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日一字一故事(180)

 相约归渡头 2012-11-20
6月29日 逆(nì)
  


  “忠言逆耳,甘词易入。”出自张九龄《远佞?第二章)。意谓一般地说人们都是苦口良言往往听不进去,而虚伪无用的甜言蜜语听起来却非常舒服。
  这里的“逆”是会意字。甲骨文的上部即“大”(正面的人)字的倒写,是人头朝下之形。下部形体即趾,彳表示行走。这当然不是“大”(正面人)的足,而是另一个人的足,所以可以表示迎接的意思。在卜辞中就用了这个义项。另外,金文也是左边有“彳”旁,下面有“止”字,即“辶”(今作辶),表示行动的意思。小篆则把表示“行动”义的“彳”和“止”合二为一,变成了“辶”(chuò)旁。发展到楷书倒置人形未变,但变成了上声下形的形声字了。(走之兜仍表动意)。
  “逆”字的本义是“迎”,本义现在已不用。引申义是“倒”。是与“顺”相对而言。如《孟子?离娄上》:“顺天者存,逆天者亡”。意思就是:顺从天意的就生存,不顺从天意的就灭亡。
  也可引申为“违背”、“叛逆”之义。如《古诗?为焦仲妻作》:“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意思是说:恐怕他不会合乎我的心意,违背我的心愿,让我心如油煎。
  
  
  逆境吟诗
  
  十年浩劫中,诗人张志民在湖北一个农场进行“监督劳动”时,吟诵过两首出色的自勉诗。
  一首题为《咏梅》。这首诗吟成于1971年的严冬。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天,诗人所在的湖北某地,雪下得特别多,因为天气冷,积雪的表面全结成了冰,也因为天气冷,水管冻坏,农场的人畜都没有水吃。诗人和另外一些“专政对象”被派到附近的河沟里挑水,路很滑,他们不得不把草绳绑在脚底,北风呼啸,行路艰难。他突然想起了那风雪中摇曳的梅花,激发起战胜严冬的无限力量,于是吟成这首《咏梅》诗:
  严霜覆盖飞砂打,倾冰泼雪又加压;
  踩入地下八千丈,变作化石也是花。
  另一首题为《打稻》。吟于1972年秋天。
  秋风肃起谷上场,人踏马踩遍身伤,
  千筛万捣始成米,不禁风吹必是糠。
  这两首诗继承了我国咏物诗的传统,寓意深刻,哲理性强,因而警句迭出,充分表达了诗人的高洁志向。从这两首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