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解题十法

 昵称8088609 2012-11-20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解题十法

                                                        ——陆波

 

     一、自问自答法

由于试题提问“笼统”,没有具体指明思维的起点和终点,致使有些考生往往不知从何下手去理解。其实,遇到这种情况,只要针对具体的句子自己提出若干个问题,然后一一解答,就能得出答案来。提问的常见形式是:“×××”,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

1:文章结尾强调“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这句话有什么含意?(2005年广东卷第20)

    【解题提示】解答本题时,考生可设计如下三个问题分别作答:①为什么说“该有人为黄河作传”?②“应是中国人的自传”是指什么?③给黄河作的传为什么说是“中国人的自传”?

【参考答案】①因为黄河哺育了中华文明,体现了中国的历史和中国人的精神。②是指应该由中国人自己为黄河作传,而不是像非洲的尼罗河那样由欧洲人来作传。③中国人通过为黄河作传来表现中国人的历史和精神,所以是“中国人的自传”。

2:《有个搞笑的大师叫启功》文章中说:“但我理解先生,他把这些都视为仪式,在他内心深处有着真正的严肃。”请简述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参考答案】1.在启功先生看来,形式上的庄重严肃,并不等同于内心深处的重视。2.一个人内心真正重视一件事,并不一定非得讲究过于严格的形式。3.这实际上是启功先生重内容不重形式的一种洒脱。

    二、向“心”凝聚法

    这里的“心”指的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文学作品可称“主题”或“主题思想”)。高考的现代文大阅读命题往往坚持“中心辐射”的原则,其让考生理解的文句多为“主旨句”“中心句”“关键句”等与文章中心的理解有密切关系的句子。要解答好这类试题,必须整体把握全文的中心思想。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2)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2007年全国卷I15)

    【解题提示】①《总想为你唱支歌》一文的主题是通过对大西北人、事、物、景的描叙和联想,表达了人应该能够经得起艰苦环境的磨炼并在历练中成长的思想和对大西北的热爱之情。解题时要从全文角度综合考虑,扣准主旨作答。②这两句话构成对比,作者的情感倾向是“扬”北“抑”南。

    【参考答案】①大西北环境的恶劣、生命的顽强抗争,会强烈震撼来自其他地方的孩子,使他们学会坚强,早日成熟。②南方的环境过于温和,不如大西北更能让人磨炼意志。

    三、瞻前顾后法

    “瞻前顾后”就是要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这是理解文中词句应共同遵循的原则。

    3:“春风吹开了故都的城门。也廓清了我心灵上的迷雾。”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2005年全国卷Ⅱ第16)

    【解题提示】①该句在全文第8段中间,本段开头交代了该句所叙事件发生的时间是“三十多年前”,即段尾的“1949年”;再结合“吹开故都(北京)城门”,可知是北京解放。②再看此句的上文有“我觉得一切都没有希望,我曾在作文里发过‘人生如梦’的叹息”,此句的下文有“我真的像一棵小草伸出了青春的嫩芽”等语句,由此可以知道作者度过了人生的“迷茫期”。

【参考答案】故都(北京)解放,让“我”对人生义有了信心,对前途不再迷茫。

四、语体转换法

    有些文句是“修辞句”,使用的是形象的、感性的文学语言。理解这种文句的含意需要把它转化为抽象的、理性的、平实的科学语言。

    4:怎样理解“风是最美的问候,把那些曾在往事中褶皱的情感抚摸得平展展的”这句话的含意?(2005年天津卷第18题改编)

    【解题提示】①该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将无思想意识的“风”人格化了,使抽象的情感具体可感。②结合语境可知“褶皱的情感”是指往日一些解不开的烦恼。

    【参考答案】风能使人抛却往日的烦恼,使人心情平和。

    五、深层透析法

    有些语句单从字面理解往往是肤浅的,必须结合语境、联系作者的真实意图作深层剖析。

    5:联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一句的理解。(2007年湖南卷第20)

    【解题提示】“憎恶”前加“朋友”二字。这比较容易理解,是一种关爱。但仅仅理解到这一层是较浅的,如果我们联系本段中“于中国有益”则可发现此句有更深层的含意:作为为社会进步而不懈奋斗的鲁迅,希望老朋友刘半农也能做个始终如一的战士。再联系文末“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句,又可知已经转变为共产主义战士的鲁迅“憎恶”近几年的刘半农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老朋友的“战绩”,防止别有厢心的人全盘否定老朋友刘半农。

    【参考答案】①“这憎恶”是鲁迅从朋友的立场出发所产生的一种情感,是他对刘半农关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②鲁迅是站在“于中国有益”的高度来要求刘半农的,他认为刘半农应该始终做一个战士。③写“憎恶”刘半农的近几年,是为了肯定、突出他过去的战绩,以免“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六、置换代入法

  有些文句中只有某些词语是另有含义的,只要破解了这些词语的意义,整个句意就清楚了。

    6:如何理解“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的含意?(2006年重庆卷第15)

    【解题提示】  “村落……符号”是《说村落》中首段的首句,且打了一个比方,所以搞清“符号”的含义是关键。村落成为一个符号,什么符号呢?联系后文可知,“村落”指的是农民们聚居的地方。

    【参考答案】村落的真正意义在今天被许多人淡忘了,似乎仅仅只是农民居住的地方。

  七、注释参考法

  注释是命题者用来帮助考生解题的,因此,考生要学会利用它。下面仍以“例1”为例说明。

    1的那句话是全文的末段,原文是:“(路德维希为尼罗河作传,)也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目文唇有对路德维希的注释:“埃米尔·路德维希(Emil Ludwig18811948),德国著名传记作家,著有《地中海传》、《尼罗河传》等。”这个注释告诉我们,非洲的尼罗河不是由非洲人自己作传的,而是由“外人”作了“他传”。结合括号中文句的作用(一是引出黄河也应该有传记,二是通过对比突出“黄河传”应是“中国人的自传”)我们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八、两相比较法

  比较是一种思维方式,有求同思维——用来寻找共性;有求异思维——用来辨别事物(人物等)各自的区别点。

    7: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而本文(指试卷文本《痛哭和珍》,作者石评梅——笔者注)写道:“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试比较这两段话的含意。(2004年全国卷第20)

    【解题提示】《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学生很熟悉,就文中“沉默”一段话而言,主导感情是“愤怒”。而《痛哭和珍》一文虽亦有颂扬、愤怒之情,但就“沉默”一句来说,其主导感情是悲哀:一则悲哀刘和珍这样的优秀青年惨遭杀害,二则悲哀社会仍然豺狼当道,自

己的命运无从把握。

    【参考答案】鲁迅的话表达的主要是愤怒。沉默是无言的愤怒,而愤怒迟早将在沉默中爆发,不爆发就会在沉默中灭亡。石评梅的话表达的主要是悲哀。刘和珍的牺牲给作者带来最深的悲哀,永久的沉默。

    九、赏析法

    赏析语句类的主观题,在现代文阅读中是近几年新出现的题型。解答“赏析”类题目,一般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考虑,既要“赏”又要“析”,既要指出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又要说明这句话的含意(思想、情感、道理等)

    8: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请对此简要赏析。(2007年四川卷第17)

  【解题提示】①理解此句首先要注意它所处的位置。它处在文末,一般起概括全文、揭示主旨即“卒章显志”的作用。②这是一个反问句,其语气更坚定、更强烈,且能引起人们的深思。③注意“这样的烟花”在文中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作者以这个反问句单设一段,卒章显志。“这样的烟花”不仅有形式、颜色与光亮的美丽,更是和平团圆的象征。这个反问句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

  十、摘词组合法

  即摘出文中符合答案要求的重要词语组合成答案的方法。

    9:“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2007年重庆卷第15)

    【解题提示】解答本题要结合全文主旨和游人、移民的心态作答。本文主旨是赞颂在伟大的三峡工程建设中,百万移民舍小家为国家的崇高精神,作者写游人就是为了突出这种精神。写游人和移民心态的关键词句,原文中几乎都能找到,我们只要根据题意,摘取其中的关键词语,组合成一段通顺连贯的话即可。

    【参考答案】①游人的告别只是对“原始长江三峡”景点的告别,由此生出的只是怜惜、惆怅和失落。②百万移民的告别则是故土难离的割舍之痛和舍弃家园的巨大牺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