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竹林七贤 傅抱石国画

 书楼寻踪馆 2012-11-16

    傅抱石的人物画,充分体现的是中国人物画的传神精髓。

    傅抱石人物线描很难以传统归类,但近于游丝描和铁线描。而他与传统技法的最大不同是化工整严饬为写意飞动。破峰飞白线条的运用看似潦草荒率,事实上是为求传达人物的动态与神韵,是高度的省略与概括。因为衣纹手足与衣饰只勾勒其动势,不做确切的描绘,才能把观者的全部注意力集中于头面,眉眼与头面的神采才能凸显出来,这样才能达到让人专注体味诗意人物之美的效果。傅抱石的人物最使人勾魂摄魄处往往在于眉眼处所传递出的神情,这使傅抱石的人物画技巧与山水画中的“抱石皴”一样,显示出旋律与节奏之美。

    傅抱石的人物画受顾恺之,陈老莲的影响较大,但又能蜕变运用,自成一格。他笔下的人物形象大多以古代文学名著为创作题材,用笔洗练,注重气韵,达到了出神入化的效果。人物以形求神,刻意表现人物的内在气质,虽乱头粗服,却矜持恬静。傅抱石人物画的线条极为凝练,勾勒中强调速度、压力和面积三要素的变化,不同于传统沿袭画谱的画法。他还把山水画的技法融合到自己的人物画之中,一改清代以来的人物画画风,显示出独特的个性。

 

竹林七贤 <wbr>傅抱石国画

1943年作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 <wbr>傅抱石国画
1945年作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 <wbr>傅抱石国画
1948年作 竹林七贤图


竹林七贤 <wbr>傅抱石国画
1959年作 竹林七贤图


竹林七贤 <wbr>傅抱石国画
1960年代初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 <wbr>傅抱石国画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 <wbr>傅抱石国画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 <wbr>傅抱石国画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 <wbr>傅抱石国画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 <wbr>傅抱石国画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 <wbr>傅抱石国画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 <wbr>傅抱石国画
竹林七贤

 

  魏晋之际,在古山阳(今河南修武县)的嵇公竹林里,聚集着七个文士: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和王戎。他们谈玄清议,吟咏唱和,纵酒昏酣,遗落世事,以其鲜明的人生态度和独特的处世方式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符号。史称“竹林七贤”。

  西晋阴澹《魏纪》:“谯郡嵇康,与阮籍、阮咸、山涛、向秀、王戎、刘伶友善,号竹林七贤,皆豪尚虚无,轻蔑礼法,纵酒昏酣,遗落世事。”

  东晋孙盛《魏氏春秋》:“(嵇)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与之游者,未尝见其有喜愠之色。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玡王戎、沛人刘伶相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陈留阮籍樵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