深入的分析比较,掌握碑帖的特点,努力做到眼到、手到、笔到。出门临,指由“形似“向”神似”转化,笔者的主观意识得到加强,比较多地考虑“个性特点”,努力追求碑帖的神韵和整体效果。

因此,“临得像”是“入门”所必须的,但只是学习的第一步。因为“入门”是为了“出门”。所以“临得像”只是新起点的开始,而不是学习的终结。

20.为什么要了解笔力,笔势和笔意?

笔力,是指线条的力量感,即汉字线条的坚挺与韧性。笔势,是指线条的态势,方向感、运动感,是书写动作留在纸上的痕迹。笔势能使线条和笔画相互呼应、顾盼、连贯,甚至产生“势如破竹”、“笔断意连”等效果。笔意,是指书写者通过线条点画留在纸上的情感和意趣。所谓“笔情墨趣”、“笔歌墨舞”,都是就书写的笔意而言的。

正确地认识笔力、笔势、笔意各自的特点和相互关系,对于书法学习的提高至关重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