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觅老手艺坚守者

 yj_hmds 2012-11-21
寻觅老手艺坚守者
  草根人物

  他们坚守着一份行当,用生命守护那些印证时代变迁的符号。在那些渐行渐远的老手艺坚守者身上,或许能找到最真实的感动……

  记得小时候,那些走街串巷的手艺人,有磨刀、补鞋、定秤,甚至是拉二胡、扎兔子灯,都随处可见,新奇而又热闹。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那些生活在民间的,曾经靠老手艺养家糊口的人,一个个销声匿迹,逐渐被人们遗忘,淹没在悠悠岁月中。而今,偶尔还能在城市某个角落或者安静小村里找到几个操持这些老手艺的人,感觉惊喜。近日,记者走进三位老手艺人的生活,打开那份久远的记忆。

  

  ◆风筝陆:

  60年难舍风筝情结

  

  “以前一到春风送暖、风和日丽的时候,村头就会有一只蝴蝶风筝被放飞,风筝可大了,在村尾都能看到它在空中摇曳的样子,还会发出嗡嗡的响声,大老远就能听到,很是稀奇。”德胜镇银才村的村民们讲起有关这只蝴蝶风筝的回忆时异常兴奋,它的制作者是村里的风筝大王——陆中尉。

  头发斑白,面容安详,鼻梁上架着眼镜,记者在一面墙上挂满各色风筝的平房里见到了75岁的陆中尉。此时的他正在仔细检查每一面风筝,不时伸手抚平褶皱处,如同慈父面对心爱的孩子,眼中满是怜爱。见有人到来,陆大爷不好意思地笑笑:“我在看看它们有没有哪里坏了,我好补修下,这是我每天都必须做的事。”说起有关风筝的记忆,陆中尉打开了话匣子。

  陆中尉本是一名竹匠,和风筝结下不解之缘,全因一次机缘巧合。15岁那年,陆中尉去南通时路过张芝山的一家风筝店,被店内陈列的形态各异的风筝所吸引,愣是站在人家店门口看了一个多小时。风筝究竟是怎么做成的?回家后,这个问题一直在他脑海中盘旋,于是陆中尉一得空就到那家店去看风筝。这次记下长宽高,下次研究一下所需的材料,再下一次问问制作细节,10多次下来,一只风筝的制作流程也就有了大致框架。陆中尉兴奋地在家中依葫芦画瓢,砍竹剖篾,计算尺寸,捆扎成型,糊纸画图,一道道工序做起来比想象中困难得多。辛苦一个星期之后,简陋的风筝成型了,让人兴奋的是第一次尝试放飞就成功了。望着风筝在天空中翱翔,心也像飞了起来,陆中尉这样形容当时的感受。有了第一次的成功,陆中尉渐渐迷上了做风筝,每扎一面风筝技艺就精进一点。60年下来,任何形态的风筝都难不倒陆中尉,六角、燕子、蝴蝶、金鱼……都能在陆中尉的手中成型,并翱翔于天际。

  陆中尉扎风筝有个奇怪的原则:只送不卖。他说,对于风筝,爱者为金,弃者为土,看到能有人欣赏他扎的风筝,是最欣慰的事。扎风筝工序繁琐,一做就是一个礼拜,很多人都笑陆中尉傻,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钱,但他却乐在其中:“就是喜欢啊。我做了几十年的竹席、竹篮、簸箕,这些现在都不做了,唯独扎风筝60年还是放不下。”

  “现在自己动手扎风筝的人越来越少了,年轻人一般都从商店里购买扎制好的风筝,这个曾经在民间很平常的老手艺现在也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多少有些可惜。”对于没有人传承的现实,陆中尉言语中难掩失落。

  

  ◆皮鞋顾:

  做手工皮鞋是门苦差事

  

  在青海东路靠近通源市场的沿街商铺里,有这样一间不起眼的小店:坐北朝南,一排货架倚靠东墙,数十款男女皮鞋摆放其上,高帮的、低筒的、加绒的……各种款式,应有尽有。一张工作台紧挨着货架,台面上有序摆放着各种工具:尺子、割刀、锥子、钳子……墙角处堆放着制作皮鞋的各种原料和半成品,5平方米的空间被挤得满满当当。店铺虽小,却是每双手工皮鞋的出产地。

  店铺的主人顾石球、张和兰夫妇今年都是56岁,拥有着30多年的皮鞋制作经验。“我19岁就开始在德胜的皮鞋厂做皮鞋,在当时能学上这么一门手艺是件非常体面的事。那时候没有机器制作一说,皮鞋都是大家一点一点亲手做出来的。”张和兰告诉记者。后来皮鞋厂逐渐开始了机器化生产,不少工序都由机器代劳,工作量减少了,这反倒让夫妇俩不习惯了。“这么多年的手艺,说不用就不用,总觉得很可惜。”顾石球心里一直琢磨着怎么才能让制作皮鞋的手艺延续下去。2007年的时候,孙子要到海门来上学,儿子媳妇又忙于工作没有时间照顾,顾石球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到海门来开一家手工皮鞋店。他的想法得到了张和兰的支持,说干就干,租店铺、进材料、买工具……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鞋店开张了。

  重拾老技艺,这让夫妻俩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向。每天8点不到,小店开门营业,张和兰负责在工作台上划面、做帮,顾石球则会在店门口放上一张板凳,静静地坐着给鞋子钳帮、贴底。顾师傅告诉记者,做手工皮鞋是一门苦差事。定制皮鞋首先要将鞋帮打样定样,接着将剪好的鞋帮进行缝纫,然后再经过定型、钳帮、复底等多个工序,最后再上光,一双皮鞋才算完工,这样繁琐的工序通常要花费两三天时间。“我们通常一坐就是一整天,屁股都坐麻了,有时回家吃饭都不愿意坐着,宁愿蹲着吃。”经年累月和胶水、刀具打交道的顾师傅,一双手伸出来,十根指头像树根一样粗糙,到了冬天到处“沟壑纵横”,手裂到哪膏药贴到哪,一下水钻心痛。“这些都没什么。只要看到大家满意我做的皮鞋,我就心满意足了。”顾师傅笑着说。凭着认真劲,夫妻俩的手工皮鞋小店经营得有声有色,5年里积累了不少回头客。

  

  ◆篾匠蔡:

  时来运转的竹条编织

  

  篾器,这种竹条编织的传统手工艺如今已不多见了。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德胜镇银才村7组,探寻村里仅剩的一位老篾匠——蔡清安。

  午饭刚过,蔡师傅就在自家门前的空地上忙碌开来。只见他手执竹刀,麻利地把一根根细细的竹篾劈好,随后又手执篾片,灵活自如地编织着,一条条带着竹子清香的篾条在他手中来回穿梭,在一连串看似简单又有节奏的动作后,一个竹篮雏形慢慢呈现。

  蔡清安今年76岁,是家中篾器手艺的第3代传人。13岁那年,他开始帮父亲打下手,从最简单的编织凉席学起,接着编织各类农活工具,比如簸箕、箩筐、篮子等较为复杂的篾器。由于从小耳濡目染,不管多复杂的竹器,蔡清安学起来都能抓住要领,做起来简单自如。到17岁的时候,蔡清安完全可以独当一面,跟着父亲在村口的集市上摆摊。每到周末就载着全家人辛苦的成果,他奔波于通州和海门的各个乡镇之间。“那时候这门老手艺就是谋生手段,收入比种田可观很多。”蔡师傅告诉记者,30多年前,百姓家中的生活用品大到躺椅、凉席,小到菜篮、淘箩、筛子,甚至连热水瓶壳都是竹编的,竹制品自然畅销,光竹篮他每天都能卖掉几十只,有时候还会缺货。

  52岁那年,蔡清安在二甲镇菜场附近租了一个20平方米的门面,卖起了自己亲手编织的各种竹器。那时候已经有了塑料篮子、购物袋,竹器生意大不如前。不少人都对他做竹器生意感到不解,纷纷劝他停手,他倔强地坚持:“做了这么多年的手艺了,会有感情,哪能说放手就放手啊。”店面门可罗雀,陈列在店内的竹器无人问津,有时候一个礼拜都卖不出去一件,这让蔡清安心里不是滋味,每到这个时候他会默默告诉自己:会好起来的。

  所幸,蔡清安的执着有了意义,近几年人们的环保意识提高了,回归田园和乡村成了流行,这让人们开始重新关注起竹器。蔡清安回忆:“有一次,几个市民在菜场买菜,提着好几个袋子,手指勒得疼,就到我店里买了竹篮。后来大家觉得竹器实用又环保,就向我订做了。”这点燃了蔡清安重振竹器事业的信心。为了让竹篮外形更符合现代审美观,他给竹篮“包装”了一番,画上几何图,再将竹篮晒干后刷上清漆,竹篮看上去亮眼了不少,还不容易发霉。蔡清安告诉记者,近两年小店的生意逐渐红火,多时一天能卖出超过20个竹篮。“前不久我刚接了个三厂农庄的订单,这两年农庄很火,他们都会选择土色土香的竹器装饰。还有很多幼儿园都会向我定做竹器,给孩子们参观,让他们从小就知道有这门老手艺。”说起这些,蔡清安很欣慰。

  现在每天早晨5点不到,蔡清安就会骑着自行车,装上各色竹器去二甲镇卖,下午回家继续赶制。生意虽然不比当年兴旺,但蔡清安很满足:“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做什么都贵在坚持,我希望这份老手艺能延续下去。”

  本报记者沈若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