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从文是湘西凤凰人,所以很多人都以为他所写的《边城》就是湘西凤凰,其实不然。
《边城》的开篇: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便有一溪......
也就是说,沈从文所写的“边城”,是一个叫“茶峒”的地方。
小说《边城》里,那个眉毛扯得极细,脸上擦了白粉老板娘开的饭馆里,有一道“鲤鱼豆腐”,吃法极是气势张扬:
“茶峒城外小饭店门前,常有煎得焦黄的鲤鱼豆腐,身上装饰了红辣椒丝,卧在浅口钵头里,钵旁大竹筒中插着大把红筷子,不拘谁个愿意花点钱,这人就可以傍了门前长案坐下来,抽出一双筷子到手上,那边一个眉毛扯得极细脸上擦了白粉的妇人,就走来问:‘要甜酒?要烧酒?’男子火焰高一点的,对内掌柜有点意思的,必装成生气似的说:‘吃甜酒?又不是小孩子,还问人吃甜酒?’那么,醇冽的烧酒,从大瓮里用目滤子舀出,倒进土碗里,即可就来到身边案桌上了。”
记得,最早时,读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它与《边城》有着一脉相承之势,互文理解,它们都是作者两次重返湘西所得。
读过沈从文的《湘行散记》,我便喜欢上了湘西,湘西的神秘,朴实的湘西民风。喜欢上了湘菜,尤其是湘西山区百姓家中的家常菜。
在湘菜里,对于粗拙质朴的湘菜而言,所谓“土”其实就是给人乡土的感觉,往往能吃出山坳里飘出的一缕烟火气。
沈从文笔下的“鲤鱼豆腐”,虽然,在《边城》里是如此的惊鸿一瞥,虽然,没有写出它的烹调方式,可是,在他的著作中,依然会看看沅水产的鲤鱼。
湘菜好味道,最大特色一是辣,二是腊。所以这道鲤鱼豆腐的美味情趣,应该就在个“辣”字诀。
让人仿佛看到了湘西秋天里的山寨木楼前,悬挂的一串串红辣椒,火红的鲜艳,深深地诱惑着人们对湘西美食的欲望。
同样是辣,湘菜的辣比川菜彪悍率真,没有一丝一毫前奏和铺垫,尤如湘人的性格,但是也有像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女子,那样轻灵纯净的菜肴。没有哪种菜肴像湘菜这样,让你从中体会到,不仅仅只有辣,也有温情似水的一面。
烟雨凤凰
(图片拍摄于今年5月的雨中)

一条沱江,依着城墙缓缓流淌,穿城而过,可以撑一支长篙顺流而下,依旧是土家人细脚伶仃的的吊脚楼,立在沱江里,聆听桨声悠悠的乌篷船,在脚下划过。

边岸的古城墙,用紫红沙石砌成,虽然已是沧了海,桑了田,依然是有寂寞,有巫气,有神秘,喜欢那些况味,是一种纯粹的有味道的喜欢。

青苔似墨脱的潮湿,泛着淡淡的黄和苍绿。这潮湿和绵密,阴郁多暗合,这原始也是。你尽有苍绿。

迷恋这世俗里的烟火,这沱江边散淡的人间风景。想起七十年代,想起贾樟柯的电影。

喜欢那些有味道的东西。哪怕旧得不能再旧,老得不再老。它们被缠绵上一种物质,让人总是在寂寞的时光里游走。

这似水流年呀。

这偶遇的淡淡小野花,最有那刹那间销魂寂寞。





沈从文,湘西凤凰人,因为他,凤凰也因此而出名。
走进,凤凰古镇。
觉得她,很南方。
被一种光阴锁住的南方。
边岸的古城墙,用紫红沙石砌成,虽然已是沧了海,桑了田,依然是有寂寞,有巫气,有神秘,喜欢那些况味,是一种纯粹的有味道的喜欢。
一条沱江,依着城墙缓缓流淌,穿城而过,可以撑一支长篙顺流而下,依旧是土家人细脚伶仃的的吊脚楼,立在沱江里,聆听桨声悠悠的乌篷船,在脚下划过。
你会有这样的感觉:什么时候我曾来过这儿?
沈从文故居这座坚固牢实、历经沧桑风雨的百年老屋,是古城凤凰一抹永不褪色的风景。
在这儿,一切都很古朴、迷蒙。在这儿,心灵都很沉寂、悠远。
雨中的凤凰,烟雨朦朦,缠缠绵绵,把空气浸得湿润。被雨打湿的青色石板,踩上去,一步一个脚印,感觉很踏实。
看着远处蜿蜒的沱江水,朦朦胧胧的青山,淡雾中丝丝绕绕,一团团,在我心里,便也会腾起一些若有若无的感觉。
那么空灵,那么绝响。
窄窄的小街交织在小镇的血脉中,一个个青砖灰瓦的院子座落其间。各色生意的店铺,占据着两旁古朴的房子。
凤凰,就这么,一意孤行的喜欢上了她,是因了它像是经历过故事的女子,而有一脸的旧时光,从街景到人文,都充满了无限的况味。





材料:鲤鱼一条、豆腐一块
调料:葱、姜、蒜、干辣椒一把、小米椒5个、盐、白酒、生抽、糖
做法:
1、鱼洗净,去鳞、去腥线,鱼背上划数刀,长寸许。
2、豆腐切片,下锅油煎,至两面焦黄备用。
3、鱼也煎至两面焦黄,盛出
4、锅中放入油,油热后下葱、蒜、姜、辣椒片爆香
5、加入盐、白酒、生抽、糖、小米椒,烧开,加入适量清水
6、放入鱼和豆腐,中火焖煮至汁收干后,盛盘即可
厨房小语:辣椒的量随自己的喜好来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