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感言原文地址:中考复习感言作者:晋韵
感言一,考什么就教什么。多年从事语文教研和参加中考命题,始终认为语文中考和语文教学息息相通,考试应该是教什么就考什么(当然,这种教是有依据的,以前依据的是教学大纲,现在依据的是课程标准),教学不应该是怎么考就怎么教(指的是不思考题目的导向作用,不研究命题的真实意图)。但是,据了解,很大一部分教师在中考复习时,始终坚持的是考什么就教什么。举例来说:《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那么,是不是说中考就不能涉及语法修辞方面的内容呢?其实,课标指的是语法、修辞知识方面的名词术语,或简单的进行词性、短语、修辞方法的辨析,而不是指语法、修辞知识的运用。各地中考试题中的修改病句题其实考查的就是语法知识的运用,请看下题: 下面语段存在语病,请按要求改正。 ①当我们骑马越过崇山峻岭驶向阿根廷一侧的时候,在参天大树形成的绿色拱顶下碰上了一个障碍。②那是一棵大树的根,③它阻断了我们的去路,比我们的坐骑还高。④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最后动用了斧子,才得以通过。 ⑴句子成分残缺的一句是: ⑵语序不当的一句是: 试想,如果缺乏语法知识,仅仅会根据语感判断句子的正误,就不懂得第①句缺少主语,属于成分残缺,只要去掉句首的“当”,在“我们”后面加上“在”字即可。而语序不当的是第③句,因为根据顺序,应该先讲树根比坐骑高,这是阻碍交通的原因,将此句提前,就符合实际了。 再看下题: 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再写一个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山间的清泉,你何必与遥远的大海比浩瀚呢?你自有你的清纯。 路边的小草,你何必与伟岸的大树比挺拔呢?你自有你的执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道考查修辞上的续写排比句题,自然,即使不学习排比句知识,也明确“仿写”的含义,也懂得要在横线上写一句表达类似上面两句内容的句子,但是如果掌握了排比句知识,就懂得排比句是由至少三句以上内容相同或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所组成。就会达到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考什么教什么,还表现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比如,前一年中考的现代文阅读语段中自由度较大的语段为散文(常常与实用文体的记叙文和文学体裁的小说、散文交互进入中考),那么复习中就置其他两种文体为不顾,专门训练散文阅读;作文题型如果今年是话题作文,那么,为明年中考而复习的训练就会集中于此种题型上。抱有此种态度进行复习,其后果可想而知。因此,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结果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语文知识的培养,还会最终影响到中考成绩。说的严重点,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终生发展。 感言二,撇开教科书搞训练。其表现是:九年级下学期开始不久,就匆匆忙忙结束了教科书的学习。问一问,九年级下册课本学完了吗?答曰:“拣重点学了,其余中考用不着。”何为重点?又答:“《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文言诗文。”这么早结束课文学习干什么?自然是进行中考复习了。本来按复习常规是要过课本的,但由于现代文阅读语段大部分来自课外,作文题目也是临时生成性的,因此,很多教师就认为教科书没有多大用处,复习时可以完全放弃。我们知道,语文教科书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的,体现了“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对于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在处理教材上匆忙而不负责任,从长远看,会造成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缺失,从近期看,也势必会影响到语文中考。即使仅仅为了应付中考,教材这个“例子”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且不说文言诗文大多是《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背诵篇目,进入考试的几率相当的高(或要求默写,或进行阅读考查),即使是现代文,也会直接或间接地进入考试。例如:与课外同类主题或同一体裁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或设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情况,例如:2006年南京市现代文阅读《宛如英雄》的最后一题,是这样设计的: “此时无声胜有声”是一种绝妙的表达效果,音乐中有,文学中也有。下列课文中的相关描写不具有这种效果的一项是( A. 韩麦尔先生在黑板上写完“法兰西万岁”后,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最后一课》 B.看着父亲艰难地过铁道时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了下来。《背影》 C.我向藤野先生告别时,他的脸色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藤野先生》 D.时近初冬,店里没有一个顾客,我靠着火,合了眼坐着。《孔乙己》 四个选项,联系到四篇课文的内容,如果仓促学习或干脆不学,怎能答出?试题高达3分,对于具有选拔功能的中考,这个分数会有怎样的意义,不说也该明白。与此相类似的,还有文学常识题的考查。这类题,或采用选择式(判断表述的正误),或要求连线式(作家、作品、人物连线),或结合对联猜想式(用对联介绍人物主要特点),也全部选择的是课内学过的名家名篇。例如: 文学常识的内容搭配有误的是( A.《曹刿论战》——左丘明——《战国策》 B.《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朝 C.《骆驼样子》——老舍——“人民艺术家” D.《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亚——英国 下列对联各写的是一位课本中的古代作者,请在括号内写出其姓名。 ⑴豪气压群山,能使力士脱靴,贵妃捧砚 仙才媲众美,不让参军俊逸,开府清新 ⑵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还有似乎不被人重视的文章的阅读方法:整体感知文章的思想内涵,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结合语言环境对词句进行理解,评价和探究文章的艺术表现手法,等等,无一不需要结合教材进行学习和掌握;即使在语文基础知识运用部分,也不乏和课文结合得很紧密的例子,像湖北黄冈市2006年中考题的第1、2小题,都以课文句段为载体,考查了拼音、汉字、句子的理解和品析;还有名著阅读,也是新课标倡导的课外学习内容,为了帮助学生阅读理解,各种版本的教科书都分别对这些名著进行了必要的介绍,有的还摘录其中重点段落,让学生学习阅读了解。总揽全国各地中考题,不难看出很多名著考查内容都与教科书介绍的内容有关,因此,复习时认真阅读这些内容,不失为一种最直截而用时少、见效快的好方法。 可以肯定地说,撇开教材进行漫无目的的训练,真不如结合课本认认真真地学习。当然,有针对性地选择好的模拟题进行训练也是十分必要的,但对于复习阶段来说,这种训练实在不应该是全部。 感言三,作文题型单一化。从1998年中考语文改革开始,教育部连续下发了对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写作不得设审题障碍,要淡化文体要求,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这是针对多年来作文命题程式化,题目理解难度大,文体限制过死等现象提出的。在这一精神的指导下,作文命题确实注重了考查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内容也力求贴近实际,以引导学生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如下令人担忧的现象: 其一,由于连续多年很多地区都采用话题作文的形式,而教师的教学正如上述感言一所说的“考什么就教什么”,致使教学中忽略了文体知识的教学,忽略了对三大实用文体写作的训练。其后果我们可以从各地出版的中考满分作文集中看到:作文不讲体式,成了没有章法、没有规矩的“四不像”。 其二,错误地理解“真情实感”的表达,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编造虚假灾难和苦难,获得阅卷教师的同情以赢取高分。动辄还要加上可有可无的、与文章中心毫无关联的“题记”。看起来词藻华丽,实则毫无价值。 其三,即使近年来出现了二选一、三选一的选题作文,学生也会选择没有文体限制的话题作文。更有意思的是,一些学生已经习惯了依据话题作文要求,要给文章重新命制题目的做法,即使是一篇命题作文,也要画蛇添足,重新再给它加上个题目…… 其四,由于话题作文开放度大,遂也造成了考场作文宿构的可能,即背诵几篇有代表性的作文,稍作改造,就能应付多种话题。如果阅卷教师稍有不慎,给了高分,则会造成选拔的不科学、不公正。更令人担忧的是,滋长了考生的投机心理,极可能对他的健康成长产生十分消极的影响。 因此,复习阶段,应该强化的是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作文能力的训练,即围绕中心恰当选择材料的训练;讲究开头结尾,自然过渡,谋篇布局的训练;准确运用词语联句成篇的训练;恰当选用表现手法,形象、生动、真实地表情达意的训练;根据文体要求,进行必要的符合文体规范的训练…… 以上感言,概言之:中考是重要的,复习是重要的,但是归根结底,学生的健康成长才是重要之中的重要所在。我们不能仅仅为了应付考试,将学生培养成缺乏真正的全面的语文素养的考试机器。因为,这不是我们的初衷,也不是一个有良知、有社会责任心的语文教师所愿意看到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