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底登陆之后, 盟军的入侵之势锐不可当, 以雷霆万钧的速度横扫德国, 很快地柏林已经在望, 他们认为战争即将结束. [ ]
但德国人照例是脱稿演出, 阿道夫.希特勒暗藏孤注一掷的计划, 要在最后关头逆转战况. 他动员德国的最后一兵一甲, 进行终极大进攻. 希特勒钦点执行此任务的人, 是麾下战功最彪炳的忠心将领之一 -- 陆军元帅华尔特.莫德尔. 他素有希特勒的救火队之称, 屡次被丢进最艰困的境地, 是十分有效率且强悍的指挥官. 莫德尔是能力卓越的参谋, 运兵如神, 布阵调动迅速是他的招牌, 领导统御毫不留情, 对敌人尤其如此, 包括其指挥官下属及参谋, 若是不够格, 二话不说就解职, 所以他不是很受军中高层欢迎, 相反颇受阿兵哥爱戴, 被认为是士兵的将军. 当莫德尔得知元首的大胆计划, 他深感担心, 希特勒要让装甲先锋部队穿越比利时美军防守薄弱的阿登森林; 接着将由快速坦克往前冲刺, 拿下缪斯河的要道, 一波支援部队将从后翼扫除反抗兵力并增强攻击. 希特勒深信此攻势将划出致命破洞, 隔开美军指挥官布莱德雷和艾森豪威尔, 以及英国盟军的蒙哥马利将军. 但莫德尔认为希特勒的计划野心太过. 莫德尔及其上司与下属咸认他们的兵力是力有未逮, 反倒提出让希特勒震怒的建议, 说是应该把目标缩小, 亦即拿下阿登山区彼端的缪斯河要道. 莫德尔不着眼于数百公里外的安特惠普, 他希望把兵力控制在阵营附近, 好让盟军的轰炸机无法升空, 留在缪斯河以东, 进而发动二路攻势, 围绕并粉碎那里的美军. 他们接着可以做出选择, 是要继续推进至希特勒设想的安特惠普, 或是留在原地让英美两军在凛冽寒冬中反击, 这样有更多选择. [ ]
莫德尔想让希特勒采行这计划, 希望他能改变心意, 这有过许多先例, 但这次不成, 希特勒坚持要挺进安特惠普, 百般不愿的莫德尔也只好准备执行元首的命令. 这将是最困难的任务, 敌人具有空武优势, 所以莫德尔需要长时间的坏天气, 而他自己的部队得要快速移动, 他们必须在4天内到达缪斯河才有成功的希望. 同时莫德尔也知道这战场将给予他一项最大优势 -- 奇袭. 敌军万万没料到他会攻击阿登, 其险峻而树林茂密的地形逼得坦克只能沿狭道前进, 亦即鱼贯而行, 敌人的攻击很容易得手. 前面一部坦克被轰掉, 莫德尔整个攻击纵队也就此瘫痪. 这是坦克最怕的区域, 加上坦克所需的支援物资, 200辆坦克会拖出15公里长的尾巴, 又是在一条路上, 若被发现, 敌人的战斗轰炸机一来, 等于罩门全开. 1944年12月15日, 莫德尔的攻击部队就位, 未被发现, 25万官兵在大炮与坦克支援下在敌军前线等待着, 没人知道即将发生什么事. 接着莫德尔总部传来命令, 他们将发动破晓攻击. 位在另一头的美国将军奥马.布莱德雷对此威胁浑然不觉. 布莱德雷的实战经验非常有限, 他身为指挥官第一次打仗是1943年在西西里. 布莱德雷将军利用阿登训练新兵, 好让老兵休养生息. 把新兵部署在那儿也是因为那儿很安宁, 不会有攻击. 钢铁大军压境, 毫无预警. 12月15日傍晚, 布莱德雷的官兵全都跑去看电影明星玛琳.黛德丽的演唱会, 而在咫尺之遥, 德军正准备发动进攻. 1944年12月16日清晨5点半, 德国人开始零时差攻击, 在破晓前攻击阿登, 德军祭出猛烈炮火, 然后在一片迷雾之中传来装甲车的声音; 履带嘎吱的隆隆声; 压碎战防炮的声音; 然后是乘坐装甲运兵车的步兵, 无情的装甲掷弹兵带着他们的机枪和手榴弹, 就这样杀出一条血路来. 美国的新兵完全在状态外, 这些没上过战场的新兵很害怕, 他们听说这区域很宁静, 圣诞节火鸡两天后就会送到, 结果敌军却一波波来犯. 莫德尔的步兵使用全新秘密武器奇袭美军阵地. 在那之前步兵要选择两种很不同的枪支, 德军当时有毛瑟枪 - 即拴式枪机步枪, 也有MP40冲锋枪. 毛瑟枪因为枪管长, 很适合长距离射击, 但需要一直重复扳开击锤、上膛、击发动作, 而且一次只有5发子弹, 很快就会用完; 反观MP40冲锋枪弹匣较大, 但不适合远距离射击, 弹头会乱飞一通, 或许还没打到敌人就先落地. 说到攻击战壕, 这两种武器都不好用. 德国工程师成功把步枪和机枪融为一体, 不但能朝远距离精准单发攻击, 而且只消一拨就能转为连发. 希特勒很爱这种新枪, 他称之为突击步枪, 并核发给攻击阿登的部队, 此突击步枪让德军步兵拥有精准而巨大的火力. [ ]
德军横扫美军战线并造成重大破坏, 美国人节节败退、溃不成军, 不是投降就是被杀, 德军在第一天结束时大大突破了美军阵线, 突出部之役便是以此得名. 零时差攻击一如计划, 德军攻破美军阵线时, 主事的美国人却不在指挥所, 布莱德雷将军人在巴黎, 庆祝他老友兼现任上司艾森豪威尔将军升官. 布莱德雷和艾森豪威尔一样, 1915年于西点军校毕业, 两人在西点军校同班又处得来. 他是艾森豪威尔的好兄弟, 他说的话, 艾森豪威尔听得进去, 而布莱德雷也让艾森豪威尔很自在, 因为布莱德雷很听话. 布莱德雷得知德军进攻的消息, 还不当一回事, 他认为那只是骚扰性攻击, 纯粹是搅局而已, 不足为虑. 他没有加以理会, 到17日晚上才回到总部, 那是他得知消息的24小时后. 但艾森豪威尔将军立刻看出威胁, 他要增派两个装甲师一北一南攻击德军侧翼. 南边的指挥官是巴顿将军, 布莱德雷和他处不来. 两人的性格完全不同, 巴顿将军张扬而不留情面, 大老粗的调调, 动不动就爆粗口, 是个蛮干的将军; 布莱德雷则比较谦让和严谨. 然而他很快领悟到德军进攻时他们是首当其冲, 援军是多多益善. [ ]
让布莱德雷雪上加霜的是, 他的部队中有奸细. 德国突击队渗透进美军阵地, 400名德军穿上美军制服, 佩戴被虏或身亡美军的军籍牌, 用涂装的夹板把坦克伪装成美军坦克. 这冒牌部队口操标准英文, 轻易混进美军阵线, 他们改换路标, 误导交通, 造成了很多混淆. 德军的欺骗战术很快被识破, 布莱德雷的人抓到一些奸细, 其中一名被捕的德军突击队员宣称任务目标是暗杀美国将军, 美军开始恐慌. 艾森豪威尔在接下来6天都待在总部里, 布莱德雷出入都身着长大衣, 以免被人认出来. 这在美军最高指挥部门造成了许多混乱. 与此同时, 莫德尔麾下最猛的单位正带头冲刺. 打头阵的装甲先锋部队, 是250辆坦克及3500名官兵, 全部是德国陆军实战经验最丰富, 杀红眼的阿兵哥, 他们的任务是震慑敌军. 统领是29岁的党卫军上校, 恶名昭著的约亨.派谱, 他是狂热的纳粹分子, 为达元首命令从来是无所不用其极, 他的无情残忍令人发指. 但同时他又是高姿态, 敢于冒险的成功领导者, 拥有特种部队的精神, 在下属眼中他是英雄人物, 希特勒等上司很赏识他, 且这并非政治考量, 而是因为他身为军人的成功. 派普必须抢在天空放晴, 盟军出动战斗轰炸机之前一路突破至缪斯河, 然后镇守住要道, 方便德军后续的支援部队接应. 在第二天, 派普的坦克来到马尔梅第村, 他们在此抓到撤退的美军部队. 派普的人抓到113名战俘, 并射杀了88人. 党卫军滥杀美军战俘的消息像野火燎原般传遍战场, 既然投降也是死路一条, 不如奋战到底, 这反倒激发了美国人的战斗精神. [ ]
德国人现在全神贯注在阿登之中的一个小镇 -- 巴斯托尼. 巴斯托尼之战, 即将成为突出部之役的转折点. 莫德尔的装甲先锋部队往缪斯河迈进, 他现在要增强前进的兵力, 其余的武力和补给得要赶上先锋部队. 他需要让坦克和军卡通过这个几乎无法穿越的地域. 由于所有的道路均通往巴斯托尼, 此镇是阿登各地7条干道的枢纽, 莫德尔必须拿下此地, 才可将军队西移. 拿下城镇最好的方法就是跳点, 亦即派兵尽快攻下干道, 然后抢先设下防御周边阵地. 莫德尔的难题是, 巴斯托尼作为重要的十字路口, 将来军备人员要自其通过, 不好造成太大的破坏, 不能把那儿夷为平地, 搞得断壁残垣塞住每条道路, 而这很难达成. 布莱德雷将军得要阻止德军拿下巴斯托尼, 他的防御军力有限, 所以有请精英伞兵师前来增援 -- 101空降师. 101空降师被认为是战士上顶尖伟大的战斗师, 他们盛气凌人. 他们习惯被空降至敌军地盘, 靠自己对付装甲车, 以寡敌众, 直到有人来解围. 布莱德雷唯一的问题是, 恶劣天气不可能执行伞降, 因此101空降师要坐军车前往近200公里外. 为了争取时间让他们到达巴斯托尼, 布莱德雷在镇上四周设下路障, 阻挡德军挺进. 在12月17日傍晚, 布莱德雷的部队挖出战壕准备迎战来犯的德军坦克. [ ]
希特勒最让人惧怕的超级坦克, 无疑就是虎式, 造成盟军有虎式坦克恐惧症, 其上的88毫米大炮能在2000米外击毁盟军任何装甲, 盟军坦克在那个射程内要加以还击是不可能的. 就算能近距离攻击, 其正面装甲厚达100毫米, 一般的枪炮也打不穿. 要如何才能打败虎式?美军步兵想出一个办法, 使用最简单的武器 -- 巴祖克火箭筒. 虎式的弱点在侧面, 那儿的装甲只有80毫米厚, 而巴祖克可穿透80毫米的装甲, 显然可以击穿. 火箭筒队静静躲藏起来, 直到虎式开过, 呈直角时, 对准侧面装甲发射火箭筒. 单在一个村庄里, 美军便摧毁30辆德国坦克, 杀死800名德军. 更重要的是, 德军的行进被布莱德雷的部队成功拖延了两天. 注:火箭穿透装甲示意图 [ ]
101空降师及时抵达, 设下铜墙铁壁般的防御, 有坦克、战防炮和火炮侍候, 巴斯托尼成了莫德尔任务中的烫手山芋. 他的先锋部队后继无力, 若无法快速建立穿越巴斯托尼的补给线, 他的攻势将嘎然而止. 他下令坦克包围城镇, 死马当活马医. 布莱德雷将军急需更多部队来替巴斯托尼解围, 但他唯一的选择却有政治上的困难, 距离最近的部队隶属火爆将军巴顿, 布莱德雷不想惹到他. 再次又是艾森豪威尔采取行动. 巴顿将军超过两万官兵的大军, 连同坦克、军车和火炮, 将全数往北, 在仅2天内在困难地形上疾行近200公里, 然后突破德军阵线, 建立通往巴斯托尼的补给通道. 12月20日, 巴顿将军的军队展开冲刺. 当艾森豪威尔要求巴顿将军去救援巴斯托尼时, 他对布莱德雷的意见置若罔闻, 同时还对这老友做了更糟的事. 布莱德雷的总部在卢森堡, 与他北边的军队被从中切断. 艾森豪威尔决定把布莱德雷对北边军队的指挥权交给该区军阶最高的盟军指挥官 -- 英国的蒙哥马利将军. 布莱德雷当时气炸了, 蒙哥马利在北, 巴顿在南, 他形同被架空. 正当布莱德雷发火之际, 巴斯托尼的战况处于关键时刻, 遭围困的美军陷入严重麻烦, 气温降至零下12度, 而且弹药即将耗尽, 美军眼看就要吃败仗. 巴顿将军的救援任务也因敌军强力抵御而原地踏步, 此刻德军很有机会突破. [ ]
就在12月23日来临之际, 运势逆转, 天空放晴, 盟军终于可利用空中优势. 美军战斗轰炸机狂扫德军阵地, 歼灭他们的装备, 且美军终于能把补给空降到巴斯托尼. 在一箱箱的弹药中, 有美军极具破坏力的秘密武器 -- 一种有称为近炸引信的雷达感应器的炮弹, 此引信能感应到炮弹即将触地, 而在空中将之引爆, 造成巨大的伤害. 有了这种炮弹, 美军重挫进逼巴斯托尼的德军. 此时此镇已是铜墙铁壁, 莫德尔元帅评估状况, 明白没有巴斯托尼, 杀到安特惠普的机会渺茫, 他想用被希特勒打回头的计划再度闯关, 若是放弃大进攻, 而留在缪斯河以东, 他便能把美军困在那儿, 重创盟军的战争攻势, 同时, 莫德尔的军队留得青山在, 能继续捍卫祖国. 但莫德尔没能说服希特勒, 元首坚持要拿下巴斯托尼, 要德军在原地作战. 莫德尔在圣诞节执行命令, 他的部队全力攻击美军, 孤注一掷的德军攻击巴斯托尼, 遇上猛烈抵抗, 镇守的美军一再逼退莫德尔的部队. 希特勒执迷于拿下巴斯托尼, 让莫德尔付出惨重的代价, 德军消耗了手中仅有的资源, 派普上校的坦克在距离目标5公里处油料耗尽, 他被迫弃车, 步行撤退. 更让莫德尔雪上加霜的是, 12月26日, 巴顿将军的第三军团终于抵达巴斯托尼, 开启了进入此镇的补给线. 对莫德尔而言, 巴斯托尼永远也无法到手了, 进攻结束. 希特勒也终于看清道理, 让莫德尔撤退. [ ]
现在主动权回到盟军手中, 他们终于有机会对突出部的德军施压, 把他们逼回莱茵河. 但就算处于败势, 莫德尔的军队依然颇具危险性, 他们顽强捍卫着每一步土地, 随时回头短兵相接, 总是能准备反击, 以退为进, 反将一军, 不管受创多重, 都有能力起死回生, 这是莫德尔的拿手好戏. 美军追捕败退的德军, 伤亡人数还多过最初的攻击. 尽管莫德尔拼尽全力, 1945年1月16日, 他的部队回到1个月前的原地. 希特勒从中腰斩征服盟军入侵的大计, 是第三帝国的最后挣扎. 他的豪赌让他损失了超过10万官兵, 毁灭了德国的装甲精英, 也让德国形同不设防. 莫德尔无从宽心, 1945年4月21日, 他自行了断. 奥马.布莱德雷英雄式回国, 欢庆打赢了美国陆军史上最重要的一战, 但这胜利带着苦味, 布莱德雷损失了8万多名弟兄, 且胜利的大功臣, 是他的政治死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