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日一字一故事(209)

 相约归渡头 2012-11-19
7月28日 取(qǔ)
  


  “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出自《淮南子?览冥训》。意谓向人讨火,不如自己去取燧钻火;从别人井里汲水,不如自己挖口井。用此来鼓励人们要自力更生。
  这里的“取”是会意字。甲骨文形体左侧是一只耳朵,右侧是一只手,手抓住耳朵就是“取”。《文字蒙求》说:“从又耳,周礼获者取左耳”。如果有人理解“用手拿耳为取”那就错了。其实“取”字之所以从耳,是因为古代在战争中割取敌人左耳为证而记功。金文虽然和甲骨文意思相同,但耳朵的模样儿却有些看不出来了。小篆形体则其耳朵更加不像,但右边的手仍然很明显。楷书虽“耳”字很明显,但手则作“又”了。其实“又”,正是甲文右手的隶定字形。
  “取”字的本义是“割取左耳”。也可引申为“索取”、“取得”。如《荀子?富国》:“上虽好取。侵夺,犹将寡获也。”意思是说:在上位的人虽然好索取侵夺,还是只能获得很少。
  取还当助词用,相当于“着”、“得”。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就是:人生自古哪有不死的,只要留着一颗爱国的赤诚红心照耀史册就死而不朽了。
  
  取材生活
  
  丰子恺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美术家,他作画,善于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取材。抗战前,他曾画过一个人牵着几只羊,每只羊的颈上都系着一根绳子。画好后挂在墙上。正好被帮他家挑水的青年农民看到了。这个青年笑着说:“牵羊的时候,不论几只,只要用一根绳子系着带头的那一只,其余的就都跟上来了。”
  丰子恺恍然大悟的同时,想起了杜处士的故事。于是他重画了一张之后,就把杜处士的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他说,从前有个杜处士,珍藏一幅唐代名画家戴嵩的“斗牛图”,有一天晒画时,一个过路的牧童看到此图画后说,两牛相斗,牛最用力的两只角,尾巴总是紧紧地夹在两股中间的。画上的两只牛,尾巴都翘起来了,这不是错了吗?
  有一次,丰子恺为了画一幅背纤图,事先特地到沙边去实地观察,发现往来货船走在最前的纤夫大多是倒走的。经过了解,才知道倒走能够掌握航船的航向,可以随时通知其他的纤夫改变纤法,他便按观察所得创作了这幅背纤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