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文中为什么很少用“我”来自称,你把字拆成两半来看就知道了

 lixj1028 2019-12-21

接触过古文的人可能会发现,在古文中很少会出现“我”这个自称。大多用“余”、“吾”来称呼自己,如《论语·学而》中的“吾日三省吾身”。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这主要是因为在古代,大约在先秦时期,也就是秦始皇未统一六国之前,“我”常被用于称呼一种兵器,从商朝遗留下来的甲骨文看,“我”字长得就像是一把带尖刺的大斧(长武器)。

古文中为什么很少用“我”来自称,你把字拆成两半来看就知道了

我字甲骨文 金文 小篆 繁体隶书

而且,在商朝,类似斧钺这样的武器也比较常见。例如,商朝王后妇好就使用这种武器,妇好为王后时,常年外出征战,为商朝开疆扩土,征服周边20多个部落,作出了重大贡献……

古文中为什么很少用“我”来自称,你把字拆成两半来看就知道了

商高宗武丁王后妇好塑像

后来,虽然那个兵器已经不再被使用了,但文人们还是将我字的这种含义保留了下来。

就像东汉著名的经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所指出的,“我,古杀字。”既然是“杀字”那就不太吉利了,用它作书写的文人自然也就少了。

其实,如果仔细观察“我”这个字,我们会发现:“我”与“伐”、“战”、“戟”、“戣”这些商朝杀气腾腾的字长得十分相似。这就可以让我们大胆的猜测到,“我”在古代与它们可能是近亲关系,其含义与战争脱不了干系。

既然,“我”是指武器,那么“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武器呢?

古文中为什么很少用“我”来自称,你把字拆成两半来看就知道了

猪八戒使用的武器九齿钉耙

我们可以参照《西游记》中猪八戒的武器——九齿钉耙(上宝沁金钯)的外形,“我”与它长得极为相似,不过比它少了六个刺齿,“我”只有三个刺齿。

这种兵器在战国时期,因为攻击性极强,可以轻易穿破敌人的布甲胃,所以应用极广。等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因为加固了盔甲的强度,发明了更强力的武器,所以“我”这种兵器也就慢慢的不被使用了。

古文中为什么很少用“我”来自称,你把字拆成两半来看就知道了

古代先秦兵器

到现在,中国已知的藏有“我”这种兵器的博物院,就只有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和陕西的扶风博物院寥寥几家了。

那么,为什么现在“我”又作为自称使用了呢?

拆开“我”这个字,我们可以发现,它的左边是“手”字,右边是“戈”字,连在一起就是指“以手持戈”的意思。

古文中为什么很少用“我”来自称,你把字拆成两半来看就知道了

我字拆开为手和戈两个字

喜欢了解历史的人会发现,在古代,那些不干正紧事的王室贵族们每天只做两件事情:一个是祭祀,另一个就是打仗了。就因为经常打仗,他们还给自己取了个好听的名字——手持战戈的人,即“我”。

古文中为什么很少用“我”来自称,你把字拆成两半来看就知道了

其次,在“我”刚作为自称后不久的时候,其实并不是单用作一个人的称呼,而是“我们”的意思。如《赤壁之战》中的“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

后来因为古代实在是太经常打仗了,士兵们也都是“手持战戈的人”,所以那些士兵念顺口后,又把“我”字从战场带回了家乡,慢慢传播开,就演变成为我们现在所熟知的自称了。

古文中为什么很少用“我”来自称,你把字拆成两半来看就知道了

新文化运动以后,因为开始提倡使用白话文,反对封建迷信思想,以前那些五花八门的自称都被摒弃了,反倒是带有不吉利色彩的“我”字,被那些文学家、作家们选择作为自称使用,所以才有了现在“我”的广泛书面使用。

其实“我”很少作为书面自称出现,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古代文人们“穷讲究”,毕竟,用“余”、“吾”这些字,哪一个读起来不是比“我”好听,看起来更有文化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