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语堂编藏】国学源头:《易经》的历史地位及价值研究(佚名)

 自语堂 2012-11-18
 
 
 
 
【自语堂编藏】
 
 
国学源头:
《易经》的历史地位及价值研究
 
(佚名)
 

 

(一)《易经》的形成发展历史对后世文化、科学的影响

当今社会国学研习日趋兴盛,我们首先应该知道什么是国学?国学的源头是什么?

首先简单地讲:国学就是中国人在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所积累流传下来的经典学说,也可以说国学就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学问。

要想研究学习国学,首先就要知道什么是国学的源头,那么什么是国学之源呢?可以明确的回答《易经》就是国学之源。为什么要讲《易经》是中华国学的源头呢?

我们只要把传世的历代经典和文化思想排一排序,就可以从其产生的年代上找到历史的依据。当今世人耳熟能详的诸子百家学说从时间上看,无不晚于《易经》之后几百年,且先不说更早的《连山》、《归藏》产生的年代,虽然《连山》、《归藏》两易已佚,但我们知道它们是早于《周易》所产生年代的。传说《易经》由所制,但我认为《易经》应该是由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并且结合当时社会实践逐步加以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假托于伏羲所制。中国人有这方面的传统如《黄帝内经》便为后人假托于黄帝作《内经》以传世即是如此,这在以后,我们会接触到,况且也是中华民族上古先民智慧的化身。所以《易经》托于伏羲氏所作也是合情合理的。

在上古时代,虽然《易经》源于卜筮,但正是由于上古先人通过卜筮来观察总结事物的发生、发展规律和方向才有《易经》的形成和发展。上古之《易》的性质和我们今天的预报、预计、预料、预算等等极为相似,这种方式在数学领域则被称之为概率。

上古时代先人的智慧经伏羲画象制卦再到周文王演《易》,并将《易》的实践经验上升到哲学理论的高度上来,这才有后来诸子百家争相为其作解及后世历代学者也对其无上尊崇的原因。有些人将《易经》列为迷信的范畴,以贬损《易经》来抬高自己有多科学,那你太低估中华先祖及伏羲和周文王的智慧了,难道中华先祖、伏羲、周文只会用《易经》来卜筮吗?这个问题我们逐步分析就会明白。

首先有一个问题,我们必须要弄明白《易经》为什么又叫《周易》呢?下面我们先来看一看历代对于《周易》的解释,先说“周”字,对此有两种说法比较流行:一是以“周”为“普遍”之说,“周”亦可为圆,此说最早是东汉的经学大家郑玄,又名郑康成。二是以“周”为周代之意,这种解释在汉代的《易纬》中有“因代以名周”之说,到唐代时孔颖达又力主此说。他在《周易正义·序》中指出:周文王作《易》是为了题周为别殷。由此我们又发现了一个问题:是不是周文王演《易》后,周王朝以此为经典,为了其统治的稳固性而禁止了殷商以前的《连山》、《归藏》两易的传世呢?这个问题有待于史学家们去考证。在此,我们只作学术上的疑问而已。但从理论上来推论,也可以这样理解:周王朝在推翻殷商政权之后是有这个权力和能力的,这样也便于以《周易》为意识理论来为其统治服务。

下面再说说这个“易”字,对“易”的解释古今观点有很多,但经常以以下几个方面为主:一说伏羲画八卦取意为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之意,也有飞鸟之象。

二说取自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易、蜥蜴、守宫也”,从象形方面加以解释,认为“易”是蜥蜴的象形字,从而假借其义引伸为“变易”之意,用此来寓意宇宙事物包罗万象的变化规律。

三是孔颖达指出“易”是变化之总名,为改换之殊称,其典故也是出自其所著的《周易正义·序》之中。另外,还有几种流传比较广的说法这里简单讲一下:(1)以“易”为日、月取其阴阳之象;(2)“易”为“三易”说:不易、变易、简易。用现代的话来简单解释一下,应当是“三易”之理。就是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而非是把简单的事物复杂化,这也是“易”之大要之所在。

所以《易经》自周代起便以“周”之朝代为名,以“易”来为“易”变之法的说法,应该是比较合理的。

以上所讲述这些的目的就是要知道《周易》是怎么来的,将来是怎么没有就不需要我们去研究了。

好了,我们知道了《周易》是怎么来的,那我们就再来看一看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理论与《周易》思想理论的关系。老子大家都知道是道家学说的开创人,传说老子悟道紫气东来最后坐骑青牛,西出函关不知所踪。老子悟道悟得是什么道呢?我认为老子悟道所悟之道即应该是《易经》之道。有一点在这里必须明确指出,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必须是在继承先人的文化知识基础之上,才能谈及发扬光大,离此则不能,不论你是何等圣贤。前面已经讲过,诸子百家学说无不晚于《周易》几百年,这是事实,是谁也否定不了的。

我们再看一看这几位圣人的历史时序:上古伏羲制易,周文王演易,那么到了老子呢?参《易》、悟《易》,最终悟《易》之大道,并著其皇皇大作《道德经》。你说老子因悟《易》而作《道德经》也总得有点根据吧!我们可以从《道德经》的原文中找到其依据第十四章的原文有:“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已明确阐述《道德经》与《周易》之间的渊源。执古之道即是学习掌握《周易》之道,用现代的话来讲,则是学习掌握早已存在的《周易》的道理,用来驾御现在的具体事物,并且能够以此认识宇宙的来源,这就叫“道”的规律,实际上《易经》通篇讲道、讲德而不明言道与德,老子《道德经》通篇论《易》之理而不明言讲《易》;也就是说《道德经》实际上也是在另一个方面和角度上全面阐述《易》之要理,只看读《易经》与《道德经》的人有没有悟到这种联系。

我们下面再看一看另一位圣人孔子,孔子学《易》、传《易》于天下,才使《易》学的发展能传遍世界并再度兴盛,传说孔子五十学易,这在《论语》里面有文字明确记载:“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有一个成语叫”韦编三绝“就是讲孔子在学《易》时由于刻苦用功把串竹简用的皮条都磨断了三次,足见其孔圣人对《易》学的崇敬之心。另外还有一个说法,说孔子当年学《易》时曾有疑惑问道于老子,在有所体悟后而作《易传》。即:《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十篇,又称“十翼”,从此《周易》才广为流传,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易经》虽相传为孔子所著,但一直都有争论,从其《易经》所述言论来看,并非出自一人之手,有学者认为《易传》各篇乃战国时期陆续形成的解《易》之作,并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关于作者的学派属性问题,有的认为主要是儒家学者,有的认为主要是道家学者,我认为现在再争论这个问题已没有必要性,因为现代对这个争论已无法界定。但有一点必须承认,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甚至其他学派为《易》所作,这都反应一个事实,那就是《易经》是中华民族先民智慧的集体结晶。

再则《易传》是不是全由孔子所著虽不能肯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正是由于孔子对《易经》的尊崇及宣扬才使诸子百家对《易》学的研究引起重视,也正因此《易》学才能流芳百世。

老子用道、德来阐述《易》理,孔子呢?孔子用《中庸》、《论语》及仁、义、礼、智、信等来论述《易》理之妙。

《易》学的发展从周文王之后,我们可以归纳一下《周易》发展的几个重要时期:

第一个重要时期是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这一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易经》的哲学思想理论也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比较大的发展。那么,秦朝焚书坑儒时为什么没有毁掉《周易》呢?这是一个历史疑案,有人认为是秦始皇把《周易》当做了卜筮之书未加重视,从而逃过一劫。我认为持这种说法的人也太看不起大秦始皇帝的智商了,《周易》自从周文王始就已把它上升到了哲学理论的高度上了,并且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相为其作解,难道始皇帝会不知道吗?究竟为什么《周易》能逃此劫难,这个问题在相关章节中再作详细说明。

第二个重要时期是:汉末魏晋时期,当时人们在感悟人生的短暂与宇宙永恒的同时,也希望能从哲学思想中找到对宇宙、对人生的合理解释,能够在哲理中获得心灵上的安慰,所以也在《周易》的哲学理论研究上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第三个重要的时期是:唐宋时期,唐初因佛学已由印度传入中国,并对当时中国人的影响很大,这个时期也是佛学思想与《周易》思想融合发展的重要时期,佛学传入中国以后在中华大地上发扬光大,不能不说这是佛学与中华文化相互交融的成功,即“佛”与“易”的交相辉应、相互促进的结果。

既然讲到了佛学,那就应该明白“佛”的本意是什么?“佛”的本意当为:觉悟、修行。觉悟什么呢?那就是要觉悟宇宙之理,人生大道,觉悟以后身体力行为此进行修身明智,并以此行解民之疾苦,造福于民的历程,即为“佛”之本意大愿。

佛学在其发祥之地早已没落,究其原因,他们不是没有诞生大贤大圣的民族基础,但是却无滋养大贤大圣理论思想的土壤,这个土壤是什么呢?就是以《易经》思想培养出来的民族!换句话说:就是佛学只有在中国《易经》文化的包容下与儒、道等学说,才能共同发展。

唐代结束以后,到了宋代,宋代的思想家们又面临着如何整合佛、道、儒等各个相对独立的思想体系,从而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可以解释一切事物问题的思维模式及与其相对应的理论框架。思想家们又再一次把目光历史性的聚向了《易经》并以此为基础创造出了著名的《太极图》及理论,并以此奠定了一个以《易经》为基础并用其发展出来的。《太极学说》及相关理论来解释宇宙、社会、人类等一切问题的起源、发生与发展的理论与图式,直到此时《易经》的理论体系框架才完全科学性的全面建立起来,它们是什么呢?

它们是以:八卦、太极、阴阳、《道德经》、《中庸》等等思想理论相结合的“阴阳五行矛盾对立统一的宇宙观”。

在此就印证了前面所讲过的那句话:“那就是《易经》是中华民族先民智慧的集体结晶。”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也是无可辩驳的。

历史上《易经》理论的每一次发展时期,不但丰富了《易经》的理论体系基础,同时也丰富了中华国学文化的思想,但到了近现代对于《易》学的研究运用与发展上已基本没有中国人什么关系了,国人弃国学以西学为圣典。但西方的智贤们却在中华国学中参悟而大有所得,使西方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领先于我们,对我们当今的中国人来讲不能不说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

我们看一看他们是怎样学习并且运有中华国学的:

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查理森·威尔海姆曾这样讲过:

“知识经济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时代,但许多人并不知道,带给我们巨大冲击的这次革命实在是受惠于中国古代的伟大经典《易经》。《易经》中包含的信息论思想不仅启发我们的科学家创造出了计算机,而且正成为越来越多的普通的西方人日常生活中的人生决策指南。”

提到了计算机的产生,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德国著名的大科学家莱布尼茨,他在1679年发明了“二元算术“并在1703年发表了《二进制计算的阐述》的论文,其副标题是:“关于只用'0’和'1’兼论其用处及伏羲所用数学的意义”一文。也正是因此才拉开了计算机时代的序幕。

莱布尼茨的科学成就引起了西方知识界的高度关注,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深入研究《易经》后,终于在现代哲学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我们今天常说的:“波浪式的前进,螺旋式的上升”便是其著名论断之一。

实际上这句话也就是在讲《易经》伏羲生先天卦象的意理及阐述《太极图》阴阳变化的规律,只是我们中国人还没有读懂而已。

他在自己的著作中说,他的辨证逻辑定理是受中国《易经》的启发而成的。

198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瑞典科学家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在巴黎曾发表过这样的讲话:

“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来,必须回过头来到二千五百年前汲取东方孔子智慧”。

他虽然认识到了东方智慧的深奥,但他只说对了一半,那是因为他对中华文化还未全面系统的了解。东方孔子智慧是什么呢?那就是《易经》思想,孔子思想的核心便是来源于《易经》。这一点是勿庸置疑的。

另外,在生命遗传学的研究上,科学家们所发现的人体遗传密码排列为六十四个与《易经》的具有同构性,所以美国的科学家许勃格就以此发表了《生命的秘钥——遗传密码中的<易经>宇宙形式》的论文来论述遗传密码与《易经》的关系。

天文学家通过观察天体变化发现:新星系的形成状态与太极图的形态极为相似,这从另一个侧面也证明了太极图的科学性。

还有现代大物理学家,哥本哈根学派创史人丹麦人玻耳,他自称其他的《互补哲学》、《量子力学》理论的形成皆与中华文化有不解之缘,当年丹麦皇家颁布发给他荣誉证书让他选择图案时,他选择的就是用《太极图》来作为证书的背景,由此可见其对东方《易》文化的重视。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西方近现代科学家已经高度认可《易经》的科学价值,而且认为《易经》是解决未来科学的统一起点,并将以此引发一场更大的科学革命的到来。

《易经》的适用范围不但包括:哲学、政治、军事、伦理、统筹、中医等学科,也发展到包括:人体生命科学、现代物理学、化学、经济学、人才学、管理学、决策学、法学、美学等等学科,而且还在不断的发展。

《易经》上有“与时消息”、“与时偕行”之说。也就是说你不与时消息,不与时偕行,又怎么能与时俱进呢?只有与时代发展同步,才能不被历史所抛弃。

现在我们反观自身对《易经》文化的认知又怎样呢?

自一八四零年以来,国人逐渐开始倡导洋务运动,在将西方的科学文化技术引入的同时也使国学文化坠入了迷茫与失落的惨痛之中,开始迷信于西方人对中华文化的片面理解,因西方人对中华文化在认识上的不足而由此产生了很多对中华国学文化很幼稚的批判言论。但国人却将之奉若神明来加以施行,渐渐丧失了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从此深入研究与发扬中华国学文化更是无从谈起,民族文化的自信与自卑感,完全建立在西方文化的标准之下,仰他人之鼻息,似乎洋大人对中华国学文化的评价就是圣裁,难道不可悲吗?

回过头来再看一看:

西方“辨证法”的鼻祖是谁?

《二进制算术》理论的源泉在哪里?

《量子力学》、《生命遗传学》的根在哪里?

凡此总总不能一一列举,但无不指向其中华国学文化的源头——《易经》。

唯西方文化马首是瞻者不要在数典忘祖了!

振兴中华必当先振兴中华国学文化,没有先进的文化即无先进的科学进步。

当代有人将老子的《道德经》或孔子的思想做为中华文化的根文化来讲解,这是不对的。这是对中华国学文化渊源认识上的不足所造成的。如果将老子的《道德经》或孔子的思想做为中华国学文化的根则势必要阻断中华国学文化的历史脉络,将《道德经》或孔子思想做为中华国学文化的根只能对整体中华国学文化断章取义,这样做难免有盲人摸象的感觉。

中华国学文化真正的根只有《易经》也就是说只有《易经》才是中华国学文化的根,才是中华国学的源泉。

国学文化寻根觅源,不但是传承中华文明,更是爱国教育的模式,中华民族的能从历史的风雨长河中走到今日,不能不说是其国学精髓内涵承载的体现。相比之下其他几大文明已相继损落,我们怎样才能让内涵丰厚的国学之源——《易经》学说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我们民族的社会发展再做出更大的贡献来呢?

这应是我们当代人需要认真加以研究的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