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去,下去!下去……”2012年11月17日晚,不和谐的声音从北京大学百年讲堂里传出。被哄者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因白话讲解《论语》、善煨心灵鸡汤而著名。作为党代表,她刚刚参加了中共十八大,因姓氏笔画简单,在经选举产生的2270名代表中排名北京市第一。 此次她在北大参与的活动则是一台昆曲专场。发源于江苏昆山、拥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精致有加,但如同京剧,如今也难挡式微之势。为了宣扬这种古老的文化,主办方皇家粮仓租北大一隅举办“2012中国昆曲名家年度雅集”,并聚齐了 “10位国宝级昆曲大师”。主办方正是看中于丹“3岁开始听昆曲”,并有普及《游园惊梦》的资历,才在这台商演活动的最后,请这样一个文化人做总结发言。 在平民圈里颇有影响力的于丹却遭遇了尴尬。当晚22:18,认证博主“黄宇峰”发微博称:“今儿于丹真没面子,硬生生被观众赶下台了”;10分钟之后,认证博主“桃李情深在成长”,同样发帖称于丹被高呼“下去”。 认证博主“毕小渔”也发出了类似内容。然而,尽管3位博主都自称身在现场,3条帖子却是关注者寥寥。 直到18日零点13分,于丹终于占到了舆论漩涡中。认证博主“尹小龙的”在此时发微博称:“北大上演的‘京剧’结束,于丹被呛‘滚下台’”。微博上转发、评论数目可观,并形成了话题,而焦点则是落脚在“滚”字上。但很显然——尹小龙当时并不在现场,而且当晚的演出并非京剧。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事情又在网络上迅速升级为“北大精神的死活”。 因为尹小龙在转述当晚情况时,评论说“北大进步了我觉的”;之后不少实名认证的微博称当晚是北大学子轰于丹下台。于是事件的焦点变成了北大的知识分子传统在“抵制”于丹,个人行为自此被涂抹上了某种集体精神的油彩。 此次活动的主办方解释到:当时只是有人喊了一声“下去”,没有任何人说“滚”。而且,喊话的也并非北京大学学生,因为“那个位置是很贵的票,北大学生不会坐在那个位置上”。 这个说法和现场学生的描述不谋而合。在事件被引向了关于“北大精神”的讨论之后,网名HelenClaire的同学发帖澄清了当晚的情况。这样的商演和北大并没有关系,于丹也不是北大邀请,她所听到的最过激的话,是当于丹要代表戏迷感谢老艺术家时,有人喊“你没资格代表我们”。而且在于丹致敬之后,全场依然报之以掌声。 当事人于丹,在18日的微博上说起昆曲雅集时,只字未提当晚的冲突。于丹在其微博中称 “73岁的侯少奎老师念做俱重的《夜奔》,73岁的张继青老师维妙维肖的《痴梦》,71岁的汪世瑜老师倜傥儒雅的《西园记》……他们演绎得风华绝代”。 “主办方一再邀我上台替大家感谢老艺术家们,时间实在太晚了,对台下的朋友们我也很不过意!其实我只想鞠一躬,说一句话:中国昆曲600多年,老艺术家们年纪加在一起也是600多岁,戏以人传,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传承着中国昆曲的血脉”。谈不上心灵鸡汤式的布道。 记者尝试致电于丹澄清此事,助理称“其18日一早已经出国,近期不会接受采访”。 作为光鲜亮丽的学术明星, 此前于丹也是争议不断。很多人觉得她讲的东西对解决实际问题无益。也曾有十博士联名抵制于丹的事情发生。就连因上电视出名的于丹自己也说,现在电视的收视人群是“两低一高”(低收入、低学历、高龄)。凡此种种,都表明精英知识分子并不十分接受于丹。 对于此次的中枪,《新发现》主编严峰的看法是:“于丹被嘘下场,网上分成两个阵营,一派认为北大精神已死,另一派认为北大精神活了。其实这是一场票价昂贵的商业演出,和北大没有什么关系……于丹站那不合适,观众是以戏迷的传统方式表达意见,仅此而已。” 另有网友评价:于丹躺着和与“北大精神”狭路相逢,某种程度上人们关注的是当下讨生活的文人与理想中的文化传承之间的差距,并希望由此碰撞出一种新的文人形象。但事实不能靠臆想,八竿子达不到的事情不要放在一起。对于而北大,“未名湖一直都在,沙滩红楼一直都在,我们代代都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