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景园林昆曲《牡丹亭》

 红瓦屋图书馆 2012-11-21
实景园林昆曲《牡丹亭》
张跻
  张跻

  说来汗颜。多少也算个文化人吧,然而对拥有六百多年历史、被誉为“百戏之祖”的昆曲却一无所知,空白一片。曾听过京戏,也看过淮剧,甚至还懂得一点沪剧唱腔,却惟独漏了昆曲。这不能不算是一个缺憾。

  友人是十足的票友,时常论及昆曲之高古。诸如文辞华美,曲调典雅,舞姿飘逸,云云。几番游说,亦令吾心向往之。一日周末,终抵不住诱惑,随之驱车五十多公里,赶往朱家角的课植园,现场体验了一回实景园林昆曲《牡丹亭》。

  何为“实景园林”?说白了就是把戏台搬到户外。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如此一来,我等这类门外汉也被吸引了过来。坦白地说,笔者是冲着“实景园林”四个字去凑热闹的。这个由谭盾、张军和黄豆豆联袂打造的传统经典剧目,当它走出死气沉沉的剧场,离开惯常的镜框式舞台,回归原生态的江南园林,究竟会呈现咋样的视听效果?揣着这种猎奇心态,同时也感受一份假日游园怡情的心境。

  位于朱家角古镇北隅的课植园,是一座大型的庄园式园林建筑。园内环境幽雅,书香扑鼻。移步换景、人景合一的园林景致,是一个无需雕琢的天然“舞台”,也成就了《牡丹亭》还于园林的选址创意:亭榭石桥,回廊假山,一弯湖水环绕其间……最妙之处,当属那宽不足十米的湖面,在“舞台”与“看台”之间形成一道分水岭,倒影清澈,相映成趣。几排木质条凳搭出的露天坐席临水摆放,尽显几分野趣。

  月色昏暗,眼前漆黑一团。LED显示屏闪着蓝光,跳出的“惊梦”二字格外夺目:《牡丹亭》第一回目即将开演。人们凝神屏气,只闻风吹树叶的“沙沙”作响和偶尔的几声蛙鸣,煞是死一般的寂静。少顷,一束霞光渐渐泛起,映红了树林,照亮了石桥和廊柱,勾勒出亭台水榭妩媚动人的线条。云烟氤氲,雾霭升腾,忽聚忽散,如梦如幻,园林似乎恢复了生机。远处,箫声响起,古琴应和。粼粼波光中,一叶孤舟缓缓映入视线。船头,端坐一吹箫女子,箫声呜咽,凄婉可诵;船尾,蓑笠老翁摇着桨,水声伴着琴箫声,如歌如泣,不绝如缕,仿佛诉说着官宦之女杜丽娘与贫寒书生柳梦梅之间起死回生的爱情故事。实景园林昆曲《牡丹亭》以这样的场景拉开了序幕……

  对于昆曲,我曾有过一次近距离的接触。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当时供职于一家房企,项目部正好紧挨着上昆,午餐便在那儿的食堂搭伙,与昆剧演员一起排队打饭,时常围成一桌,边吃边聊,有说有笑。听着演员们从好嗓子发出的声音实在也是一种享受。同事小谢一有机会便轻声对我说:“你看,排前面的那位是团长蔡正仁,在他身后的是王芝泉,还有梁谷音,正在与别人逗噱的叫刘异龙……”哎哟,可都是些大名鼎鼎的表演艺术家哦!我与他们在一个灶头吃过饭的,还聚在一起搞过联欢呢,但却一次也没去剧场看过昆曲!现在想想真有点后悔了,何不抓住机会跟着哼上几句,哪怕学一两个唱段装装门面也挺好的,不至于像今晚这样傻坐着看热闹了。

  散场了,全场亮起了灯。忽然发现前来赏戏的多半是俊男靓女,时尚可人。瞧着他们欢快的朝气劲儿,让我对这一古老剧种的延续与光大产生了些许乐观。可友人却道:“这是局部繁荣。曲高和寡,你看才多少人啊!” 随后一声叹息,流露出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伤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