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慧,简单说就是智力早熟,智力早熟,是许多神童的特点。智力早熟的发生机理是什么?脑科学还没有弄清楚。但智力早熟和智力发育迟缓一样,虽然在人口中的分布较少,但无疑都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
早慧儿发展的一个特点就是早,可能五岁时的智力已相当于普通孩子八、九岁的水平。
伴随智力早熟,不少早慧儿的语言发展也比较早,进入阅读也会比较超前。
有些“识字早教法”的宣传者利用这点大做文章,说早慧儿之所以早慧是因为早识字,早阅读的结果,这就犯了很严重的逻辑错误。
我在“批判性思考实例之三”已经提到了倒因为果这种常见的逻辑谬误。本例是这种逻辑谬误的又一典型。
幼儿的智力发展是一个综合工程。感官刺激,运动游戏,语言交流,这是促进幼儿智力发展的三大法宝。其他方式仅是三大法宝外的补充。
对于幼儿来说,识字和阅读有一些好处,比如,可以丰富孩子的生活,培养孩子初步的阅读兴趣。但是,这种好处跟早慧无关。一个真正的早慧儿,只要感官刺激,运动游戏,语言交流这些发展智力的主体活动正常进行,即便不早识字、不超前阅读,也一样能够在智力上早熟。而智力早熟之后,只要有适宜的环境,就能发展出比较超前的技能来。阅读由于环境易得,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早熟领域。此外,数学,口头语言,外语,音乐,下棋等等领域也会经常出现早慧儿。可以说,真正的早慧儿就是那种给点阳光就灿烂的,只要家长提供适宜的环境,就会在相应的方向上展现出智力上的早熟。
越南有个叫阮玉山的早慧儿,3岁时喜欢看父母下国际象棋,并由此产生兴趣,父母教他下棋后,水平突飞猛进,7岁时击败了所有的少儿选手,12岁成为越南年龄最小的全国冠军。
美国有个叫迈克尔·卡尼的早慧儿,曾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大学毕业生。迈克尔出生6个月后,不仅能说话,而且在医生检查身体的时候,还能告诉医生“我的左耳发炎了”。
专门研究早慧儿的美国心理学家艾伦.温纳认为,对于这些早慧儿,父母要做的工作其实很简单,就是提供适宜的环境,比如多给孩子读故事,家里多准备各种书,多带孩子开阔眼界等等。这些其实也是许多普通家庭做的,但是,这些工作虽然能够帮助早慧儿脱颖而出,但无法制造出早慧儿,这个因果关系要搞清楚。
另一位专家麦卡恩的观点更为直接。他说,实际上是早慧儿推着家长往前走,而不是家长推着早慧儿往前走。就像阮玉山,看到家长下棋就缠着家长教自己,而且水平提高迅速,让家长不得不加大培养力度。
总之,早识字,早阅读不会导致早慧儿的产生。有人为了推广某些“识字早教法”,会举某某因为早识字考上了少年班,考上了名牌大学的例子。这些都只是一种宣传上的策略。用了倒因为果这种障眼法。
大家一定要搞清楚,这些人早阅读是早慧的结果,不是早慧的原因。如果识字不那么早,阅读不那么早,也可能在外语,口头语言,数学等方面脱颖而出。
另外还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帮助大家进行判断。有些“识字早教法”已经宣传了二十多年了,可举的早慧儿的例子翻来覆去就那么几个。如果这种早教法真有那么神奇,全国的早慧儿还不一个接一个?类似的问题我在“利用好我们的后发优势”一文里还有不少举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读。
就识字而言,应该说太晚不好,太早也不好。识字太少不好,太多也不好。
切忌怀着培养早慧儿的心态进行识字,这样反而会因为方法不科学走上极端。
关于怎样识字是另外一个话题,以后还会继续与大家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