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恒生银行ROE提升解密

 Will先生 2012-11-20

   恒生银行ROE提升解密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恒生银行(00011.HK)相对永亨银行(00302.HK)、东亚银行(00023.HK)、永隆银行等本地银行而言,在ROE方面并没有优势,反而是永亨银行依靠非常高的生息资产收益率享受着最高的息差,配以较高的杠杆率,在当时香港本土银行成本收入比差异不大的情况下,其ROE暂时领先。

  但90年代中期以后恒生银行ROE逐年提高,原因在于:一是杠杆原本偏低,后来有所提高;二是拜利率市场化所赐竞争实力显现;三则因适时推行零售战略转型;四则因资产质量良好信用成本低;五则因控股股东汇丰控股(00005.HK)的IT协同、财富管理交叉销售的深入,及早期低价购入的自有物业导致的低成本收入比。

  恒生银行与其他香港本土银行的此起彼伏说明,“只有在潮水退去之后才知道谁在裸泳”,优秀的银行懂得适时转型,并在利率市场化后的较量中凸显优势,这对内陆银行颇有启示。

  杠杆倍数提升

  恒生银行的杠杆倍数从90年代中期后不断提高,ROA有波动,但均值在2007年前呈上升趋势(2007年后ROA与ROE降了一个台阶,与当时金融危机后香港市场总体息差较低及恒生进军内陆的早期投入有关)。这一方面是因为恒生银行具有富余的低廉负债,除发放贷款外,还可以用于同业拆借及债券投资。另一方面,因几乎不占风险资本的非息收入占比不断提升,恒生银行的风险资本收益率得以提升,再加上1996年其一级资本充足率高达16.9%,足以支持杠杆率的提高并满足监管要求,且能够支持利润用于分红。直到2011年,恒生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仍高达11.6%。

  依靠低负债成本率取得高净息差

  由于恒生银行在港网点分布广泛,以及与香港汇丰银行的ATM共享,再加上诸如地铁线路专营银行等便捷优势,容易吸收低廉的负债成本,其负债成本率一直低于香港其他本地银行。

  在生息资产收益率方面,尽管多年来与其他行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但始终不是最高,然而因恒生银行的负债成本率低,净息差表现良好。2003年之后,净息差开始高于永亨银行和东亚银行。

  90年代中期开始,香港实行利率市场化,企业特别是大企业贷款需求减弱,这使得原先依靠高贷款收益率的永亨等银行的贷款利率不再高企,并且永亨等银行由于网点及配套服务劣势,负债成本居高不下,导致息差不再保持优势。恒生银行则因低成本资金而取得高息差。

  适时的零售战略转型

  早期香港本土银行对地产大企业依赖严重,恒生银行也不例外,但后来适时进行了零售转型,包括适度向中小企业倾斜,发展房屋按揭贷款,发展轻资本的财富管理、信用卡等业务。

  以2011年为例,个人零售及财务管理税前盈利占比就达到34.5%。

  而转型零售的最大好处还在于带来了财富管理、证券经纪、信用卡佣金等非息收入,恒生银行的非息收入占比较其他银行要高,近年更保持在30%以上。

  以2011年为例,恒生、永亨、东亚三家银行的非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0.3%、24.1%、27.1%。实际上,若剔除人寿保险收益主要体现在利息收入中的影响,恒生实际的非息收入占比还要比30.3%高出不少。

  另外,恒生银行的非息收入由于财富管理交叉销售的宽度以及信用卡的规模效应,成本非常低,并且几乎不占用风险资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