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民族起源与中华诸民族传承关系之南方汉族的形成

 夏荷图书馆 2012-11-21

 

 

 

 

    南方汉族的形成

      (摘录)汉民族起源与中华诸民族传承关系之南方汉族的形成 - 枫歌燕语 - 枫歌燕语的博客

          北方汉族取代南朝百越南蛮的主体民族地位
    在秦岭、淮河和北、南文化线(通州县东—南通市东—长江—靖江县北—长江—镇江市东—丹阳县西—金坛县西—溧阳县西—溧水县南—高淳县北—安徽省黄池—方村—峨桥—钟仓北—铜陵县西南—铜陵市东—大通—马牙桥—高坦—牌楼—瓦垅—长江—莲洲—石牌—二桥—怀宁东—金拱—唐湾—主簿—鹞落坪—湖北、安徽省界—黄湖、官湖、龙感湖南岸—望江县南—华阳—香口—马垱—彭泽—湖口—九江市东—九江县—范家铺—湖北、江西省界—武穴南岸—长江—黄石—大冶北—梁子湖—渡普西—长江南—白螺—洪湖西岸—潜江南—江陵—秦市南—调弦口—石首—黄山头东南—湖南省官垱—安乡县西保、和堤—澧水—益阳西北军山铺—官庄—七甲坪—松柏—里耶—湖南省界—尧市—江口北—花桥北—龙头庵—小横垡西—新建—中方—楠木坪—漠滨—湖南、贵州省界—广坪西—响水坝—靖州县—溪口—广西省堂坊—百里村南—安和南—灌江源头—黄关—湖南、广西省界—清江桥—渡水—高木塘—塘田市—花桥—高溪市—大忠桥—阳明山—金陵—欧阳海—郴州苏仙区—上渡西—大源—栗源南—湖南、广东省界—莽山西—连州县—连南县—连山县北永和—大宁—桂岭—里松—贺州北—望高—钟山北—牛庙—沙田西—步头西—黄姚—昭平县—文圩—头排—罗秀—黄茆—东乡—桂平西山—石龙—古樟—石牙—武宣—黔江—大湾—龙岩—迁江—加方—古零—仙湖—甘圩—丁当—坡造—海城—朔良—永乐—阳圩—坡洪—印茶—南圩—那桐—中东—屏山—全茗—大新—新和—雷平—那岭—硕龙)之间,自秦汉以来都有大量汉族移民
    第一次大移民发生在西晋永嘉元年至南朝宋泰始二年的150年里,这次移民高潮形成了三大支流其一为秦雍流人(陕西甘肃以及山西一部分)到达的地点是洞庭湖流域其二为司豫流人(河南以及河北的一部分),到达的地点是鄱阳湖流域其三为青徐流人(山东以及江苏安徽一部分),其到达的目的地是太湖流域这次移民使北方方言与南方方言的分野超过秦岭淮河一线并成为吴、湘两大系南方汉族的基本源流南迁的流民计90万,约占刘宋人口的六分之一其中苏皖二省就占移民总数将近一半,江苏有些区段呈高度集中状态,今南京以东至镇江一带北方侨民甚至比当地土著居民还要多由于迁徙时间集中,侨寓地区集中,侨居方式又多是聚族而居,因此北方方言必然要对土著方言发生冲击一方面使宁镇以西北地区奠定了江淮官话的最初基础,另一方面,又使镇江以东原有的吴方言受到影响,失去一些原有的特征楚人在战国时期半华夏化,自大量中原移民到达湖北,汉族移民数量开始超过当地的楚人数量,江北的楚人彻底汉化,湖北地区开始操一种汉语方言,这是西南官话的雏形
    第二次大移民发生在唐代安史之乱以后从湖北荆州至湖南常德一带,因移民而增加户口十倍在太湖流域,人口也有显着增加,吴县移民可能占到全县户口的三分之一人口的增加还引起政区的增置,分润州(今镇江)设置升州(今南京)、又分宣州置池州在江西,移民数量也很大赣东北的饶州户数净增四倍多、洪州增三分之二、吉州增五分之一由襄州沿着汉水南下经郢、复至鄂,诸州户口都有不同程度增加,连移民路线都斑斑可考这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在洞庭湖地区,奠定了西南官话的基础到达江、湘者,则产生了新湘语的萌芽江西北中部则出现赣、客语的共同源头,将吴语区与湘语区隔开来唐末黄巢起义使部分人移入闽赣山区,为客方言的产生准备条件
    第三次大移民发生在北宋靖康之难至蒙古入主中原之时,其中最重要的是靖康元年(1126)至绍兴十二年(1142年)间的移民移民总人数500万,是最大的一次中原汉民族南迁今东南各省,甚至远至福建、广东都有北方移民,比较集中的地区是苏南浙江一带,更加密集的移民区则是从苏州至宁波一带,当然高度集中是在杭州城里这样集中的移民对语言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使杭州与苏州都一度出现杭(州)音与北音,苏(州)音与北音对立并存现象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化,苏州的北音已消融,但杭州的北音,因移民在数量上的绝对优势而顽强保留到今天,故杭州城里从明朝至今一直是吴方言区里的一个特殊的方言岛因此次移民散布面比前两次要宽,除苏南浙北以外,对各地方言特征的影响不如前两次深刻但具有特殊意义的是客家方言的逐渐形成闽西、赣南的移民部分更迁往粤东北地区,于是赣闽粤三省交界地区因为与北方方言隔离开来,成为客方言形成的良好地理环境,并在日后使梅县成为客方言的中心第三次大移民还造成西南官话向广西的传播
    元代以后,自北而南的大规模移民活动不再出现东西向移民最重要有以下两江西向湖南移民从五代开始直到明清之际,持续七八百年之久,使湖南原有的湘语发生质的变化,由近而远带上程度不同的赣语特征而湘东地区可以算作赣语范围福建向广东、海南移民大致也从五代开始福建山多田少,在中唐以后又接受大量北方移民,如闽南的泉州元和时期比天宝年间户口多出50%,因此人口过饱和现象很快突现,向广东移民不可避免首先向邻近的潮汕地区迁移,而后向西扩散,越过珠江三角洲(因为这里早由操着粤方言的汉人所开发)
进入粤西南沿海地带到雷州半岛,再到海南岛也有直接来到海南的,那往往是经商失败的闽人在两宋之际与宋末金、元相逼之时,更是大量涌来从地方志和族谱记载来看,福建移民的原籍多是兴化(今莆田、仙游)、泉州、漳州人,他们将莆仙方言与闽南方言散布在海南岛和广东省两端的近海地带,并在珠江三角洲留下了一些闽方言岛
    历经汉、三国、南朝、唐宋1500年的汉族中央政权统治,楚汉战争、黄巾之乱、靖康之难时期,又有大量北方汉族移入,巴蜀人与汉人逐渐融合,开始汉语族蜀语支南北朝时期,几十万僚人(百越)入蜀,融入汉族,所以很多四川人身高比较矮大概与此有关宋蒙巴蜀地区的酷烈攻防战持续了50多年,四川人口相对于南宋锐减了80%以上,剩下不到100万人元末四川人口恢复到200万人,随州人明玉珍率领20万湖北人进入四川,与元军大战10多年,川人(不含明部)剩下的不到70万人洪武年间,以麻城为代表的湖北人大量迁入四川明末清初,四川的兵燹战乱连续长达三十多年,如张献忠、明、清、三藩等,川中人口不到60万,于是湖广填四川出现了,四川的外地移民占了总人口的80%所以四川话就是湖北话为主、涵合当地土著的蜀语支语言而形成的,属于西南官话
    元、明两代及清初接连不断向云南、贵州地区派去大量军队,实行屯田制度包括随军的家属,四百年内,移入云贵地区的人口达百万之多清代中期,在四川人口逐渐增加以后,又有大批移民在政府鼓励下迁到云贵地区两次移民使云贵地区的汉语方言纳入西南官话的体系中,但与四川湖北方言又不尽一致,某些地方带有江淮官话的特征
    在秦岭、淮河和北、南文化线之间的汉族血统有90%,这里的汉族无疑属于北方远东人种
    于越国被半华夏化的楚国灭掉后,越人南溃,湖北楚、蛮涌入吴越地区后来由于北方战乱而南逃上海-苏南一带的中原汉族人逐渐增多,超过了当地吴越湖南是汉族与大量江南楚、蛮(长沙蛮,苗、瑶、畲族祖先)杂居江西是北宋汉族与江南楚、蛮、山越等百越杂由于江(苏南)浙、湖南、江西的汉族人是北方远东人种与南亚人种的混血,所以属于南方远东人种,而这里未汉化的百越后裔(苗瑶畲族)则属于黄种人南亚人种被藏缅化的百越(彝族)也属于南方远东人种日本的底脯成分是70%的通古斯族和30%的百越南岛族,属于南方远东人种

(摘录)汉民族起源与中华诸民族传承关系之南方汉族的形成 - 枫歌燕语 - 枫歌燕语的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