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日一字一故事(212)

 相约归渡头 2012-11-19
7月31日 犬(quǎn)
  


  “犬不以善吠为良。”出自《庄子?徐无鬼》。意谓善叫的狗不见得就是一条好狗。
  这里的“犬”字是十分逼真的象形字。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象张口摇尾的狗形,极准确生动,多卷尾,张口而吠(叫)。已把实体完全变成了线条化,但依然保持张嘴卷尾的特点。金文的构形便逐渐失去了“犬”的形象。至于小篆和由此演变而来的楷书,那就很难看出“犬”是个象形字了。后来“犬”字多用在偏旁,写作“犭”,便又另造一个“狗”字,这个“狗”字以“犭”作偏旁,以“句”(古音读钩)作声旁,这样“狗”便成了形声字了。 “犬”字的本义是“狗”。在古书中多用“犬”的比喻义。如“犬子”一词,不是指小狗,而是一种表示“爱称”的意思。 “犬马”一词在古书中多用于谦称。如李密《陈情表》:“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意思是说:我怀着如同犬马在主人面前那种恐惧的心情,恭敬地上表奏报陛下。
  
  赞赏“说犬”
  
  著名杂文家徐懋庸小学读书时期,就酷爱文学,作文总是全班第一名,高小毕业考试时,老师出一道作文题《说犬》,结果,他把人家蓄犬与国家的养兵并论,不但得了一百分,而且受到参加毕业典礼的许多来宾赞赏。
  徐懋庸崇敬鲁迅,是从少年时代开始的,对他影响最大的是鲁迅先生翻译的日本作家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和《出了象牙以后》两篇小说,一方面是译文,他认为翻译得好,后来他搞翻译时,也模仿鲁迅的直译。另一方面是思想上的影响,厨川氏批评的那种投机取巧的“聪明人”,提倡不计个人得失,不妥协,不敷衍的“呆子”的议论,使他从那时起就决心做一个“呆子”。 
  1934年,他编过一本杂文书,书名是《不惊人集》,国民党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不予通过,稿子也没有退回。1937年由千秋出版社出版了。遗憾的是,这个“呆子”在“文革”才从小报上知道。直到临终也没有看到自己编的这本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