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楞严经》临习指导

 鸿墨轩3dec 2012-11-21
 

《楞严经》临习指导  

一、概说            
      《楞严经》石刻,嵌在泰山灵岩寺御书阁下门洞外左右壁上。《灵岩志》称此石刻为“圆通经”,但据泰山碑刻专家姜丰荣考证,此石刻的内容为《首楞严经》中之部分偈语,是佛经中的颂词,以三言至七言以至多言为句。
      《楞严经》石刻,首段偈语从“觉海性澄圆”始,至“真实心如是”止,书于宋元符二年(1099),录自《首楞严经义海》第十八卷。第二段偈语自“妙湛总持不动尊”始,至“烁伽罗心不动转”止,书于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录自《首楞严经义海》第十卷。          
      《楞严经》石刻由四石组成,高皆39厘米。第一石宽163厘米,刻偈词41行,满行10字;第二石宽147厘米,刻偈语39行,满行10字;第三石宽158厘米,刻偈语42行,满行10字;第四石宽149厘米,刻偈语、题跋、题款36行,满行10字。凡刻文158行,字径皆3厘米,均为行书。其中最末4行题款为正书,字径约1.5厘米。         
      书者蔡卞(1058—1117),字元度,蔡京弟,王安石婿,兴化仙游(今属福建省)人。熙宁三年(1070)与蔡京同登进士第,官至观文殿学士、检校少保。元丰中为中书舍人;哲宗立,迁礼部侍郎;绍圣四年拜尚书左丞;徽宗即位,黜知江宁府,连贬少府少监,分司池州;一年后,又召为中太乙宫使,擢知枢密院。          
      此石刻前段偈语书于元符二年,正是蔡卞官尚书左丞之时,后段偈语书于建中靖国元年,正是蔡卞贬少府少监分司池州之时。一年后,即崇宁元年将此二段偈语刻于灵岩,此时蔡卞已知枢密院。未见史料记载蔡卞到过灵岩,他与灵岩寺住持仁钦也毫无关系,那么此石刻形成的实际情况如何,其中又有什么故事,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图为拓本局部)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史称蔡卞人品低下,但历代对其书法却多有好评。宋《宣和书谱》称:“卞自少喜学书,初颜行,笔势飘逸,圭角稍露,自成一家,亦长于大字。晚年高位,不倦书写,稍亲厚者必自书简牍。”以书名自负的米芾对有宋一代诸多书家多有微词,对上谓“蔡京不得笔,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臣刷字”,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而独尊蔡卞“得笔”(见《海岳名言》)。而明安世凤步米芾后尘,在《墨林快事》中称:“卞胜于京,京又胜于襄,今知有襄而不知有他蔡,名之有幸不幸若此。”他把蔡卞推到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宋四家”之一的蔡襄之上。蔡氏兄弟政声不佳,史称蔡卞上欺天子,下胁同列,中伤善类,其奸恶过章淳。但明王世贞则称“其书圆健遒美,有兼人之力,而时以已意参之,盖有书笔无书学者,要之不可以人废也”,肯定了其学养与书品的关系。方豪以《断碑集》名世。嘉靖元年(1522)三月六日,他见此碑发出了“方豪再观,呜呼!君子何以人废书乎”的慨叹。          
      由此可知,蔡卞“自成—家”得力于“得笔”。而米芾是书法史上第一个提出“得笔”概念的人。得笔就是得笔法、守笔法。米芾在《群玉堂米帖》中还说:“得笔则细如髭发亦圆,不得笔虽精如椽亦扁。”这里“圆”、“扁”即指线条质量,“圆”即圆劲,指线条有立体感,“扁”即扁薄,指线条飘浮。“得笔”是书法线条的重要技术标准。初学行书,以蔡卞《楞严经》为范本也不失为正途。清王昶《金石萃编》称此石刻“所书浏漓顿挫,行法不减(米)元章,且通体完善,临池家可以模仿也”。
      此石刻已收入由笔者主编、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华瑰宝·泰山碑刻经典》。(右图为《楞严经》拓本局部)

      二、艺术特征          
      行书有别于楷书的一个特点,就是行笔加快。它是在楷书基础上的草写与简化。也就是说,它是运用一定的草法,部分地简略楷书的笔画,改变楷书的笔形,草化楷书结构而形成的,具有用笔比楷书率意、结体比楷书流动的特点。正因为行书既有楷书的严整,又有草书的流美,所以才形成楷法、草法有机结合的一种最能体现书法自身美感的新书体。蔡卞《楞严经》具备行书的全部特征,又有自己独特的风采神韵。通过综合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它具有如下六个方面的艺术特征: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一)用笔露锋多、藏锋少。由于行书比楷书行笔速度快,起笔和收笔往往顺势而为,所以笔锋容易外露,自然形成露锋多而藏锋少的特点。行书多用露锋,这样不仅便于书写,而且还可以加强点画之间的呼应关系,使字的体势显得活泼、潇洒。如图一中“严”、“浅”、“消”、“乱”四字,起笔几乎全用露锋。          
      (二)点画有俯仰、有牵丝。行书的点画布置为求变化,往往顺其自然,方圆藏露并用,俯仰向背并施。·如图二中“无”字,横画、竖画都较多,但藏露结合,姿态各异。行书由于书写较快,当写完上——笔而过渡到下一笔的时候,由于没有把笔完全提起来,于是笔尖就自然顺势在纸上留下了过渡的痕迹,这就是游丝。试看《楞严经》运用游丝的几个例字:图二中“凭”字运用游丝将“马”字的五个横向笔画和上下两部分连缀起来;“能”字用游丝连缀了左右两部和左右部的笔画,使得它们一气贯通;“非”字用游丝连缀了左右两个部分。

      (三)起收转折有方笔有圆笔。行书用笔的方圆,可以体现在点画的起止处,但更多地是体现在笔画转折拐弯的地方。从拐弯处的形态而言,呈现方折或棱角之形的是方笔,呈现圆弧之形的是圆笔。方笔和圆笔在书写时所使用的方法是不同的:圆笔不需要提、按、顿、折,只要随着笔的运行顺势圆转拐弯就行了;方笔则往往需要做一些提、按、顿、折之类的“小动作”,才会出现见棱见方的效果。如图一中的“触”字,有六个折笔,转折互用,棱角和圆转分明。“如”字左部,入笔和连笔全用连折笔,而“口”部用转笔草写,可见笔法丰富。再看图一中的“弄”、“动”两字,用笔的方圆也很鲜明。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四)笔势有对立有统一。这里主要指点画形态和结体上的变化。这种变化大多体现在点画和结构的长短、粗
      细、方圆、欹正、曲直、疏密、擒纵、开合、迎让、向背等方面。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中,二十余个“之”字无一雷同。“之”字仅三画,书家注意了笔画的长短、线条的粗细、笔锋的方圆、点线的连断、姿势的斜正等等,字虽然相同,但笔画却没有一个重复,字形结构呈现出各式各样的姿态,享誉至今,众口皆碑。这种多变的行书笔画避免了字的雷同与单调,使字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楞严经》又何尝不是!该帖中,“圆”、“通”、“获”、“觉”等字大量重复,但无一雷同,由图二中的四个“如”字可见—斑。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五)部件有省代、有位移、有混同。为提高书写速度,使线条简洁明快,行书中还常采用省略笔画或互代笔画的写法。如图一,“得”字左边本来应有一个“双人旁”,而这里却被一个有明显提按的竖向带提笔画替代了。再如图一中的“净”字,左边本是“两点水”,却与“洞”字的“三点水”、“得”字的“双人旁”写法相同。特别是图一中的“然”字,本是上下结构,下边有四点,而草写后却发生了位移,成为左右结构。但省代、位移不能随心所欲,而要有依据,一般应选择名碑法帖中或大家熟知和常见的写法。          
      (六)笔法有个性、有兼容。与各种书体相比,行书所包容的书体范围最宽泛,它能兼容各种书体的笔法与结构。如在笔法上可将篆法、楷法、隶法等融入行书;在结构上,工整平稳的可以似楷书,飞动流走的可以似草书。行书的包容性,主要是由行书自身与生俱来的随意性和可塑性所决定的。因此,行书无定形而体势多变,无定法而异态纷呈。历代擅长行书的书家无不是在行书的创作领域勇于开拓、变故革新而独具风范。蔡卞的《楞严经》,熔楷、行、草三体于一炉,“蝉蜕龙变”,标新立异,独具—格。蔡卞楷习颜真卿,从图二中“通”字的钩笔、平捺仍可见痕迹。他还借鉴了同代米芾的“横推构”。而图二中的“法”字,与“书圣”王羲之的用笔和间架结构甚为相合。有人认为王羲之和颜真卿是两路笔法,而蔡卞的《楞严经》却将二者结合得很好,如图二中“能”、“直”二字。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三、笔法
          笔法也称用笔,它是构成书法的审美情趣、表现书家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历来书家都十分重视用笔。现对蔡卞《楞严经》笔法进行—下简要分析。
          (一)点          
      宋姜夔《续书谱》称:“点者,字之眉目也,全藉顾盼精神,有向背,随字异形。”点是书法中表现力最强、变化最为丰富的笔画,就像人的眼睛,具有传神的特点。行书中点的形态比楷书要丰富得多,但其用笔的原理是相通的。          
      1.斜点。斜点与垂点是点中最基本的形态,其他点多由这两种点变化而成。斜点一般是露锋起笔,顺势向右下方按笔,将笔毫迅速铺开再向下方作挫笔,边挫边提,然后顺势回锋。如图一中“云”、“议”二字之首点,“成”字之侧点和“实”字之末点。如需出锋,须将毫端收至点的中心位置。如图二中“空”字之首点、“令”字之中点和“成”、“味”二字之末点均为出锋点。
          2.直点。直点多用于上中点,形态像短竖,用笔也可参照短竖。如图三中的“立”、“实”、“空”、“卞”四字的首点。

      3.撇点。撇点多作上中点,形态像短撇,用笔可参照短撇。例字如上一讲“空”、“云”二字。个别的有点儿像回锋撇。极少数的短横,由于连带原因,也写作短竖。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4.垂点。垂点一般出现于字的左边,如“宝盖头”、“竖心旁”、呼应点等。其写法是露锋落笔,向左下方按笔,将笔亳铺开,再向右下方作挫笔,边挫边提,然后顺势回锋。如图一“空”、“宁”、“除”、“心”四字中的垂点。垂点出锋时,应将笔毫收至点的中心然后出锋。如图二中“性”、“以”、“心”三字的左点和“门”字的右点。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5.横点。横点有的是点的横写,有的则是横的点写。写法如短横,露锋起笔,顺势由轻至重向右横出,收笔回锋(有的出锋,笔势向左下)。如图三中“迟”、“被”、“是”、“便”四字。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这里还要根据位置谈一谈。上点多在中轴线上,如果偏离了中轴线(一般偏右),则增加了动势。在行书中,点的位置是较为灵活的,其平、侧、长、短和是不是出锋也较为多样。如图四中“方”、“亡”二字的上点不出锋,“言”、“云”二字的上点则出锋。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6.长点。长点即斜点之延长,写法略似楷书,但是比较轻松自如,收笔以出锋为多,大致有三种情况。其一,露锋落笔后,向右下方中锋行笔,由轻而重,渐行渐按,再向下方作挫笔,然后提笔回锋。长点不出锋可以增强稳重感。如图一中“审”、“休”、“来”三字的最后一笔。其二,有些出锋长点,不回到点的中部出锋,而是直接向右下行笔,在按下后又提笔略向下曳,形成微微出锋的效果,形同竹叶。如图二中“获”、“果”二字。其三,收笔处还可折锋而出,俗称带钩点。如图二中“本”字之末笔(就此处的行笔顺序而言)。          
      7.曾头点。曾头点首点露锋入笔,右下按笔挫锋后向右上出锋接右点;右点承左点以短撇的笔法书写。曾头点均居字头安排,呈上开下合之势,呼应紧密。如图三中“若”、“尊”、“首”三字。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8.左右点。其写法是:顺势露锋入纸,向左铺毫作一垂点,提笔向右挑出后,顺势露锋落笔作一斜点,收笔时可回锋也可出锋。左右点贵在一气呵成,相互呼应。如图一中两个“真”字和“其”、“六”二字的下两点。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9.上下点。上下点实际上是两个出锋斜点的组合,上点似短撇,下点像回锋点,因提按幅度、出锋方向不同,形态也随之变化。如图二中“寒”、“于”、“终”、“月”四字中的上下点。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二)横    
      南宋姜夔《续书谱》称:“横直画者,字之体骨,欲其坚正匀静,有起有止,全贵长短合宜,结束坚实。”横画起笔有露锋、藏锋之分,收笔有出锋、回锋之别。
          1.露锋横。其写法是:露锋起笔,按下后提笔调锋右行(略带斜度),提起后略按,至长,顿笔回锋收笔。如图三中“十”、“方”二字之横。          
      2.短平横。其写法是:露锋斜落笔,顺笔自轻而重向右行笔,至长轻收。有些短横形态粗短,有些短横起重收轻,有些则起轻收重,有的中间粗壮,形态各异。如图三中“三”、“今”二字之短横。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3.带锋横(又称搭锋横)。其写法是:由上一笔带锋顺势起笔,稍顿后即调锋向右横出,曲中生姿,至长收笔。如图四中“元”、“无”、“宣”、“是”四字之主横。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4.上挑横。其起笔、行笔与露锋横相同,收笔时稍顿,趁势向左上方挑出,以呼应下一笔画。如图五中“真”、“是”、“无”、“此”四字。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5.下钩横。其起笔、行笔亦与露锋横相同,收笔时稍顿,折笔向左下方出锋,与下一笔画相呼应。此笔因用折法,故多呈方形。如图一中“何”、“所”二字。          
      6,藏锋横。此横多用于一字之主笔。它承上一笔收笔之势,尖锋逆入,然后轻提下按,笔毫归中后,向右力行。此笔能平衡一字之重心。如图一中“无”、“道”之长横,皆为藏锋。
          在《楞严经》中,当数横在同一字中出现时,则注重在笔画形态上求变化。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三)竖
          竖画为字之体骨,以坚实为贵。《楞严经》的竖画除了悬针与垂露外,还有带钩竖、弧竖等,变化丰富多彩。          
      1.悬针竖。其写法是:藏锋起笔,略顿即调锋中锋下行,至长提笔出锋,形似悬针,不可偏侧。悬针在竖行笔时要略取侧势,驻笔后迅速提笔出锋;或均匀行笔,至笔锋收敛后轻提。总之,收笔切忌太快,即使出锋较尖细,也要力送到底,如图二中“别”、“十”二字。特别是“十”字,竖虽短,悬针却非常有神。
          2.垂露竖。起笔、行笔同悬针竖,至长回锋收笔即可,如图二中“称”、“非”二字。
      行书中的竖不像楷书中写得那么直,其形或倾侧,或曲折。倾侧状的竖画多在字的左右两边,收笔较为率意,常常露锋,或向左钩出,或向右挑出,落笔有轻有重,既可出锋斜落,又可藏锋正落,行笔时要避免粗细均匀。如图三中“便”字的左弧竖、“性”字的带钩竖、“不”字的曲头竖、“本”字的下重竖等。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行书中的竖不像楷书中写得那么直,其形或倾侧,或曲折。倾侧状的竖画多在字的左右两边,收笔较为率意,常常露锋,或向左钩出,或向右挑出,落笔有轻有重,既可出锋斜落,又可藏锋正落,行笔时要避免粗细均匀。如图三中“便”字的左弧竖、“性”字的带钩竖、“不”字的曲头竖、“本”字的下重竖等。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3.带钩竖。竖画有时带钩,与下一字相呼应,此钩属附钩类。这时的钩有两种类型——左向钩和右向钩。
          左向钩一般出现在字的末笔,短而锐利。其写法为:中锋向下行笔,至末端稍顿,向左下方钩出。如图一中“解”字右部的竖笔。          
      右向钩多出现在字的左边,钩略长,以充实字中间的空疏处。其写法为:中锋向下行笔,至末端转势,稍顿后向右上方钩出。如图一中“随”、“怕”二字左部的竖画。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4.弧竖。弧竖实际上是垂露竖的变形。有了弧竖,字的笔画就有了向背的变化。它可分为左弧和右弧两种。左弧参见图二中的“闻”字左侧的竖画,右弧参见图二中“转”字左部的竖画和“修”字左部和中部的竖画。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行书中并行的竖画,要有长短、斜正和粗细的对比。连续排列的短竖,有时用点、撇代替,不可雷同。如图三中的“界”字下部两竖相向,“非”字两竖相背,“无”字四竖起收和向背均不同,长短也有区别,中间的两竖几乎缩成了点画,可谓变化多端。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四)撇          
      南宋姜夔《续书谱》称撇、捺为“字之手足,伸缩异度,变化多端。要如鱼翼鸟翅,有翩翩自得之状”。撇有两类,即短撇和长撇。短撇为“啄”,长撇为“掠”。其中长撇变化较为丰富,根据形态划分,有短撇、长撇、柳叶撇、回锋撇、带钩撇、曲头撇等。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1.短撇。短撇如啄,要写得结实有力。其写法是:逆势露锋起笔,随即下按,顿笔后稍提以调整笔锋,然后向左下方迅速撇出,如图一中“僧”、“多”二字中的短撇。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2.长撇。长撇如掠,有较斜直的,有较弯曲的,都要写得劲健沉着。其写法是:露锋或带锋起笔,下按作顿,稍提笔以调整笔锋,然后向左下方行笔,爽利撇出。此撇上端稍直,中下段弯曲,动作轻缓,继而向左下出
      锋。如图二中“念”、“元”二字的长撇。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3.柳叶撇。其写法是:露锋或由前一笔画连势带锋起笔,行至中下段略弯并渐重行笔,再向左下提笔出锋。其形较饱满,似柳叶状。如图三中“今”、“者”二字的撇画。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4.回锋撇。其写法是:带锋逆势起笔,稍顿后即转向左下行笔,至末端于收笔处稍顿笔,然后回锋收笔,呼应下一笔。如图四中“来”、“说”二字之回锋撇。

      5.带钩撇。其写法同带钩竖,露锋起笔,渐重,顺势向左下行笔,呈弧形,至末端折锋向上钩出,笔势向右上,贵能自然映带左右,如图一中“蔡”、“明”二字中的带钩撇。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6.曲钩撇。其写法是:顺势露锋起笔,然后向右下行笔,至末端折锋向左上钩出,笔势向左上,其形呈“S”状。如图二中“成”字的首笔。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7.反势撇。其写法是:由前一笔画连带顺势起笔,反势向下作撇,收笔稍顿,如图二中“度”字和图三中“历”字左佃rJ的长撇。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8.曲头撇。其起笔与曲头竖相同,侧锋落笔,向右移后再向左下撇出,如图三中“有”字的曲头撇。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9.直撇。其起笔较轻,笔势与竖法相似,上半部较直,至中段后向左方运行,稍按后撇去。如图四中“伊”、“尘”二字轻起,图五中“更”、“明”二字撇出较平。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五)捺         
      捺画旧称“磔”,其用笔一波三折,呈曲线之美,是书法中极具活力又富灵性与美感的笔画。《楞严经》中捺画主要有斜捺、平捺、反捺等。写捺贵能柔中见刚。          
      1.斜捺。其写法是:露锋起笔后略横行,转而顺势向右下行笔,由轻至重,至末端一顿即提笔出锋空收,类似楷书的写法。如图一中“合”、“今”、“获”、“界”四字的捺画。《楞严经》捺笔此类出锋较多。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楞严经》中还有一种斜捺,起笔同上,唯收笔欲出又收,是其一大特色。如图二中“是”、“沦”和两个“念”字的捺画。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2、平捺。其写法是:由上一笔画带势逆锋起笔,然后向右下行笔,由轻入重,略呈波曲状,至末端稍顿后即顺势出锋。如图三中“逆”、“返”、、“通”、“建”四字的平捺。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3.反捺,即以点代捺,如图四中“束”、“来”二字的最后一笔。书法中凡字有两捺以上者,必以点代捺,其原理与隶书的“燕不双飞”同。有的反捺回锋,如图四中“冻”、“复”二字的最后一笔。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六)钩
          《楞严经》钩画变化多端,姿态丰富。其形式有竖钩、平钩、戈钩、卧钩、竖弯钩、背抛钩、横折钩等。
          1.竖钩。竖钩大多为左向钩,其写法上部与竖相同,至收笔处稍顿,调锋后向左上迅速出锋。此钩要求尖锐饱满,有棱角,如图一中“事”字之竖钩。          
      2.平钩。调锋后向下垂直运笔,最后向左方水平方向出钩的,称“平钩”,如图一中“倒”字之钩画。调锋后向左下方出锋的,也称“圆曲钩”,如图一中“声”字的钩画。          
      3.蟹爪钩。其写法是:调锋后向左方横向出钩,收锋时再向上方出锋。因其形如蟹爪,故名蟹爪钩,如图一中“尊”字末笔。此钩源于王羲之《兰亭序》,为米芾广泛使用。蔡卞《楞严经》蟹爪钩较“二王”、米芾更为浑厚柔和。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4.提钩。竖钩向右出锋,称为“提钩”。提钩大多出现在字的左下部或中下部,以呼应右边。其写法是一竖画连接一提画,但竖与提的结合处绝对不另起笔,如图二中“既”、“根”二字中的提钩。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5.蟹爪提。该笔画因形得名。其写法是:调锋后向右方横向出钩,收锋时再向上方出锋,如图二中“虽”字左下的提画。图二中的“灭”字虽为“氵”旁,但写法同蟹爪提。
       6.横钩。横钩一般出现在“宝盖头”、“雨字头”之中。其写法是:露锋或承上起笔,如写横画,向右运行,至钩处轻提笔,调锋右上略运笔,最后向右下方略顿,向左下出锋作钩,钩应短促有力,如图一中“空”、“常”二字的横钩。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7.戈钩(也称斜钩)。相传唐代虞世南擅长此钩,人称其钩为“虞钩”。《楞严经》中戈钩的写法是:逆势横向落笔,顿笔,调锋后,略带弧度向右下运笔,至出钩处稍顿,调锋后以腕力向上得势钩出。钩的角度一般根据下一笔画来决定,如图一中“哉”、“灭”二字的戈钩。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8.卧钩(也称心钩)。其写法是:顺势露锋落笔,由轻而重,向右下方弧形运笔,至钩处向右下略顿,再折锋,以腕力向左上微带圆势或方中带圆钩出。蔡卞《楞严经》“心”的卧钩变化较多,如图二中两个“心”字和      “息”、“想”二字的心字底。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9.竖弯钩(也称浮鹅钩)。其写法是:以竖法起笔,至弯处转锋,向右行笔,转角宜圆润力匀,提笔暗过,出钩处稍驻笔,得势回锋向上出钩,力要送到锋尖,如图三中“先”字之钩。          
      10.背抛钩。其写法是:横画承接上一笔,向右行笔,至转折处顿笔调锋后,向右下方弧势运笔,到末端下按顿笔,然后以腕力向上方钩出,如图三中“气”字的背抛钩。
          11.横折钩。其写法是:以横画起笔,行笔,然后调锋向下作竖钩。横笔与竖笔相接处有弯和折之别,如图三中“同”字为弯,“身”字为折。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七)挑          
      挑画,古称“策”,带有鞭策之意。其用力在策本(起笔),得力在策末(收笔)。挑画在汉字八种基本笔画中最为简单,但在蔡卞《楞严经》中,变化却较丰富。如图四中“持”、“如”、“殊”、“非”四字中的挑画。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八)折
          折大致可分为横折、竖折、撇折三类,下面分述其写法。          
      1.横折。横与竖组合,先作横画,至转折处稍提笔,再下按顿笔,调锋后下行作竖画,如图五中“是”、“书”二字右上角的方折。此笔也可用圆转代方折,如图五中“圆”、“通”二字之圆折。横与撇组合,转折处以折锋取方峻态势的较多。如遇两个横撇折,则有方圆变化,如图六“及”、“处”、“若”、”‘成”四字中的两折。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2.竖折。其写法是:先作竖画,至转折处稍提笔,下按作顿笔,调锋后向右作横画,如图一中“世”、“皆”二字。也可提笔暗过作圆折,如图一中“世”、“出”二字。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3.撇折。如为撇点折,则先作撇画,至转折处稍提,转势向右下作点画,如图二中“婆”字“女”部第一笔。如为撇挑折,则撇下后顺势下按顿笔,再作挑画,如图二中“楞”字左下的一笔和“云”字的第三笔。如为撇横折,贝撇下后顺势下按顿笔,然后作横画,如图二中“能”字的第一笔。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四、偏旁部首          
      部首指编纂字典时供检索使用的某些字共有的偏旁(形声字中一般都是形旁)或结构的一部分。偏旁则指合体字的一部分。由于汉字中合体字居多,而汉字的偏旁部首又是合体字的组成部分,因此掌握结构应先从偏旁部首
      开始。
          (一)左位          
      1.“十”旁。“十”旁有多种不同的写法:撇短竖长,如图三中第一个“何”字;有的撇长竖短,如图三中的“佛”字;有的是楷意撇,如图三中的“循”字;有的是草意撇,如图三中第二个“何”字。而有的撇与竖作外撑或内弓之弧形。竖笔一般上轻下重,可以出锋,以照应右部。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2.“双立人”旁。“双立人”旁基本同单人旁,但由于两撇的原因,竖笔一般较短,如图四中的“复”字。图四中“得”字的双人旁则写成了“氵”旁。          
      3.“扌”旁。“扌”旁有两种不同形态的书写方法:一种是横、竖钩、挑三笔像楷书那样分开写,如图四中的“提”字;另一种是三笔相连,短横平,提画上斜,如图四中的“舍”字。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4.“木”旁。“木”旁将短横向左伸出,将撇与捺缩写成撇提,形成上松下紧、左松右紧的形态,在粗细、提按上均有变化。其书写笔顺有两种,一种是先写竖笔,一种是先写横笔,横笔有平、俯、仰三式。无论是三笔或两笔的“木”旁,都要注意不要跟“扌”旁混同起来,并要根据右边偏旁的大小安排好宽窄与线条的粗细。如图一中“根”、“权”二字的“木”旁。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5.“氵”旁。“氵”旁根据用笔和位置的不同,又有两点相连、三点均连、三点分开等写法,三点的提按明显,最后的挑点要略作呼应。两点相连的写法,有的作牵丝映带状。三点均连的写法,是参照草书而书写的。如图二中“消”、“流”二字的“氵”旁。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6.“礻”旁。“礻”旁的点可直可侧,可出锋也可不出锋,横竖化为一笔,撇捺化为撇提,重心一般偏低。如图三中“只”字的“礻”旁。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7.“衤”旁。“衤”旁的一二笔写法与“礻”旁相同,后写撇竖笔,笔顺按照“衣”字来写。如图三中“初”字的“衤”旁。          
      8.“讠”旁。在行楷中,“讠”旁一般写作“言”;在行草中,先写一点,再写横折、竖挑,就像现在简化字的写法。其首点有断有连,挑笔有长有短,笔画之间气势连贯呼应,变化细致微妙。如图四中“诚”、“诸”二字的“讠”旁。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9.“月”旁。“月”旁有左右两种不同布局。“月”在左部时,有两种写法:一是竖撇略往左斜,并带有弧度,整个偏旁重心偏高,中间紧而两头松,如图一中的第一个“脱”字;二是竖撇呈收势,并略带弧度,下紧而上松;如图一中的第二个“脱”字。左部“月”旁在行书中的变化,主要取决于竖撇与横折竖的弧形方向及
      组合而成的形态。需要注意的是,行书中“月”字中无论是横是点,都要位置略高,便于成势。在右部时,撇和竖钩向背成势。如图一中的“明”字。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10.“犭”旁。“犭”旁有长短两撇,笔顺是先撇后弯钩,下一笔有两种写法,一是直接写提笔出锋以接右部,另一种是写成撇笔回锋再写提笔出锋接右部,如图二中的“犹”、“获”二字。          
      写“犭”旁需要注意两点。其一,长撇与短撇不能平行。为了打破这种平行,有的干脆将长撇与竖钩的弯头连成一环形,如图二中的“犯”字。其二,为了跟弧形和撇画形成对比,竖钩除弯头部分外,应写得较直;或者相反,撇画中有一笔较直,则竖钩稍弯,这样便于曲直对比。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11.“十”旁。“十”旁形态主要有三种,即一竖两点、两点相连和左右两点连成横的“十”字形。在书写上都是先写两点,再写长竖,两点位置要略高,如图三中的“悟”字和两个不同写法的“性”字。
          “十”旁可根据右半部分的长短不同而进行整个部首的长短变化,两点左低右高、左大右小,而且互相呼应。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12.“纟”旁。“纟”旁有三种形态:一是上下基本齐宽,如图四中的“缘”字;二是略带弧势,如图四中的“结”字;三是草写法,如图四中的“纵”字。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二)右位   
          1.“刂”旁。“刂”旁首笔作侧点,变化在竖钩上,既可楷写出钩,也可不出钩,如图一中的“刹”、“则”、“倒”、“则”四字。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2.“女”旁。“女”旁主要有三种:一是楷写,一二笔撇横相连,三四笔楷写,如图二中的第一个“教”字;二是前三笔相连,第四笔用反捺,如图二中的“故”、“救”二字;三是草写,四笔相连,用反捺回锋,如图二中的第二个“教”字。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3.“页”旁。“页”旁有繁简两种写法:繁写近楷,与楷书不同的是两横常作连续的两点,而上面横撇往往连写;简写似今之“页”字,用笔较为流畅。如图三中的“顺”、“颠”二字。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4.“戈”旁。“戈”旁最关键的一笔是戈钩,它笔画长,运笔时要用腕力,甚至要以肘带腕。“戈”旁在不同字中有不同的写法,有的戈钩较弯,有的较直,有的直而斜;钩笔有的出锋,有的不出锋。如图三中的“威”、“识”二字。
       (三)上位          
      1.“艹”头。“艹”头在行书中有多种不同的写法,以求变化:一种是分四笔写,如图一中的“莆”字;第二种是分三笔写,即先写两点,再写一长横,如图一中的“花”字;第三种是草写,是第二种的连写,一气呵成,如图一中的“落”字。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2.“党”字头。“党”字头中竖较短,不压横笔,点横钩三笔连写,横笔较轻,如图一中的“常”字。
          3.“竹”头。“竹”头有繁、简两种写法:繁写时两撇画交代清楚,横点化为一笔,如图二中的“符”字;简写时由三连点组成,如图二中的“笔”字。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4,“宀”头。“宀”头要写得好看,有这样几个要点应掌握:一是要写得稍大些;二是上点、左点与横折钩相连,但上点、左点可连可不连;三是左点与横折钩的写法,可先写一点再写横折钩,也可一笔连成。如图二中“定”、“宝”二字。
          5.“学”字头。“学”字头有繁、简两种写法,繁写近楷,简写似今“学”字头,如图三中两个“学”字。
          (四)下位
          1.“心”字底。《楞严经》中,“心”字底的主要变化在卧钩和后两点上。如图三中“息”、“想”二字。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2.“女”字底。“女”字底一般横较长,主要变化在撇折上。常见者如图四中的“安”字。撇折圆写时取草意,如图四中的“婆”字。          
      3.“…、”底。“…、”底以四点分开写较为少见,而常用四点、三点以提按笔法相连或用曲线写成,排列较平。曲线写法亦有提按起伏的变化,如图四中的“照”字。有的字中,四点仅以—横代之,如图四中的“无”字。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五)包围          
      1.“广”字头。“广”字头一种写法是先写一点,然后一横,横画与撇画不连笔;另一种写法是横与撇连成一笔写。如图一中两个“尘”字。当“广”字头下的笔画较为放纵时,“广”字头的撇画宜作收势;而“广”字头以下笔画较为紧凑时,“广”字头的撇画可写得飘逸些;如图一中的“应”字。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2.“辶”旁。“辶”旁又称走之底。走之底在行书中有一些不同的写法:一种是在左边起侧点,然后横折横撇,如图二中的“达”字;有的将横折横撇简化为一斜直笔,如图二中的“还”字;还有一种草写,将点之后的所有笔画以一波线或弧线代替横折横撇,这样便于收势,也便于呼应下一字的起笔,如图二中的“通”字。多数,情况下,行书的走之底左边点与横折横撇连在一起,如图三中的“迦”字。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3.“门”字框。“门”字框往往用简略的写法,如图三中“关”、“门”二字。
          五、结构
          (一)独体结构
          独体字是指不和其他结构单位发生搭配关系的字。建构独体框架的字,重在合理安排各种笔画和巧妙处理它们的关系。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1.笔画的长短安排。独体字虽然相对于合体字来说笔画较少,但笔画组合仍需长短搭配,尤其在一字之中出现相同的笔画,更不能长短一律。如图四中“十”字横竖两笔,横笔取斜势,竖笔有弧度。长短笔画的安排关键在于突出主笔,弱化次笔。字有主笔,则四面呼吸相通;主笔不佳,则余笔皆败。图四中“心”字的卧钩、“于”字的竖钩,皆为字之主笔。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2.笔画的间距安排。均衡平稳是书法审美的基本原则。字的端正与秀美主要取决于笔画组合所产生的各种空间与距离,而间距匀称则是掌握结构的第一要求。独体字的笔画较少,在安排结构时,要尽量做到笔画之间的距离匀称,但匀称并不等于平均,绝对匀称的结构只会使字显得机械刻板。如图一中的“上”字短横取斜势、“云”字短横写成一点,显得很灵动;“水”、“末”二字,笔画方向不同,但很有情趣。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3.笔画的斜度安排。行书独体字中,可以说没有绝对的水平或垂直的笔画,每一笔都有一点儿斜度,如图二中的“方”、“乃”、“求”三字。“斜笔”在字中的位置和角度直接影响字的重心与结构的平衡。一般来说,字中的撇和捺,其斜度大约以45度为宜。斜度过大,字易松散;斜度过小,字易拘束。在安排笔画的斜度时,还应根据笔画自身的长短、粗细及书体风格等因素而定。笔画短而细且靠上的,斜度可稍大些;笔画粗而长且靠下的,斜度应略小些。写时要统筹安排,随机应变。撇、捺末端的连线一般与横平行,如图二中的“今”字。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4.笔画的相接安排。行书笔画的流动性,使独体字内部笔画之间相接较频繁。相接的笔画重在寻找恰当的相接点,选点不正确,则字形不美。如图三中的“交”字捺笔接点、“本”字下横接点、“不”字三笔的接点和“自”字撇笔的位置安排均妙不可言。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5.笔画的相交安排。笔画相交主要是指横与竖、撇与捺的相交。行书的笔画相交虽无绝对的标准模式,但有一定的原则可循。独体字结构笔画相交的原则,概括起来讲,就是要平衡字的左右轻重。具体地说,横竖相交,横要取斜势,中竖要偏右,如图四中的“年”字。撇捺相交,左撇的角度与右捺的角度要大致对应相等,如图四中的“支”字。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6.笔画的相邻安排。在独体字结构中,除笔画相接、相交外,便是笔画相邻了。相邻是指笔画接近,而不是相连。笔画的相邻安排要考虑点画呼应、字形稳定,如图四中“云”字的两点、“分”字的右点。
       (二)合体结构
          1.上下结构          
      一是上下两部结构,有上宽下窄、上窄下宽之分。前者一般上展下收,下部笔画多数被控制在中宫,而上部笔画则可向左右延伸,使字体结构产生较明显的伸缩对比,并作用于字的平衡。如图一中的“击”、“声”二字。后者上窄下宽,上部笔画多数被控制在中宫,其下部则由部分笔画向左右延伸,成为外延的主要形式。此外,在组合搭配时应上紧下松,即上部相对短些,下部相对长些,并向左右舒展。如图一中的“畏”、“异”二字。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二是上中下三部结构。因其形体较长,书写时在保持本身自然姿势的前提下,应首先考虑竖向笔画不宜过长,即上中下三个部位相应写得扁些,再通过某些笔画的左右外延而构成一个较完美的多边字形。此类结构因各部位横置笔画伸缩各异,通常有上宽中下窄、下宽上中窄、中宽上下窄等组合形式。如图二中的“会”字为上宽中下窄形式,“舜”、“劳”二字为中宽上下窄的形式,“慧”字为中窄上下宽的形式等。其组合安排,往往受书家的主观因素影响。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2.左右结构  
      一是小大不均的左右结构。左右结构的字,左偏旁较简单或右部形体较宽者,一般写成左让右的形式。但是,各部位笔画所占位置应使字的重心保持平衡,如图三中的“海”、“称”二字。而右偏旁较简单或左部体形较宽绰的字,一般应写成右让左的形式,如图三中的“亏”字。从结字的规律来看,左右结构类型的字,其主体本身中部无需分布均匀,有的字甚至可以在中部留出一大块空间,以获得强烈的黑白对比效果,“海”字即显示了这种“布白”形式。《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二是左右均等的结构。这类结构主要是对左右的宽度而言。至于左右的高低,则不能同等相待。其组合形式多上下参差,如图三中的“报”字。   
      三是笔画穿插的左右结构。左右结构的字中,左右两部分有时笔画交叉或相连,称为左右穿插。每一种左右结构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穿插、迎让。书写时,应使中宫密度增加,字势紧密,外展笔画则考虑疏松,形成一定的黑白对比,如图一中的“妙”、“听”、“院”、“明”四字。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四是左右不齐的结构。在左右结构的字中,左面部分纵向笔画较短,而右面部分纵向笔画较长的形式,称为左短右长。这种字形,大多是左面部分本身形体较短,右面部分本身形体较长,从客观因素上决定了它的组合形式。此外,还有左让右、左右穿插的形式。当然,各种形式之间都有相互的关联。如图二中的“唯”、“幻”二字,其左右两部分长短悬殊的同时,穿插、互让等形式也表现得比较明显。另外,有的字左长右短。如图二中的“加”、“和”二字。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五是左中右结构。左中右结构的字,也有多种组合形式,如左右宽中间窄、右部宽左中窄,或者,左部宽中右窄等。此类字形体较宽,书写时凡遇到横画或其他横向笔画,则应该相对收敛,尤其是中间部位的横向笔画,更不宜向左右伸展。其他各部位的笔画亦应相互避让,互相穿插。此外,中间部位的位置安排要合理,或偏左、或偏右、或居中;都应使字的整体结构紧凑、得当。如图三中的“识”、“微”二字。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3.包围结构   
          包围结构可分为全包围结构和半包围结构。
          全包围结构的围框不要四面封口,要注意留“出气口”,并注意姿态变化。如图三中的“圆”字。
          半包围结构又可分为下三面包围结构、上三面包围结构、左上包围结构、右上包围结构和左下包围结构等。
          上三面包围的字,如图三中的“同”字,被包围部分居于中宫,成为主体确立的主要对象。其他半包围结构的字,大部分被包围的笔画,应或左或右地偏向一方,以求得整体平衡。

      六、临习注意事项    《楞严经》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一)认真读帖,把握精髓。蔡卞“自成一家”,贵在“得笔”。“得笔”就是得法、得笔法。所以临习《楞严经》,首先要对《楞严经》的取法趣尚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蔡卞虽“初学颜行”,但《楞严经》的取法、结体、章法多有“二王”书派精神,是颜真卿与“二王”的“混血儿”。其用笔在凝练厚重的基础上又融人了妩媚天真的情趣,沉稳却无僵直之态,拙中藏巧,圆中寓方,轻重缓急,无不如意。为便于了解蔡卞书风,特将蔡卞墨迹《雪意帖》(见右图)列于此,以便对照揣摩。          
      (二)由对临到意临,追求形神兼备。南宋姜夔《续书谱》曰:“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所以临习《楞严经》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对临后,可根据其基本精神进行整合性的训练,以张扬原帖风貌,从“意”的角度来表现原作。这个阶段可以比较自由随意些,注意放开笔势,但也不要随意涂抹。          
      (三)积少成多,循序渐进。对一个碑帖,从临摹到用来创作的过程是十分漫长且需要不断完善、提高的,即便是大书家也将终生临帖作为日课。而要在短期内检验临习效果,实现从临习到创作的跨越,采取由少字到多字、集字以成篇的办法,也是一个被实践证明了的捷径。其做法是:将书写内容从《楞严经》中挑出来反复临习,由对临到意临,由形似到神似,然后整合风格,一书而就。这样,既有《楞严经》面貌;也会比较和谐统一。但是,要成为一个熟练驾驭一帖乃至熟练驾驭一种书体的书法家,则必得吃透一帖、兼习众帖、融会贯通不可。而要成为一个德艺双馨的书法家,还要多读书和修身养性,方能修成正果。学书既要有“书笔”,还要有“书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