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一章 文字学

 zqbxi 2022-03-18

       什么叫“文字” ? “文” 指的是象形字, 因为是“错画” 而成, 故谓之文(《说文解字》说:“文, 错画也。” )。“字” 指的是合体字。 字有生的意思(《说文》:“字, 乳也。”《广雅· 释诂》: “字, 生也” ), 因是由“文” 滋生出来的, 所以叫“字”。 汉许慎 《说文解字叙》 说:“盖依类象形, 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 即谓之字。 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混言之则曰“文字”。 正因如此, 许慎才把他的大作叫作《说文解字》。 所谓“文字学”, 就是关于文字的学问。 这门学问的目的, 就是要让人们知道文字形意的“所以然”, 即文字背后所蕴含的学问。 今存最早的一部文字学著作是《说文解字》, 全书十四篇, 分五百四十个部首, 这代表了先民对事物的基本分类。 单字九千三百五十三个, 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个。 书中推究六书之义, 造字之本, 言简意赅, 精密之至。 其存字形, 上接金文、 甲骨文, 下启汉隶。 这对于文字学的发展, 起到了十分重大的作用。

第一节 汉字与中国文化

     “汉字” 是当今世界上为数不多而影响最大的方块文字。 这种文字的特殊性, 不仅仅在于它的结构, 更在于它的文化意义。 大略言之有四:

      第一、 汉字形义中蕴藏着一个世界。 每一个字中都藏着故事, 藏着学问, 藏着历史。 所以梁启超说: 若用新眼光去研究, 作成一部“新说文解字”, 是可以当作一部民族思想变迁史, 或社会心理进化史来读的(《国学研究会演讲集· 治国学的两条大路》 )。如果我们从文字学的角度去看汉字系统, 就会看到上古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乘” 字,《说文》 写作, 说: “覆也, 从入桀。” 意思是乘本义是“覆盖”, 上面的“入” 是用来遮盖的, 下面是个“桀” 字, “从桀在木上”, “舛” 是人的两腿, 人两腿在树上, 上面又有覆盖, 这显然就是巢居的写实。 当然就字形来解, 许慎说得并不正确, 因为古文字中, 乘写作, 像人登树巅之状, 但反映巢居这一点则是对的。 甲骨文中“乘” 字有一种写法, 下面的“木” 被砍去了树梢, 这是为了构巢的方便(张舜徽《广文字蒙求》 )。 像“穴” 字,《说文》 说:“穴, 土室也。” 在古文字中,“穴” 像人工挖出的土窑洞形。 像穴系列的字, 如窨、邃、 窈、 窕、 窋、 窔等, 则反映了穴居洞处的情况。 现在我们称女子长得好看为“窈窕”,称结婚为入洞房, 这都是穴居时代留下的烙印。 像贝系列的字, 如财、 贫、 贪、 贡、 货、 赈、费、 赠、 赏、 贷、 赊、 贿赂之类都从贝。《说文》 说:“贝, 海介虫也……象形。 古者货贝而宝龟, 周而有泉, 至秦废贝行钱。” 这反映的是古代的货币交易情况。 如“巿” 字, 《说文》说: “韠也, 上古衣蔽前而已, 巿以象之, 天子朱巿, 诸侯赤巿……从巾, 象其连带之形。”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说: “祭服曰巿。 上古衣兽皮, 先知蔽前, 继知蔽后, 巿象前蔽以存古。” 所谓“上古衣蔽前而已”, 是指人身首先被遮蔽的部分。 我们后来之所以把男女生殖器称作“男阴”、“女阴”, 就是因为最早被遮蔽的缘故。 巿和蔽古音相近,“巿” 也蕴有“蔽”的意思。 与前蔽阴部相对, 后面则是尾饰。《说文》 说:“尾, 微也。 从倒毛在尸后。 古人或饰系尾, 西南夷皆然。” 从青海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盆纹中, 即看到了舞蹈者尾饰的图像。这反映的是上古服饰方面的情况。 如“弃” 字,《说文》 说:“捐也, 从廾, 推弃之, 从,逆子也。” 象是双手拿着一个象长柄箕之类的工具将孩子丢弃。 反映的是上古的弃子习俗。 传说中周人的先祖后稷生下来就曾几次被丢弃。 如“凶” 字,《说文》 说:“恶也。 象地穿交陷其中也。”“凶” 字所从的凵, 代表的就是陷井。 古代因猛兽甚多, 人们想出了用陷阱的方式制服野兽, 常挖陷阱, 上盖草木枝叶及泥土等物做掩盖, 这就是“凶” 所从的“乂”。但生人不知往往会陷入其中, 所以叫“凶”。 甲骨文中的“拯” 字, 就象人用双手从陷阱中救人之形。 这反映的是古人与猛兽斗争的情况。 像“州” 字, 《说文》 说: “水中可居曰州,周遶其旁, 从重川。 昔尧遭洪水, 民居水中高土, 故曰九州。 诗曰: 在河之州。” 在洪水泛滥时, 人居就高地而居, 周边是水。 所谓的九州, 就是当时人所居住的水中高地。 后来行政区域划分中有一级叫州, 现在还有霍州、 株州之类的名称。 这反映的是人类早期的生存环境。像《说文》 所云: “洪, 洚水也。”“滔, 水漫漫也。”“沆, 莽沆, 大水也。”“巟, 水广也。”“溥, 大也。” 反映出的是大水灾的阴影。 不难看出上古历史的许多秘密, 都深藏在文字形义之中。 汉字形义本身就是一部凝固的中国上古史

      反过来讲, 懂得文字学, 可以帮助我们从历史的纵深处认识现存的事物。 比如“取” 字,

在现代汉语中是获得、 取得的意思, 可是为什么要写作从耳从又呢? 《说文》说:“取, 捕取也。 从又从耳。《周礼》:'获者取左耳。’《司马法》 曰:'载献聝。’聝guó者, 耳也。” 在古文字中, 取字像用手执耳之状。 根据《说文》 的解释我们得知, 在上古时代, 人们狩猎或作战时, 要把捕获到的野兽或战俘的左耳割下来, 以割取耳朵的多少来计功。 所以《周礼· 夏官· 大司马》 郑玄注说:“得禽兽者取左耳, 当以计功。”《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 说:“且今之勍者, 皆吾敌也, 虽及胡耉gǒu,获则取之, 何有于二毛? ” 如果用今天的概念来理解,“获” 就是“取”, 为什么还说“获则取之” 呢? 这里的“取” 就是割取左耳的意思。 从这个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古代战争的习俗。 农村中大人有时用割耳朵吓唬孩子, 显然就是这一习俗在语言上的残存。 因为被捕后割去耳朵, 是一件令人羞耻的事情, 所以“耻” 字从耳。 从前体罚学生, 也常采取揪耳朵的办法。 广东粤语地区, 在孩子游戏中用弹耳朵的方式羞辱对方, 口中还要念念有词说: “羞!羞!羞!, 羞掉耳朵打烧酒。” 其源即在于割耳朵的习俗。 汉字中有个“聑” 字, 这就是“妥帖” 之“帖” 的本字, 《说文》 说: “安也。” 为什么能解释成安呢? 因为战争结束, 两只耳朵还好端端地长在头上, 得以全身而归, 表示平安无事, 没有被羞辱。 这个意思也是由割左耳朵的战争习俗衍生来的。

   “取” 由捕获的意思, 引伸出了获得、 收受的意思。 我们再从“取” 字入手, 来看“娶”字。《说文》 说: “娶, 取妇也, 从女从取, 取亦声。” 从许慎的解释中也可以看出, “娶妇”的原先是写作“取妇” 的。 后来因妇是女性, 才加“女” 字写作了“娶”。 但为什么字从“取”呢? 由以上取与“捕获” 的联系, 不难发现“取妇” 与古代抢婚习俗的关系, 是用暴力来取得妇女的。 在《周易》 爻辞中屡见“匪寇, 昏媾” 之文, 意思是说: 以为遇到了盗寇, 结果不是, 原来是为婚媾而来的。 结婚的“婚” 字, 为什么从“昏” ? 而且原来要写作“昏” ?就是因为抢婚者往往是黄昏视线模糊、 认不清对方面孔时进行的。 后来则演变为黄昏时行婚礼。《说文》 说: “婚, 妇家也。 礼: 取妇以昏时。 妇人阴也, 故曰婚。 从女昏, 昏亦声。”“取妇以昏时”, 这是古俗; 所谓“妇人阴也, 故曰婚”, 这是汉时人昧于何以昏时行礼的原因而作出的“想当然” 的解释。《白虎通· 嫁娶》 篇说: “婚姻者何谓也? 婚者, 昏时行礼,故曰婚。” 妻子的“妻”, 小篆写作, 像一支手抓住女子头发的样子。 金文中上面的“屮”象古“齐” 字头形, 所以林义光《文源》 说“从又持女, 齐省, 齐亦声。”“从又持女”, 所反映的也是抢婚习俗。 梁启超在《中国文化史· 社会组织编》 谈到抢婚制时曾说: “今俗亦尚有存其馀习者, 如婿亲迎及门, 妇家闭门, 妇家儿童常哗逐媒妁之类皆是。”我们这里只是由一个“取” 所带出的在现代生活中仍有残存、 在文字形义中有所反映的上古习俗。 如果我们能从文字学的角度思考问题, 就会从更多的极为平常的汉字形义中发现当代与远古之间的种种联系。 比如“京” 字, 我们现在称首都为京, 这是为什么呢? 从古文字中看, 京像是一个高大的建筑物:

京其初当是建于高丘上的, 所以《说文》 说:“京, 人所为, 绝高丘也。” 周人从公刘时代开始, 每到一处, 都要建造“京” 这样的标志性建筑, 故而留下了周京、 丰京、 镐京之类地名。 到汉代时把这个名称继承了下来, 又有了东京、 西京之说。 早期, 这样的建筑本来是只有王都才有的, 但后来逐渐演变, 普及到了各个城市。 像古城中的鼓楼, 其实就是古代的“京”。 因为“京” 是高大的建筑物, 所以引伸出了高、 大、 盛等意思。 再如我们看到很多灵堂所设立的写有死者名字的牌位, 都呈上尖下方形, 还有墓碑以及庙里的石碑, 都是这种形状, 这是什么原因呢? 如果懂古文字, 一眼即可发现, 这其实就是“且” 形的翻版。 甲骨文中, “祖” 字没有示字边, 只书作“且”:

上呈尖状或半圆状, 酷似男性生殖器的模型。《说文》 说: “祖, 始庙也。” 这是说, 祖是奉祀祖先的宗庙。 因为与祭祀有关, 所以后来加了“示” 旁。 而祖庙中象征祖先的“且”,就是巨大的男根模型, 这显然是生殖崇拜的反映。《谷梁传· 文公二年》 说:“无祖, 则无天也。” 范宁注: “祖, 人之始也。” 人的生命是从那里来的, 无祖则无己, 因而尊祖祭祖便成为人生的大事。 后世的灵位牌、 墓碑等, 皆是由此演化而来的。

     再比如我们把第三者称作它, 这也是很难理解的。 但结合古文字看, 这便可了然。 张舜徽先生在《广文字蒙求》(《文字蒙求》包括天地類之純形;人類之純形;動物之純形;植物之純形;衣服器械屋宇之純形;一字象兩物形者;由象形字省之仍是象形者;避它字而變其形者;物多此形因兼其用以象之者;其形不能顯白因加同類字以定之;以會意定象形而别加一形者等内容。张舜徽先生《广文字蒙求》两种版本。) 中说: “蛇古字当作它, 其形为《说文》: '象冤曲垂尾形。 上古草居患它, 故相问: 无它乎? ’ 以前农村中有一种很流行的禁忌, 便是对于平日最为可怕的东西, 如虎如鬼习惯于用'那个东西’ 来代替它的名号, 而不敢直呼其名, 这恐怕是远古传下的遗俗。 推想我们的祖先为毒蛇所苦的时候, 熟人见面便问: '近来没有那个东西为害了吗? ’ 于是展转引伸, '它’ 字便成为第三者的称呼, 作彼字用了。”

       从一个字中便可看到一段消失的历史, 看到一种不复存在的生活, 这恐怕只有汉字能做到。 人们常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从这里我们也不难体味到这一点。

      第二、 汉字所记载的传统文化典籍, 其丰富性、 久远性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 仅一部《四库全书》, 就多达 36300 册, 6752 函。 全书共二百三十万页, 连结在一起, 足够绕地球赤道一圈有余。《续修四库全书》 比《四库全书》 量还大, 双页缩印精装本竟多达 1 800册。 其余《四库存目丛书》、《丛书集成》、《四部备要》、《四部丛刊》 等大型丛书, 以及丛书之外的大量单刻古籍, 其数实多不胜算。 它为人类保存了一大批极为珍贵的精神产品。

       第三、 汉字强化了民族的凝聚力, 成就了中华民族的伟大。 汉族是当今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约为 1 3 个亿, 占到了世界总人口的 1 9%。 比欧洲四十五个国家人口的总和(7.28亿)还要多近 6 个亿。 我国东西之间距离约为 5000 公里, 南北之间的间隔约为 5500 公里。南北跨越近 50 个纬度, 东西跨越了 60 多个经度, 东、 西时差 5 个小时。 在如此辽阔的土地上, 南北异音, 东西殊俗。 在普通话不普及的古代, 各地皆用方言, 南方人说话北方人听不懂, 西部人说话东部人不知所云。《尹文子》(尹文(约前360~前280),战国时期齐国人。与宋钘齐名,宋尹学派的代表人物。流传于世者唯《尹文子》一书。  《汉书·艺文志》著录《尹文子》一卷,列为“名家”,已佚。今本《尹文子》分《大道上》和《大道下》两篇,语录与故事混杂,各段自成起讫,主要论述法术和形名。其思想特征以名家为主,综合道法,亦不排斥儒墨。自道以至名,由名而至法,上承老子,下启荀子、韩非。) 中就记有这样一个故事:“郑人谓玉未理者为璞,周人谓鼠未腊者为璞。 周人怀璞谓郑贾曰: '欲买璞乎? ’ 郑贾曰: '欲之。’ 出其璞视之,乃鼠也。 因谢不取。” 郑和周两地相去并不算太远, 但语言上都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 何况南北极边之地呢? 象现在上海人说他们的方言, 北方就听不懂, 粤语听来更是与外语无别了,但不管方言多么分歧, 只要一写出汉字来, 大家都能读懂。 因此这种功能是拼音文字无论如何都不能替代的。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多次分裂。 每次分裂都会出现“言语异声, 文字异形”的现象, 如果不是通过汉字“书同文” 而进行文化整合, 我们很难想象如今的汉族会有如此之大的。(感念秦始皇

      第四、 汉字所创造的丰富多彩的艺术以及复杂的文化思想, 也是世界上任何文字都无法比拟的。 由于汉字的单音和独立应运, 形成了中国文学的多种诗体, 如四言、 五言、 七言、格律、 词、 曲等, 还出现了回文诗、 回环诗、 藏头诗等多种奇异的文学艺术。 我们可举蒋一葵《咏春》 为例:莺啼岸柳弄春晴晓月明     这看起来是残缺的诗, 其实是一首测试人智力的回文诗, 回环读之就会发现它是一首七言绝句。 正读是:“莺啼岸柳弄春晴, 柳弄春晴晓月明。 明月晓晴春弄柳, 晴春弄柳岸啼莺。”同类的诗还有很多。

      再如由于汉字的方块象形、 独立应运的特点, 还形成了汉赋、神智体(古代一种近乎文字游戏的杂体诗名。按文字形体结构的多种变化来揣度其义,组成诗句。因设想新奇,启人神智,故名。)、 图形诗、 宝塔诗等艺术。 我们可举苏东坡的神智体为例:看到这横七竖八的字, 很难想象到他原来是一首诗。 宋桑世昌《回文类聚》 卷三说:“ 苏轼《晚眺》 诗曰:'长亭短景无人画, 老大横拖瘦竹笻。 回首断云斜日暮, 曲江倒蘸侧山峰。’ 右一首名'神智体’, 以意写图, 令人自悟。 神宗熙宁间北虏使至, 每以能诗自矜,以诘翰林诸儒。 上命东坡馆伴之, 虏使乃以诗诘东坡, 东坡曰:'赋诗亦易事也, 观诗稍难耳。’ 遂作《晚眺》 诗以示之, 虏使惶愧, 莫知所之, 自后不复言诗矣。”

       由于汉字的象形, 产生了独特的书法艺术、 篆刻艺术, 形成了正、 草、 隶、 篆等多种书体, 出现了王羲之、 欧阳询等众多的书法大家。 书法特有的那种变化无方的艺术造型, 成了书法内在精神的最佳展示。 蔡邕《笔势》 说:“为书之体, 须入其形, 若坐若行, 若飞若动,若往若来, 若卧若起, 若愁若喜, 若虫食木叶, 若利剑长戈, 若强弓硬矢, 若水火, 若云雾,若日月, 纵横有可象者, 方得谓之书矣。” 孙过庭《书谱》 又云: “观夫悬针垂露之异, 奔雷坠石之奇, 鸿飞兽骇之资, 鸾舞蛇惊之态, 绝岸颓峰之势, 临危据槁之形。 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 导之则泉注, 顿之则山安; 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 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 ”显然可见, 在书法家的笔下出现的并不是单纯的横、 竖、 撇、 捺的线条, 而是飞动的生命姿彩, 因为作者已将自己全部精神倾入了其中, 书法家的性情、 人格及人生境界, 都在这里得到了体现。 故先人有言曰: “书如其人。” 苏东坡说: “世之小人, 书字虽工, 而其神终有睢盱侧媚之态” (《论唐六家书》 ) 。 所谓“睢盱侧媚” 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媚俗”。 媚俗实际上就是“世之小人” 的人格说明。

       从某种意义上讲, 汉字不仅仅是中国文化的表述符号, 也是中国文化创造的参与者, 它的创造功能渗透到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像广告行业, 由于汉字的一字多意与多字一音的特点, 广告艺术家们制作出了众多风趣、 幽默又发人深思、 引人注目的广告词。 如沙发的广告词:“坐享其诚”; 发廊的广告词:“百发百中”; 服装的广告词:“望眼欲穿”; 面粉的广告词: “面对面的关怀”; 空调的广告词: “我的名气是吹出来的” 等。像字谜游戏, 对于汉字的功能也可说是全方位的展示。《西厢记》 写张生与崔莺莺相恋,横插崔夫人的侄子郑恒要践履婚约。 郑恒夸自己如何优于张君瑞。 此时红娘唱道:

     [调笑令]你值一分, 他值百分, 萤火焉能比月轮? 高低远近都休论, 我拆白道字辨与你个清浑。 君瑞是个“肖” 字这壁着个“立人”, 你是个“木寸”“马户”“尸巾”。

    “拆白道字”(把一个字拆成一句话的一种文字游戏。宋·黄庭坚《两同心》:“你供人女边著子,争知我门里挑心,为拆好、闷二字为句。”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俺孩子拆白道字,顶真续麻,无般不晓,无般不会。”) 是字谜的一种形式, 这里红娘是骂郑恒是“村驴屌”, 可她没有明说, 却将这意思藏在了字谜中。 有些字谜中深藏的学问, 越使人感到中国文化深不可测。 如清代笔记中记的一条字谜, 谜面是“无边落木萧萧下”, 谜底是一个“日”字。 因为萧萧下指的“陈”,南朝宋、 齐、 梁、 陈, 齐、 梁都姓萧, 二萧下来是“陈”, 繁体作“陳”, “陳” 去掉“阝 ”旁(即所谓“无边” ) 则为“東”, “東” 去“木” (即所谓“落木” ) 则为“日”。 如果没有历史知识, 是绝对猜不出谜底的。

       像对联艺术, 也非常能体现汉字象形独立的优势来。 传说乾隆皇帝乔装改扮, 与大臣张玉书在酒楼饮酒。 席间, 他乘着酒兴指着一姓倪的歌姬出上联说:“妙人儿倪氏少女。”“妙”字分解开, 就是少女二字; “人儿” 合起来正好是“倪” 字。 未等张玉书想出来, 歌姬随口答道: “大言者诸葛一人。”“大” 字分解开是“一人” 二字, “言者” 合起来则是“诸” 字。像如此精妙的对联, 如此幽默的艺术, 我们很难从其它民族的文字中找到。

      此外像酒令、 歇后语、 绕口令、 拆字算命、 道士画符、 装饰艺术等等方面, 无不体现着汉字特殊本质与创造功能。 可以说: 中国人不能没有汉字, 没有汉字就没有中国文化, 不懂汉字的玄妙, 就不能理解中国文化, 也就根本不可能走进中国文化的殿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