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课题 |
社会生活中的弱势群体 |
作者及工作单位 |
墨江县孟弄中学 普建光 |
教材分析 |
第七课“关注弱势群体”主要认识了解我国的弱势群体;,了解我国政府为实现平等做出的努力;第七课又设为两部分即“社会生活中的弱势群体”和“走近同龄人”。 |
学情分析 |
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溺爱,在思想情感、意识形态方面,有着较强的自我意识和优越感。学生缺乏集体观念、情感冷漠缺乏对弱者的爱心和同情心,很有必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同情心,激励学生主动关心、帮助弱者。 |
教学目标 |
1、了解“弱势群体”的概念及特征。
2、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能够主动关心、尊重、帮助弱势人群。
3、引导学生热心社会公益事业。 |
教学重点和难点
社会弱势群体的概念、特征、产生的原因和生存的状况 |
教学过程
1、播放一组贫富对比鲜明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导出第七课的课题。 2、与学生一起通过以下三个活动的体验,导出第一部分主题“社会生活中的弱势群体”。 ①教师说一句话,请学生闭着眼睛在纸上写出来。 ②请学生用一只手系鞋带。 ③请一学生不许说话,告诉大家他想说的一句话。 (二)新授的具体步骤 1、屏幕显示弱势群体的定义,并作详细分析,然后要求学生结合定义去发现生活中的弱势人员。 2、在凄凉伤感音乐背景的衬托下播放一组弱势人员生活、工作等场景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弱势群体的凄凉与困难,激起学生内心的怜悯之情。 3、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播放的图片,让学生去分辨哪些人员属于弱势群体,即弱势群体的类别。并明确弱势群体的主体是什么。 4、介绍各类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以让学生能够更深层次地去理解弱势人员的艰难。 5、引导学生在了解不同弱势群体生存状况的基础上,总结他们的共性,即弱势群体的三大特征,并作分析。 6、阅读和交流活动: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自身的幸运与幸福,同时能够以感恩的心更多地去关注、关心身边的弱势群体。 7、播放歌曲《感恩的心》,并与学生一起吟唱,在歌声中扬起内心爱的风帆。 8、在屏幕上显示语句“关爱弱势群体,彰显社会公平,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结束本课。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板书设计
一弱势群体的定义:
二弱势群体的特征:
三产生的原因和生存的状况:
四弱势群体的主体是什么 |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学生感受自身的幸运与幸福,同时能够以感恩的心更多地去关注、关心身边的弱势群体。 |
教学反思 |
中学学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溺爱,在思想情感、意识形态方面,有着较强的自我意识和优越感。部分学生缺乏集体观念、情感冷漠缺乏对弱者的爱心和同情心,很有必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同情心,激励学生主动关心、帮助弱者。
从本节课来看,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设置的情境、呈现的一组组反映弱势群体生活得处境的图片,深深地触动了学生的情感思绪。认识并体验到了弱势群体生活的艰难,大多数的学生情不自禁的流行了眼泪。激起了学生的同情心、爱心,思想情感上懂得了应该为自己现有的良好学习和生活处境感到幸运,要懂得珍惜,并要加倍努力学习,立志成才,要积极主动关心、帮助弱者,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