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绣品是个很大,很庞杂的门类,古代的织绣中最被推崇的就是缂丝了,其他一般二般的真就上不了这个马展,哈哈,说笑呢,可能是目中没有吧,反正龙袍看见好几个,没办法,有国际认可的价位和习惯呢 也有些纳闷,清代的皇帝能穿多少件龙袍呢,怎么流传在藏家手中的会这么多呢? 这么整件的不大好拍片,展位有限,人流众多,也看不出个所以然。缂丝作品外行看不出个门道,到底是怎么缂的?不是织造的专家是难以理解的。我还是前一阵子才搞懂,是学习了“云动”的一片博文,才茅塞顿开的。她文章里有一个示意图很清楚的演示了什么叫“通经断纬”,还是看细微的片片吧。 缂丝织物的表面是平整的,任何起伏、立体的感觉都是视觉造成的,也就是在织物的本身特性所在。这就是缂丝的艺术魅力。 能隐约的看到色块和色块见的“缝隙”界限吧,那就是缂丝。缂丝等同于刻丝,但不是将经线、纬线全部“刻”断。经是筋骨,纬是色线,只显彩纬而不露经线,不同的色线变换就织成色彩斑斓的织品。缂丝是只断在纬线上,也是断在色块和底子的交界处,也就是挖织。 缂丝实际上是织锦的一种,是一种平纹织物的织造技法,04年列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缂丝始于唐宋,是极其古老的技法,至今还在生产,只是价格一般人难以承受,跟其他手工艺的境况差不多。历史上说:一寸缂丝一寸金,足以说明历来都不是寻常百姓的日用品,明清时基本是皇家专用,尤其是帝后的服饰上。 当然缂丝品缂的部位,必然是强度最差的地方,也就是最容易破损的地方。上图中能看出修补的针脚。 缂丝中随意添加的色彩使得这种技法极其适合制作绘画题材,明清的缂丝画作动辄就是上千万的拍卖价。缂丝的技法还分的很细很复杂,先有个直观印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