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课“因势分导、分层优化”教学课题研究方案

 这样的你 2012-11-21

历史课“因势分导、分层优化”教学课题研究方案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不难发现,同一个班级几十位学生中,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这种"层差"悬殊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些难以排解的矛盾。对于历史教学中遇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问题,如何把握好教学的难度、适度,即在教学中如何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成为教学实践中的一大难题。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在历史教学中探索出一条旨在推进素质教育的新路子,笔者以为实施“因分导,分层优化”的教学策略十分必要。所谓分导,分层优化”教学,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程度,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以便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分层教学在教学目标上致力于促进全班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综合交替运用班级、分组和个别教学形式;在教学效果上则谋求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分层教学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分层优化、因材施教、主体参与的教学特点,对于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是很有效的。分层施教起点低,能多层次地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竞争性,淡化了形式,注重了实际,具有保尖、促中、补差的作用

本课题是建立在因材施教理论上开展研究的。现实告诉我们: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等方面客观存在差异性,特别是心理方面的智力、兴趣、爱好等因素表现的差异更为明显。传统班级授课活动中,在班级的组织形式中顺应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施教是不现实的。事实上,个体与个体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共同性,把某些方面,特别是把知识基础和兴趣爱好相类似的学生划归同一层次,既可照顾学生个体间存在的差异性,避免不分对象的“一刀切”弊端,又可把因材施教提高到可操作水平。分层教学就是依据因材施教理论和学生个体差异相结合而提出的一个新课题。

目前,我教育教学在优质高效课堂的前提下,教研室极力倡导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我校也积极响应上级文件精神,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进行大胆尝试,我们历史小组在探求该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本学科的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思路,并形成课题进行研究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本课题就是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构建以“教学组织形式”和“学案导学”的形式推进分层教学的实践模式,将因材施教等基本理论转化为分层教学的教育实践,试图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新,形成独特的个性。通过研究该课题,使教师进一步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树立以人为本、促进发展的课程观和学生观,突破接受学习的定势,探索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和策略,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在“大班授课制”情况下,历史课堂教学进行学生分层、目标分层、教学分层、测练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分层等问题。

2、构建以“学案导学”的形式推进分层教学的实践模式,即以“学案”为依托,将因材施教等基本理论转化为分层教学的教育实践形成独特的个性。

3、通过研究该课题,使教师进一步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树立以人为本、促进发展的课程观和学生观,突破接受学习的定势,探索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和策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和拓展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使教学课堂从封闭走向开放。

三、理论依据

“因势分导分层优化”教学就是针对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非智力因素、学习能力及水平差异等,因人而异地分层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符合教育学的一些基础理论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兼顾全体,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因为它强调的是个性化教育与全面教育的对立统一。它的积极意义在于: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创造适应学生生长的和谐教育环境,使所有学生都能够享有公平的接受素质教育的权利,满足每个学生的教育需求,情感需求和道德需求,促使各个学生既生动活泼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和进步打下良好的基础。

2、面对实际,量力而行,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

它强调学生所获取的知识同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和智力水平相联系、相适应。正如孔子所说得那样,教育学生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速度、难度、深度及广度上也有所区别,实现各有所进,“一个也不能少”的基本目标。

3、把握层次,符合因材施教原则 

因为教学活动是以学生的学为基础的,教学只有面对学生的差异性,加强针对性,才能减少盲目性,增强时效性。《学记》中指出“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者也,教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在教学中,教师只有针对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才能使教学具有普遍的适应性,才能做到“深其深,浅其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教学中的浪费,使学生各有所得,各展其长,从而构建公平民主、团结协作、相互促进、高质高效的和谐课堂。

四、分层教学的机制与途径

教师在分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个性倾向、不同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对学生层次进行客观分析和准确划分,设计层次性教学目标,运用多样性教学方法,采取分层检测和评价手段,进行层次性辅导和回授,让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受益,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发展个性,提高素质,学有所成,异步达标。特别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1、把握好学生层次

这是搞好分层教学的基础性环节。学期初,教师首先根据学生历史课堂表现、课堂作业及小结验收的情况给学生大致分层。然后再以对他们平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全面考察为依据,以对它们潜在兴趣和能力所进行的动态研究为基础,将学生层次作进一步确定,基本上把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并随时注意学生知识水平、基本能力和心理特点的变化,进行必要的层次调整,调整时有上有下,从而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紧迫感和危机感,做到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在竞争中得到整体优化和提高。

2、确定层次性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检查和评价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因此,设计层次性教学目标,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水平、层次相统一,是分层教学的核心性环节。教师要注重分层备课,在精心设计的教案中,结合学生的分层情况,对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及教学活动进行恰当的分层处理。将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分为识记、理解、掌握、运用四个层次,其中“识记”和“理解”层次是A B C三组同学均要求达到的基本目标;“掌握”是A组B组要求达到的中级目标;而“运用”则是A组同学所达到的高级目标。在过程与方法上,课前设计导学案时,把ABC三组分别设计学案,C组根据课文注重知识的普遍性,强调“是什么”,达到基本目标;A组B组注重知识的深度,强调“为什么”达到中级目标;A组进行多角度分析,强调问题的立体性、专题性。三类目标之间存在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递进关系,后一层次包含着前一层次的要求,是基于前一层次而确定的。(这样教师的工作量会很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使导学案的质量得到保证,我们尝试分工合作,就是在学科组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将每一课的导学案设计任务分工,然后在集体学习研究通过,这样既保证了质量,有减轻了任课教师的压力。)

3、采用多层次教学的方法

使用灵活多样、层次分明的教学方法,是分层教学的关键环节,也是使其成功的重要保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个性和学习基础,选择与分层教学相适应的各种教学方法。其一是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位置。在师生关系上,实现由“权威——依从”型向“平等——亲和”型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由“统一化”、“同步化”和“标准化”向“灵活化”、“多样化”和“个别化”的转变;在教学活动上,实现由“教师讲、学生听”向“教师导、学生动”方向的转变。组织学生开展自学、思考、讨论、展示、辩论、角色演练等各种教学活动。其二是把握好教学速度及难易程度。在总的传授指导思想上,做到起于C层,重于B层,顾及A层。例如对对三组应共同掌握的基础知识和重点、难点,要注意兼顾各个层面,实施低速教学,并且辅之以大量层次性课堂提问和练习加以巩固。在探讨加深加宽的知识锻炼综合技能时,适当加快教学速度以满足A组同学的要求,对其他组织是鼓励跟进,但是不做硬性规定。其三是进行梯度提问和训练。进行课堂提问时,保证课堂提问的难易程度分别适合于三个层面的同学。在设计课堂练习时,也注意层次有别。为C组同学提供模仿性基础题,要求他们就题论题,一题一解;为B组同学提供中档题,要他们立体理解,发散思维;为A组同学提供一些智能性、综合性较强的高档题,要求他们一题多变,从不同角度思考解答问题,富于创新,体现技能。同时注意对各个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办法进行恰当的鼓励、启发、引导。为学生留课下作业时,教师不能搞“一刀切”,注意在质与量,难与易等方面区别。作业评语以激励表扬为主,尽量做到因人而异。除此以外,为提高分层教学的课堂效率,教师应对三个层次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动”“静”调解,安排不同的教学活动。例如,当安排A、B组进行分组讨论、归纳小结类的“动”态练习,安排C组默读教材,进行强化识记的“静”态活动,使各组都能共享遨游于知识殿堂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

4、采用学案分层导学:教师把教学目标转化成学生学习目标,把经过认真制定的学习目标设计成学方案展示给学生,以学案为操作蓝本,对A、B、C三类学生分别提出不同的导学操作要求,建立一种有目标的学习向往,给学生以明确的思维导向以突出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为目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情感态度

5、进行层次性检测和辅导

这一环节是搞好分层教学的重要手段和保证。在考试和测验命题时,教师注意根据学生的差异性,确定试题难度的层次性。一方面,保证基础题、中档题和高档题的比例在7:2:1左右;另一方面,在试卷形式上分成卷一、卷二。卷一为必做题,卷二为选做题,供B组A组同学选用,或为A组增加部分附加题。在课内外辅导方面,笔者更注意加强针对性,突出层次性,提高实效性。主要办法有三:一是利用课余时间为A组同学开设第二课堂,为他们搭建提高历史综合技能的演练平台,帮助他们强化兴趣,拓宽知识面。为他们自主学习指明方向。二是为B组同学提供巩固知识、强化技能方面定期进行小组辅导。

五、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

1、加强教学的针对性,缩小差异性。通过利用分层教学法,可以尽量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使A组“吃得饱”,B组“吃得好”,C组“吃得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2、使学案的编写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并能形成以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为特色的学案校本教材,使学案具有引领性、针对性、动态发展性和可操作性。

3、以学案为载体,以学法指导为主线,形成以培养学生学习策略为目的的教学体系和教学策略。

六、研究内容概述

①分层教学:本课题的分层教学是指在常规班级授课制条件下,既注重学生在同一班级中学习的共同特征,又重视学生个体发展中的差异性。

②学案:教师把教学目标转化成学生学习目标,把经过认真制定的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展示给学生,建立一种有目标的学习向往,给学生以明确的思维导向。

①分层教学:本课题的分层教学是指在常规班级授课制条件下,既注重学生在同一班级中学习的共同特征,又重视学生个体发展中的差异性。

②学案:教师把教学目标转化成学生学习目标,把经过认真制定的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展示给学生,建立一种有目标的学习向往,给学生以明确的思维导向。

1、分层教学:本课题的分层教学是指在常规班级授课制条件下,既注重学生在同一班级中学习的共同特征,又重视学生个体发展中的差异性

2、学案:教师把教学目标转化成学生学习目标,把经过认真制定的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展示给学生,建立一种有目标的学习向往,给学生以明确的思维导向

3、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操作蓝本,以突出学生主体性学习、教师主导调控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为目的、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策略体系。

研究过程设计

本课题预期定为2年,研究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深化阶段、总结评价阶段。

(1)准备阶段(2009.9—2009.10对学生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申报课题,确定研究对象;启动课题研究。撰写课题的初步操作方案及开题报告。  

(2)实施阶段(2010.3—2010.11①制定明确实施计划,②深入进行 “学案编写与应用”的调查研究,积极进行教学实践.   

(3)深化阶段(2011.3—2011.6)①及时修改、完善研究内容,采取相应改进措施,形成有效的评价机制,加强实践,扩大研究成果完善本学科的导学学案校本教材撰写科研论文,总结课题研究中的经验与不足。 

(4)总结评价阶段(2011.7—2011.11 )

①完成课题的终结性报告②汇总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材料③结集、整理相关的科研论文④形成导学学案教材.

成果形式:研究报告  科研论文 导学案集等

八、本课题采取的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对课堂分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分层教学的切入维度,并根据学生差异,形成学案导学式的课堂分层教学模式。

调查研究法:在研究准备阶段,搜集、整理资料,了解学生的情况;分析资料,研究学生的个性差异,找准切入维度。

比较研究法: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形成和情感态度等在实验前后的变化结果进行比较研究,检验分层教学实践的效果。

九、预期研究成果

①加强教学的针对性,缩小差异性。过去教师上课只能瞄准班上中、上游学生,不得不暂时放弃其他学生,常常感到力不从心,顾此失彼,同时也为学困生的掉队而苦恼。通过利用分层教学法,可以尽量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使A组“吃得饱”,B组“吃得好”,C组“吃得了”。

②活跃课堂气氛,融洽了师生关系,实现教学民主化、趣味化、平等化。分层教学的事实,克服传统历史教学的思维定势,代之以教师尽力引导、学生全员共学的局面,调动各个层次同学的积极性,使全体同学都能主动参与课堂各项活动,实现信息的多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做到课上有讲有练,有说有笑,有问有答,有议有辩,大家情趣盎然,乐此不疲,师生配合默契,构建和谐而高效的新型历史课堂。

③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记忆、理解、表达等方面都有明显进步。使各组同学都感到各种教学活动能积极参加了,作业能按时交了,自己不再是班上的“失败者”,而是老师着力关心、培养和提高的一个层面,因而去掉自卑感和失落感,增强他们的决心和信心。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得到系统锻炼和培养

十、本课题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①以人为本,兼顾全体

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创造适应学生生长的和谐教育环境,使所有学生都能够享有公平的接受素质教育的权利,满足每个学生的教育需求、情感需求和道德需求,促使各个学生既生动活泼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和进步打下良好的基础。

②、面对实际,量力而行

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教材内容及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使全体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得到拓展。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速度、难度、深度及广度上也有所区别,实现各有所进,“一个也不能少”的基本目标。

③把握层次,因材施教

我国古代教育著作《学记》指出“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者也,教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在教学中,教师只有针对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才能使教学具有普遍的适应性,才能做到“深其深,浅其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教学中的浪费,使学生各有所得,各展其长,从而构建公平民主、团结协作、相互促进、高质高效的和谐课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