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太多汉语传人的灵魂日渐肥硕、香软、粘腻、猥琐、霉湿、浮薄、枯涩、势利、贪婪、善于卑鄙而又善于优雅的时候,读到了戴新民先生的新作《痕迹》,令人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原本已不大看书的我,竟顺沿着他这一溜深深浅浅浅深深的《痕迹》,走了一整晚……
有人说:世上只有两种作家,他们均为魔法大师:手持秀笔者点石成金,手持锈笔者点金成铁。在我看来,戴新民先生两者都不是,他手持的是秃笔,写的是真事。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论道:“因情立体,即体成势”,叫做自然。就是说写文章别勉强,别硬扯,更别闭着眼晴瞎想瞎说,顺着别人的脸色违心地变换自己的脸色,把箭说成弓,把鹿说成马,或者把死水微澜说成洪涛大波……
戴新民先生的文字,简单,朴实,从容,如武汉人"侉天"般娓娓道来,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放则放,当收则收。正如脉搏,有自己的律动。这种自然的节奏,感染了读者,使你不禁放慢了阅读的速度,心平气静地慢慢品味。
他好像不是在写,而是在捕捉,捕捉心底里有的,捕捉生活里确实呈现的。这就让我们读出了一个行走着的形象。他行走,是因为他明白为什么行走——他不光要在生活的浮云散尽之后,看到本质;在情感沸腾之后,看到结晶——更重要的,他关注过程,然后记录过程,自然地书写—— 让树木自然成长,让果实自然成熟,让天空自然晴朗,让春日自然明媚,让现在自然过去,让未来自然走来。
作为一个耐心的记录者,戴新民先生最后收获的,均是自然成熟之果,自然凝聚的情感——颜色纯正,原汁原味——不欺心,不欺世,有扎实的质地。
读到扎实之书,阅读者俯视的姿态,立刻就低了,对自己说,如此信息量大又真诚朴实的好书难遇,要懂得珍惜哩。便读得慢,与作者一同上路,结伴而行,沉浸其中,不能自已。
读《二姐》,为什么会令人潸然泪下?因为那里记述的是人间最真挚的手足之情,至亲离去的回肠九转以及阴阳两地的切切哀思。读《身边的空巢老人》,使人体会到只有人到老年,才更能感受人生苍凉。父母之老,也是人子之老;虽然是个漫长的过程,但也是个残酷的过程——岁月无情,慨当以慷。他说:“空巢老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明天不是梦,未来不是梦一一很现实,很怅然,很失落,也很无可奈何”。类似的作品还有《生命》、《连老师》、《可怜父母心》、《生命就在一瞬间》等,无一不体现了他的良善之心与普世情怀。他写的虽然是“这一个”,却因文字打通了作者和阅读者的心灵通道,让我们一起感伤,一起悲悯。此外还有《生活着,希望着》、《这个春节有点冷》、《感天动地的故事》、《欲言又止》等等,笔随心到,言为情生,均与生命的验证有关,把生活的记忆,世象的典型,变成了可以触摸的人生感悟和情感体温。
《痕迹》审美也审丑。对当今社会中的假、恶、丑也进行了揭露与抨击。如《政府的丑闻》、《杀一儆不了百》、《富贵的感悟》、《学术的尊严》、《人与人》、《算计式服务》、《校长也是官》等等,或直陈己见,锋芒淬利;或借题发挥,旁敲侧击;或调侃喻讽,诙谐幽默。处处展现着良知与正义,读来令人拍案叫绝。
戴新民先生行文有个高明之处,他常常可以凭直觉在政治“取向”和艺术“取向”上把握得妥贴有度,可是往往在具体的叙述中,意向又比较模糊。这样,他就尽量可以把主观色彩抹得很淡,使他的文章具有了最大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它可以由不同的读者而产生出完全不同的阐释。这是成熟,也是通达。
综观现在的文章写作,已几乎技术化了,一粒黄豆可以熬成一锅豆浆;一茎小芽,可以速生成一片繁林。文字狂欢之后,无回甘之醪,无确当之论,无捡拾之珠,即便很“大文化”,很激情“百年”,也觉隔膜与无用。而《痕迹》里绝大多数文章,都有“我”在其中。生活的记录,生活的叙述,情感的书写,都是出自自己的真实体验;即便是论理,也是自己悟到的,绝非摘引与衍发。我以为,这正是《痕迹》的最大特点,也是其价值之所在。
正因为戴新民先生的文字,篇篇都是“我”的“在场”,一物一景,都是生命的物证;一吟一叹,都发自坦荡的我心。所以他才能坦荡地称之为《痕迹》——行者的足印,生命的屐痕。这是往事碎片的黏合剂,是已告衰弱的情感之火的助燃剂,也是寻溯生命的最可靠的向导。因为这种别开生面的实录,填补了记忆的空白,让已然漫漶的重新显影,生命就这样得到确证。生命原本在于细节的连缀,往事旧事连同当时的思绪,单个地看是零碎的,但吉光片羽,弥足珍贵,许多这样的碎片的排列,不经意间就勾勒出了生命的大致轮廓。在年龄、外貌这些生理纬度之外,它们以另一种方式框定了生命……因此,我认为,最坏的情形,并不是物是人非,而是物事的缺席,找不到任何见证物,那样,那段生命的有无也变得可疑了。
我想, 这就是解读《痕迹》的钥匙。
向来行事大度、举重若轻的戴新民先生同样具有举重若轻的书写意识,他说:“我的原则是想写就写,无所谓时间、空间,无所谓形象、逻辑,随感而发,写到哪算哪“。他认为,“没有功利的写作,才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
比照起那些敏捷的、走在一个时代的前列的、锋芒毕露的、所向披靡式的作家,比起那些不同程度地显示了某种统帅能力、高扬着一种声音的作家,我们更应该重视这种喃喃自语式的写作,重视一个人无欲无求的快乐写作状态,重视一个作家也是文化产业人长期的劳作成果交相辉映中的意旨。因为它真实地记录了—段生命流程。潇潇洒洒,自自然然,随随便便,不是职业作家的计谋,笔法,不是策略,不是颂歌,也不是赛事……
最后我要说,戴新民先生的文章或许会长久地边缘下去(好在他压根儿就不在乎这),因为现在的文坛很是势利;但是,一定会温暖角落里那些活在精神中的阅读者,因为这些“在场”的文字,与人类的心灵(心灵史)有关。
而对于读者来说, 我们为什么要阅读?当然是为了受用。受用在这里,有两个层面:一个是从他证中确定我证,通过共鸣,强化经验,自我认同;另一个就是汲取他人的人生经验把有限的我变成无限的我,使生命强大,强大到足以抵制物化。但是,书籍本身要有折服人的力量,要有可靠的信息,让你能够信任。正如树木的年轮,是生命的纹路一样,书籍的可靠性,也应该源自它对自我经验的真实记载。读可靠之书,让我们内心妩媚,人性盈满;相反,则疑书自疑,徒增迷惘,且感人生虚妄。
戴新民先生的《痕迹》正是这样一部可靠之书,它补心养目,让人自然而然地生出回忆,生发感悟,受到启迪,甚至还有那一份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