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日一字一故事(216)

 相约归渡头 2012-11-19
8月4日 戎(róng)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出自《乐府诗集?木兰辞》。意谓勇士们不远万里,跨越关山险隘,英勇赴敌。这里的“戎”是会意字,甲骨文的形体由“戈”、“十”(近似“十”字,实为盾牌的形象构成)。可见,一个是进攻的武器,一个是防卫的武器,组合到一起的“戎””字,就成了古代兵器的总称。古代有所谓的“五戎”就是指五种兵器。到了金文、小篆,以至楷书阶段,“戎”形都未变,可金文“十”字变成了两头尖,中间圆,更加象盾牌形了。小篆形体竟把“十”讹变成“甲”的形状。楷书则又恢复到甲骨文的“十”字形。
  “戎”字的本义是“兵器”。如《诗经?小雅?六月》:“无戎十乘,以先启行。”意思是说:大兵车十乘,先驶向战场。
  也可引申为“军队”。如《左传?成公三年》:“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意思是说:我很不幸运,恰好应当在军队的行列中。 有一点应注意:戎、兵都可以指兵器,但“戎”是兵器的总称。“兵”指手执的武器,也指手执武器的人。
  
  戎装画家
  
  许多人都知道黄镇曾是中宣部副部长兼文化部部长,却很少有人知道,他是一位活跃在长征队伍中的文化战士,是一位声名显赫的红军画家。
  黄镇本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从小喜欢画画,1925年考入上海美专,后来因为“五卅惨案”的发生,他领导了反对校方的学生运动,而转入名画家潘天寿等人举办的新华艺术大学学习,1931年他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时,他创作了《粉碎敌人五次进攻》的巨幅漫画,以五军团名义献给大会,得到毛泽东的高度赞扬。长征途中,他到处寻找各色各样的纸张、破笔。用锅灰作墨汁,随时随地画沿途所见人物和景象。一共画出速写几百幅。
  1938年曾以《西行漫画》为题出版。其中最生动的要数《夜行军中的老英雄林伯渠》,这是一幅活生生的林伯渠老英雄手提马灯夜行军的形象。黄镇说:“林伯渠老人的马灯一直在长征路上闪亮,我特意画了这位老英雄的形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