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抄书

 fifizhao 2012-11-16
抄书 尹荣方 

  记得十余岁时,抄过一本小册子《唐诗一百首》,以后一发而不可收,经常抄书。读大学时,嗜读明人张宗子的小品,当时书店未见《陶庵梦忆》,去上海图书馆觅得,是清代印的一个本子,不能外借,就窝在上图的一间善本阅览室,花了好几天工夫,抄了下来。记得当时一边抄,一边感叹:天下竟有如此美妙的文章!《梦忆》的那种非“载道”的“言志”文字,对于正在学习写作的我,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开窍”,我忽然变得下笔滔滔,游刃有余了。直到今天,因为教书的关系,常有学生问写作的事,我就会说:你读过《陶庵梦忆》没有?多数人的回答是没有,有的根本不知张宗子这个人,于是我就会说,去读读《陶庵梦忆》吧,读读明清人、唐宋人、其他时代的人写的“性灵”文字,写作能力或会提高,也未可知。

  抄书自然挑名著,中国古书最具影响力的是四书。《论语》最耐读,我抄了一通,又抄《大学》《中庸》,《孟子》抄了数篇后,觉得好读,分量又太大,可以不必全抄,也就没有抄完。

  五十以后,抄书的习惯虽未改,然抄书的对象则日趋“专一”,即所抄之书一定是艰深诘曲、不堪卒读的,也就是自己估计殊难通读的典籍,我抄过的有《诗经》中的“三颂”;《大雅》的部分;《尚书》中的《尧典》《禹贡》《甘誓》《吕刑》等篇;也抄过《尔雅》《说文》的部分,相对来说,《楚辞》抄得多一点,《天问》《离骚》《九歌》以及《九章》中的部分篇目都曾抄过,《离骚》抄过两遍,因为觉得它最难理解也。

  抄写意味着字字句句落实,再加之留心思索,辅之研究,常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的不少论文的题目,就是在抄书过程中获得的。

  去年暑假买得《聂绀弩旧体诗全编》,这是一部奇书。书中有论者谈起绀弩先生曾抄录杜甫诗集,诩为先生完成了常人难以完成的巨大工程。我读这样的意见,觉得很有意思。杜甫诗所存者千余首,抄录杜诗,应不费多少功夫的。大约今人已不知抄书为何物,故有此论。其实从前的读书人,哪有不抄书的,这且不说。我对杜诗,向来也喜欢,当时想,杜甫生于公元712年,今年是老杜诞辰1300周年,杜诗尚未通读过,何不抄抄杜诗呢?一则为消夏;二则也为纪念诗人。说干就干,以清人浦起龙的《读杜心解》为底本,每天或数首,或数十首,抄起杜诗,大约花了三四个月抄毕。不抄则已,一抄则发现杜诗可读性之强,尚有出乎意料之外者,前人说老杜“每饭不忘君”,说他的诗是“史诗”,实不足以概之,抄毕杜诗后的感觉是,杜甫似乎在用诗写日记;我读杜诗,仿佛也在读他的日记,诗人所经行之地,所会之友人,他对国事、家事的关心,他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所想所感,甚至他的谋生的手段、儿女的性情,都毫无隐讳地记录,特别是安史乱后,他的流离生活,他用诗一路写来,让人有历历在目之感。抄杜诗,使我更深切地感受到诗人的性情之真与人格之美,我想我应该早几年抄杜诗的。

  我深知现在乐于抄书的人之少见,也深知用抄书的方式来纪念我们的先贤杜甫,有些人也许会觉得不可思议,但抄书是构成我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我自可我行我素。我觉得,人们不必以抄书的方式纪念杜甫,但在杜甫诞辰1300周年之际,却不能没有人纪念他。而诵读他的诗歌,是纪念诗人的最好的形式。假如这样伟大的诗人我们都不知去纪念,他的那些诸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伟大的诗句也不知去诵读,那我们谈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又有什么意义呢!写到这里,发现已经离题,那就打住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