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说论语:为政篇(07)

 素說 2021-05-09

原文

为政第二

2.0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试解】子游请问孝道。孔老师说:“如今世人的所谓孝道,只是让父母不挨饿,不受冻,认为这样就是尽了自己的奉养之职了,这些是连狗和马都能够做得到的。如果没有对父母的一片敬爱之心,那么赡养父母与犬马的相养又有什么区别呢?”

释字

《说文》:养:供养也。从食羊声。

《玉篇》:养:育也,守也,乐也,畜也,长也。又供养也。

《广韵》:养:育也,乐也,饰也。字从羊食。

汉字“养”是供给生活所需的钱物,饲养之义。



《说文》:熊属。足似鹿。从肉㠯声。能兽坚中,故称贤能;而强壮,称能,杰也。凡能之属皆从能。

《玉篇》:能:多技艺也。工也。善也。又奴台切。三足鳖也。

上古时“熊”曾经是一些部族的图腾,认为它是无所不能的。汉字“能”,表示能力,有才干,有能力的,能够,可以,能量等含义。



《说文》:别:分解也。从冎从刀。凭列切。

《广韵》:别:异也,离也,解也。

汉字“别”字形是屠夫用屠刀将动物的骨与肉分离。字形采用“冎、刀”会义字。表示分离,区分,差异,不同等义。

素说

前二章老师对孟懿子父子的问孝作了回答,一是事父母要“无违于礼”,一是使父母无忧其疾。本章是弟子子游问孝,老师说:“如今世人所谓的孝道,只是能做到让父母不受饿,不挨冻,认为这样就是尽了自己的奉养之职了。这些是连狗和马都能够做得到的,亲亲相养是狗和马这些动物的本能,如果没有对父母的一片敬爱之心,没有对父母的一片报恩之心,没有对 “周礼”的敬畏之心,那么你的所谓的'赡养’父母与犬马的相养又有什么区别呢?”。这章是承接前面两章具体讲孝道应该如何做的。孝先是从最基本的无违做起,“孝”就是无违于父母,无违于礼,这是具体的,能让你清楚明白,能让你亲身体会到具体抓手的“该”和“不该”。接着是说“孝”就是让父母不为你担扰,要求你出门在外时的所作所为,不能让在家的父母担心挂念,这就不如前面的“无违”那么清楚明白了,这是需要你自己用心思考的,我所做的事,能否让父母心安,能否不让父母忧愁。让父母不忧愁也是“孝”,这其中的 “人伦”关系是从“仁德”下行而来的。这一章是比前面进一步的具体的要求,“孝”就是对父母的敬爱和真诚,就是对礼的尊重和敬畏,再次告诉弟子,“礼”的基础就是你的那颗真诚之心,缺少了真诚,你就只会装着做个样子,就会认为不让父母挨饿受冻,不让别人说你不孝就是孝了,对此老师严厉地告诉你,这样做其实是和犬马的奉养没有什么区别的,这不是真正的孝!


本章需要注意辨析的是“能养”。汉字“能”是表示自己有足够的能力或者才干的意思,“养”是供养,这里的“能养”没有象子夏所说的“事父母能竭其力”那样用心尽力。汉字“养”是指上对下,强对弱的行为,“养”字中含有点“畜养”的含义,此字中隐含着一种对长者的不敬。因此“能养”,与“孝”道是完全相违背的。“孝”本来是靠学习和实践“礼”来彰显的。如果仅仅做个样子,做到能养,没有一颗真诚践礼之心,没有对礼的具体实质性的把握,没有敬重的流露,就不是孝!有学者说犬马是不知道养活自己的父母的,实际上生物学家已经发现野生的群居动物是有养护老、弱、病者的行为的,人工环境下的犬马,犬马对人类效忠的程度是很高的,新闻报道中也常常有犬类效忠人类的报道。


已发《素说<论语>》查阅,请在本公众号中回复”论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