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13. “夫兵者”还是“夫佳兵者”?“兵”是兵器吗?

 舞酒绿林 2022-08-29 发布于广西

本章是老子“战争观”之二,兵者不祥之器。自古以来战争就没有赢家。“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仍然是两败俱伤。所以,老子是不主张打仗的,不得已而为之。打了胜仗也不值得高兴,应以“丧礼处之”。可惜的是,直到今天人们还没有做到这一点,世界上局部战争仍然不断。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夫兵者,不祥之器”还是“夫佳兵者,不祥之器”?这一句有不同的版本:

河上公本为:“夫佳兵,不祥之器。”没有“者”字。

王弼本是:“夫佳兵者,不祥之器。”

傅奕本是:“夫美兵者,不祥之器。”

帛书本则是:“夫兵者,不祥之器也。”少了“佳”,多了“也”字。竹简本无此句。那么,整句的意思如何理解呢?

河上公章句:“'夫佳兵,不祥之器’,祥,善也。兵者惊精神,浊和气,不善之器,不当修饰之。'物或恶之’,兵动则有所害,故万物无有不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有道之人不处其国。”“佳”意为修饰,“兵”是用兵。

本章王弼无注,不知何故。看现代名人的解释:

余秋雨翻译:“兵器是不祥之器,谁都厌恶,所以有道的人不去接近。”(余秋雨:《老子通释》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年,第99页。)“兵”是指兵器。

南怀瑾说:“'佳兵’就是杀人的武器,因为武器是会杀死很多人的,所以'不祥’。”(南怀瑾:《老子他说》续集 东方出版社,2010年,第30页。)他引用王弼本原文“夫佳兵者,不祥之器”。

陈鼓应今译:“兵革是不祥的东西,大家都憎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并引述:“'武力是带来凶灾的东西。’老子指出了战争的祸害,而表达了他的反战思想。”(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 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96-197页。)“兵革”是武器,但不能代表“武力”。武器被人利用才能成为武力。

通行本夫兵者不祥之器”,是依照帛书本去掉了“佳”字。多数学者认为“夫佳兵者”解释不通,“佳”是“唯”的误字。“夫唯兵者,不祥之器”就说得通了。《道德经》中“夫唯……故”句式有5处,如“夫唯不争,故无尤”,“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夫唯大,故似不肖”等,“夫唯”组合有12处。所以,“佳”是“唯”的误字,可能性比较大。

“兵”是兵器吗?在这里不是。兵,本义是兵器、武器,这里是用兵。“夫兵者”就是用兵打仗的人,或者说主动挑起战争的人。

“不祥之器”,“祥”和“器”容易误解。《说文》:“祥,福也。从示,羊声。一云善。”《尔雅》:“祥,善也。”所以,祥应作“善”解。“不祥”即不善良。器,不能理解为“器物”,所以,“兵”也就不能理解为武器。器,应作度量、器度、器量理解。“不祥之器”,直译就是不善良的器度,意译为没有度量,心胸狭小,容不下人。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这一句正确翻译应该是:主动挑起战争的人是没有器量的,众人都讨厌他,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物或恶之”第二十四章已作解释,此章意同。

在古代“兵器是不祥之器,谁都厌恶”,是说不过去的。因为,君子佩剑,大侠带刀是一种风尚,是仁义、美德、忠贞的象征,是自身德行操守的承诺。孔子也佩剑。只是君子、道者不轻易使用兵器,更不会发动战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