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一个不可不提及的问题 乡村旅游是个热门话题。2006年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乡村旅游年”。因此,乡村旅游发展引起了政府、业界、学界和社会的广大关注。仔细一想,乡村旅游并非是个新概念,也不是个新领域,今天这一旅游的风行,即有国家政策原因,也有市场需求的缘故。 乡村旅游指的是什么?学界引经据典,可以说出许许多多的概念,做出多种解释,可能发现之一现象远比一般人们想象要复杂得多,丰富得多。而且似乎国内外都做出了一个这样的结论:这仍然是一个说不清的概念。记得最初大家在说农村旅游,后来提及农业旅游或旅游农业,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演进到乡村旅游。这似乎也表明,目前在概念上人们还在探索之中。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至少它可能涉及这样的一些问题: 在城市以外的环境中旅游,或者说在乡村环境中的旅游活动; 游览处于乡村的历史文化遗产景观——如长城; 游览农民长期生活的建筑艺术——古村落; 体验乡村的生活——住一天农民的小院; 体验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当一天农民; 参与农业生产劳动或享受农业的成果——水果采摘; 在农村享受一下城市的休闲——SPA; 没有农民参与的“农家乐”——在农村建造大型的娱乐度假设施; 城市“农业”——现代农业园,没有农民,没有农村; 乡村文化、民俗和民族旅游等。 况且,讲乡村旅游,也不能不涉及在乡村生活的主体——农民——旅游。 就目前的现实而言,乡村旅游恐怕主要的是城市人口在其边缘地区的休闲活动,关注的问题也应当是和农村、农民、农业相关的旅游活动。发展乡村旅游,虽然满足城市人口休闲和旅游的需求,但最重要的目的是促进农村的发展。
现实:一个不可忽视的效果 乡村旅游的概念应当早就有之,而且这样的旅游活动也一直在开展,只是参与这一活动的对象发生了变化,因此,旅游的方式和内容也随着发生着变化。今天大家在谈论的乡村旅游,主要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关于公民度假制度和政策调整后的新现象。双周日的工作制度和长周末的假日安排,不仅使中国公民有了更加充裕的休息时间,更为重要的是,公民的旅游休闲理念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假日制度的安排被看作是政府对休闲理念的认可,是对休闲和旅游消费的鼓励,从而为刚刚兴起的国内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这一背景下,处于城市郊区或边缘地区的农村成为旅游休闲的新宠,乡村环境,农家氛围,农业活动,农家的食品和菜肴,一下子受到了城市旅游休闲群体的青睐。同样是在这一背景下,作为旅游休闲产品供给方的农村,把城市旅游休闲群体的这些新的需求看作是市场契机,针对这些新需求开发出系列产品,需求的驱动和供给的拉动,使乡村旅游火爆了起来,成为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途径。如果说此前的乡村旅游多考虑活动和游览的话,后来的乡村旅游则主要是休闲、娱乐或健身。 从目前乡村旅游的现实来看,其市场主要是附近的城市居民,活动的时间多集中在周末、长假期和特殊的农业节气。和长途旅游相比,乡村旅游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模糊了旅游与休闲的界限。对消费者来说,这种外出旅游,其活动主要不是观光游览,而是改变一下生活环境,放松身心,以多种形式的娱乐方式打发闲暇的时间。“农家乐”则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乡村旅游的发展,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农村的发展。这一发展,一方面表现在相关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方面,例如农民家庭收入的增加,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经营的创新,乡村就业数量的增加,另一方面,则是乡村环境的改善,农民生活方式与观念的变化。前者是明显的,短期内可以见效的,而后者的影响则是渐进式的,长期发挥作用的。
困惑: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 在中国,乡村旅游是个新现象,真正发展的时间并不长,在很多地方,还属于实验性的,无论是接待设施、服务方式、活动内容都是在不断摸索阶段,和城市旅游相比,显然显得还很不成熟。但是,现在出现的一些现象和趋势,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其一是同质化严重。目前在全国各地,出现了一大批被称作“农家乐”的乡村旅游的接待设施。也许是由于市场的不成熟,一时里表现出来的相同的需求,也许是更加不成熟的供给方,难以推出新的具有创造性的产品,于是大家都在做着相类似的事情,数量越来越多,特色越来越小,最后开始削价竞争,低价低质,失去了吸引力。 其二是乡村旅游的异变。巨大的市场需求无疑是为许多开发商提供了良好的商机,具有经济实力的开发商看准了这样的商机,不失时机的进入这一领域。在一些城市的郊区,一些外来投资者大兴土木,建造大规模的娱乐休闲设施,由于地价便宜以及当地给与的一些优惠政策,这些名为“农家乐”的设施,其实农家的味道越来越少,更是城市娱乐、健身中心的复制品或外迁,除了利用一些当地的食品之外,与市区的娱乐中心没有多大的差异,甚至更加豪华、高级,与乡村的氛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与此同时,还有另外一种变化,原本农民居住的村落变成了旅游吸引物,或者干脆像是个“农村主题公园”,原住人的房屋变成了展品,原住居民的生活、生产方式也变成了一种供外来有人游览参观的景点,在进村的入口处竖起了栏杆,进入者要购买门票。进到村中,原来朴素的民风被浓厚的商业气息所笼罩,家家户户摆摊设点,成了一个个低级、与当地毫不相干的“古玩”店。人人都把外来旅游者当成了摇钱树,千方百计地想从他们身上赢得一些收入。 其三是原住居民的边缘化。乡村旅游开展应当是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最大的受益者应当是当地的农民。但是,一些外来开发商通常仗持其资金和技术的优势,采取圈地的方式,建设大规模的休闲服务接待设施,尤其是一些大型现代休闲娱乐项目的开发,例如高尔夫球场、滑雪场等,可能使不少农民失去了原先赖以生存的土地,当地农民可能得到了一时的土地转让的补偿,但却失去了进入这个行业的机会,他们被边缘化了。他们可能得到的就业机会往往是清洁工等简单的体力劳动岗位,而这些岗位又有可能被另外更加廉价的外地劳动力所取代,当地人难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一些被当作“景点”开发的村落,当地人难得从门票中得到多少收益,只好参与“古玩”生意,从游客身上打主意。这样的后果很可能造成相关社区的经济收益差距拉大,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显现,对农村社会和谐发展造成负面的影响。 比较:不可简单从事 关于乡村旅游,不少学术文章溯源于欧洲的19世纪或者更早,并将海外的乡村旅游作为蓝本,设计我国的乡村旅游。如何借鉴国际经验,尤其发达国家发展乡村旅游的模式,恐怕还有做深入细致的分析,不能简单的模仿。 在国外,尤其是欧洲和北美一些国家中,相继出现了一系列与乡村旅游相关的新词语,例如: farm tourism farm stay tourism vocation farm tourism rural tourism agrotourism village tourism green tourism second home tourism ……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乡村旅游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些旅游形式恐怕很难和我国目前开展的乡村旅游相对应。因为这些发达国家城乡发展的现实和我们是不一样的。 城乡人口的比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乡人口比重是相颠倒的。中国人口的大多数在农村,农民人口至少有2/3,而发达国家大多数人口在城市,地广人稀是突出的特点; 工农业经济贡献。这方面的差异更大。在许多西方国家,农业对GDP的贡献降低到5%左右,农业长期受到特殊政策的保护,而中国农业经济仍占居相当大的比重,农产品在价值上仍然处于劣势。农民的净收入与城市居民的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平均值为1:3,不同地区差异则更大,而在西方这样的差异是不存在的。 城乡差异点。在中国,城乡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经济上,由此而造成的基础设施落后、基本社会服务匮缺,文化教育设施不足等现象。这些差距在西方有,但非常之小,相反,乡村的生活环境却成为巨大的资产优势,一些真正富裕的人未必生活在城市里,交通便捷、通讯发达,基础设施完善为乡村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一些“第二住宅”、“乡间别墅”反而成了乡村的优势。在中国,农民进城是一种地位的提升,一种夙愿,虽然在一些地区城乡人口的流动限制有了一些松动,但短期内恐怕还难以形成彻底的改变。 城乡社会联系。在中国,城乡居民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当今一代的城市人有不少仍然是从农村迁入的,他们与农村还保持着家庭的联系,他们对农村和农村生活并不陌生,但是在西方,这种城乡社会关系显然疏远得多,生疏的多。更为不同的是,西方国家村落的概念远比中国要淡薄的多,大多是散落的单独的房舍与相对成规模的服务中心小镇。在西方,土地是私有的,所有权相对集中,而在中国,农村土地为集体所有,由于历史的原因,每户的土地则相对平均而分散。农民家庭的生活有比较保守,难以开展诸如西方那种开放式的“农场旅游”。 凡此种种,作为旅游方式来说,中国的乡村旅游与西方的乡村旅游有着许多不可比性是显而易见的。西方的乡村旅游更注重乡村的田园风光的欣赏,注重轻松安逸的度假,和谐的城乡文化和精神上享受,而中国目前居民的休闲还往往是偶然性的,随机性,因此更偏重于热闹,偏重于活动,偏重于身体上的享受。 结束语 乡村旅游是个十分复杂的现象,涉及到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多个领域,随着乡村旅游规模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还会引发更多经济社会的问题,因此这是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必须突出强调乡村旅游对农村发展积极作用的发挥。旅游的发展是有条件的,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考虑其本身资源和市场条件,也要考虑可能存在的风险。乡村旅游的方式应当是多样化的,根据市场的需求而进行积极的创意,控制同质化现象的蔓延。乡村旅游发展必须要保障农民的利益,尤其保证他们的长远利益,改善乡村面貌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健康的城市化进程。乡村旅游要特别注重可持续发展,不要把城市旅游发展中的文化污染和环境污染扩展到文化和环境更加脆弱的乡村。乡村旅游的发展要创造城市和乡村的协调发展,促进城市和乡村的社会和谐,而不应引发更大的经济差异和社会冲突。在这方面,西方很过国家为我们提供了广泛的经验和教训,值得认真借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