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态旅游: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矛盾

 智慧旅游519 2012-11-19
撰稿: WebMaster
   一、生态旅游的兴起

    1995年4月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在西班牙加那利群岛召开,大会强调要认识到旅游对环境的依赖性,旅游和环境保护相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持续发展,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应与经济、文化等其它领域的发展相协调,会议还通过了《可持续旅游的发展宪章》和《可持续旅游发展行为计划》。1998年,在墨西哥召开的国际环保大会上,作为环境发展战略,生态旅游首次被提出来。近年来生态旅游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生态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热点,据估算,生态旅游年均增长率20%—25%,是旅游产品中增长最快的部分。据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统计,1998年发展中国家旅游收为550亿美元,其中生态旅游为120亿美元;又如加勒比海地区的哥斯达黎加,每年接待的国际游客中,有半数以上是生态旅游者。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中,德国是开展生态旅游比较成功的国家之一。以德国施普雷森林自然保护区为例,据统计,1998年共接待度假旅游者360万人,旅游总收达到了3.08亿马克。此外,欧美以及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的生态旅游业也很有特色,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旅游业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发展较晚。自1979年以来,我国的旅游业以惊人的速度飞速发展。1996年,中国国际旅游业创汇突破100亿美元。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经、纬度跨度大,地理、地貌、区域性特点明显、气候带呈南北过渡性分布,故我国旅游资源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能;但从我国目前现状来看,环境污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问题相当严重,使我国目前开展生态旅游受到很大制约。

    1、我国发展生态旅游具备雄厚的资源基础

    据统计,截止1997年底,中国已建立不同级别,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926个,总面积7698万平方公里,占陆地国土面积的7.64%。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4个,面积2646万平方公里;省级自然保护区392个,面积4604万平方公里;市级自然保护区83个,面积6.6万平方公里;县级自然保护区327个,面积3379万平方公里。并有吉林的长白山、广东的鼎湖山、四川的卧龙和九寨沟、福建的武夷山、贵州的梵净山和茂兰、浙江的天目山、内蒙古的锡林郭勒、新疆的博格达峰、湖北的神龙架、江苏的盐城、云南的西双版纳、黑龙江的丰林等14个自然保护区加入世界人与生物圈网络;黑龙江的扎龙、吉林的向海、江西的鄱阳湖、湖南的东洞庭湖、海南的东寨港、青海的青海湖鸟岛等6个自然保护区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名录》。[3]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建立森林公园313处,设置各级风景名胜区512处,其中有16处风景名胜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4]由以上统计资料可以看出,我国的生态旅游资源是十分丰富的,正是这些资源为我国的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资源基础。

    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这给我国的生态旅游造成巨大的压力,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国家旅游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林业局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倡导,并确定1999年旅游的主题为“生态环境游”,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对我国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真正的生态旅游是要在保护地球自然生态,保护人文景观方面去做实实在在的有益的事,并愿意为之做出贡献;这与减少工业污染,制定法律规范同样重要。尤其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生态旅游只有在当地增加足够的就业机会,并同时为当地创造足够的经济效益,进而防止生态环境进一步受到破坏的情况下,才真正显示出它的意义。

    三、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旅游之路

    中国国际旅游业自1979年以来,以惊人的速度飞速发展。1996年,中国国际旅游业创汇突破100亿美元。但是,目前生态旅游在中国国际旅游业体系中所处的地位还不高,在生态旅游日益受到各国普遍关注的今天,发展中国的生态旅游势在必行。我国的生态旅游刚起步,在借鉴外国经验的同时,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旅游之路。

    1、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矛盾

    由于不同旅游资源的管理权限的归属不同,开展生态旅游的受益部门的受益程度不同,所以各自为政,各执其词,保护和利用的问题就出现矛盾。例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都可能对生态旅游者产生吸引力;但同时,特殊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有时难以兼顾。特别是一些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落后,人们思变求富的心情强烈,希望发展旅游获得经济效益,特别是获得最快、最大的经济收益的要求迫切。与此同时,能够投入作为基础建设,基础保护措施的资金不足,人才与技术都比较缺乏,政策不当,开发不当,其危害程度更大,特殊的民族文化更是如此。旅游者希望更多地接触当地居民,品尝“原汁原味”,而当地居民要“告别原始”,实现现代化,旅游业的发展无疑是一种“催化剂”,为满足外来旅游者的需求而保护和为自身的发展而破坏也将是难以调和的矛盾。为此就要求处理好这对矛盾,保护不是目的,目的是利用,光保护不利用不行。利用的方面很多,旅游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2、强化法制管理,注重生态保护

    开展生态旅游,旅游者纷至沓来,他们认为,花钱旅游买享受,有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权力,有时并不服从导游和有关的规章制度;政府和旅游地居民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把一些生态敏感地区开发成旅游目的地。这样一来,旅游地超负荷接待旅游者,造成旅游污染进而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旅游地接待设施病态膨胀,造成建设性破坏,结果既破坏了旅游地的生态环境,也制约了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政府作为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主要责任者,应制定相应的规划、政策、甚至法律,积极开展培训,以确保生态旅游走上依法管理的道路;支持反映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生态旅游活动,调整和控制环境与文化敏感区的生态旅游活动,保证对保护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在各景区坚持以法管区,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3、加强生态旅游的宣传工作,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兴趣的旅游活动,在全世界,尤其在我国还是个新生事物,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者,政府官员甚至旅游学术界,对于什么是生态旅游,如何运作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的效应如何评价,都还缺乏认识。因此,有必要加强生态旅游的宣传工作,借助各种宣传手段和途径,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使公众认识到,旅游资源的破坏是对自身生活、福利的危害,让他自发行动起来,采取措施保护旅游资源环境。但是,公众的生态意识并不是整体性的进步和提高的,不同的知识水平和发展阶段制约了人们对其的认识。这就需要政府以及旅游企业制定一些措施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如政府经常性地向公众公布环境质量信息及污染对经济和健康的损害,并通过旅游企业在旅游活动项目的宣传介绍以及安排中,有意识增加与环保有关的内容,如种植纪念树,开展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知识竞赛等。以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形成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和价值观念。

    4、对生态旅游者和投资者的教育管理

    生态旅游应该是提供给旅游者赏心悦目经历的同时,让他们耳濡目染,从单纯的享受走向自觉地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直到旅游行为的改变。也就是说,生态旅游者进行生态旅游,也是他们接受环境保护教育的课堂,让他们具有强烈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对生态旅游目的地的自然文化环境负责的旅游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者。

    5、加大经济和科研投入

    要对生态旅游进行有效管理,就必须有科学的管理目标。对已发发生态旅游的景区实行目标管理,从社会、文化、自然与可持续发展等各个方面制定管理目标,在向旅游者提供满意的旅游经历的同时,将旅游者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控制在最小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指标体系检验目标是否实现。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有巨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潜在的经济效益,但是也存在投资额大,投资期长,很难立即得到经济上的回报等问题。因此,国家和地方财政应加强对环境保护方面的资金投入,解决生态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问题,坚持多渠道并举的原则:各级政府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所需的资金需求纳入基本建设计划和财政预算之中,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补助资金可以通过建立专项基金,纳入全国生态建设计划或环境保护计划的办法予以解决;同时鼓励社会各阶层,社会团体,工矿企业等单位和部门捐助资金;积极争取国际方面的资金和援助。

    6、发挥导游在旅游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我国在生态旅游的生态规划和生态教育方面都很薄弱,旅游业主要以营利创收为目的,不少旅游区根本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就开始营业。在旅游景点,很少设立宣传生态保护的宣传栏,导游们的导游词中也很少涉及生态道德教育。因此,在我们倡导生态旅游时,必须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的思想,把对旅游区环境保护的对策真正落实在每一个景点,要求所有的旅游业管理人员、导游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定期进行系统的生态道德教育,进而提高他们的整体环保意识,并且积极转化为实际行动。在旅游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导游词以及自身的行动,向游客宣传普及环保知识等,让游客积极响应和投身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之中,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7、开展国际交流,争取国际合作

    发达国家在生态旅游方面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功的经验。而我国的生态旅游刚刚起步,理论和实践都尚处在探索阶段,要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将我国的生态旅游与国际交流结合起来,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同时在立足我国国情和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争取国际合作和国际资助,不断开拓,积极进取,以保护生态环境的永久利用和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