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酒行业陷危机:酒鬼酒塑化剂风波追问

 天行健-9 2012-11-21

 

 

 

     “都来炒酒吧!”在中国酒业高峰论坛上,酒鬼酒副总经理郝刚挥舞着有力的臂膀呼吁,“因为酒越放越香,价值越放越高,买时100,喝时200,卖时好几百!”话音甫落,数百名与会者齐声叫“好!”,现场气氛达到高潮。

  这是两年前酒鬼酒公司官网上的一篇文章。随着塑化剂事件的持续发酵,酒鬼酒乃至整个白酒行业都面临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而对事件来龙去脉尚不清晰的公众更是处在疑云之中。

  追问一: 塑化剂如何进入白酒?

  假如酒鬼酒中塑化剂超标的检测报告结果属实,其原因到底是什么?

  “我感到意外,但也感到是意料之中。”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厉曙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中国的酿酒史来看,不应该出现类似塑料设备,从以往在酿酒厂使用的情况,无非是罐、缸、窖等,“好像印象中没有什么与塑料有关的设备”。中国酿酒史几千年,塑料史也就五六十年,此前从未出现过与塑料相关的问题,所以,塑化剂问题的出现是个意外。

  而所谓的“意料之中”,厉曙光认为,我国一些酿酒企业可能在生产过程中会使用到塑料容器、管道等设备,如此一来,就有可能污染到酒本身。也就是说,如果在生产途径中使用到了塑料设备,那么,便有可能吸收并使酒本身含有塑化剂成分。

  中国酒业协会(下称中酒协)称,溶进白酒产品的塑化剂主要来自酒泵进出乳胶管,目前所有白酒企业都在使用该设备。每10米乳胶管可在白酒中增加塑化剂含量0.1mg/kg,有的企业用一次酒泵(50米乳胶管),还有的企业多达4-5次。

  据宝丰酒业营销总监晋育锋介绍,酒泵进出乳胶管主要应用于勾调环节和灌装环节。在酿酒过程中,冷却的白酒从陶坛中用酒泵抽出,通过输酒管送往勾调车间,勾调工艺结束后,再用输酒管进行酒瓶灌装。这些管道从几米到几十米不等,大部分酒厂采用不锈钢管道,但有的企业出于各种原因考虑,就用塑料软管代替。劣质的塑料管可能发生老化,酒将塑化剂带入酒中。

  对于有公众担心塑料瓶盖可能增加酒中塑化剂的含量,厉曙光说:“塑料制成的酒瓶盖不是酒中超标塑化剂的来源。酒瓶盖本身比较小,和酒的接触也未具备塑料制品产生塑化剂的条件,即使具备了这两个条件,那剂量也是极微小的,不会产生危害。”

  追问二:塑化剂是否人为添加?

  酒鬼酒塑化剂事件后,不少网友怀疑厂家人为添加塑化剂。酒鬼酒副总经理范震曾于11月19日在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的采访时表示,公司无须在生产过程中添加塑化剂,没有利益驱动,公司产品已经送往权威部门检测。

  据相关报道,有业内人士指出,由于塑化剂有增稠效果,可以让年份不够的酒看起来更像陈酒。对此,白酒高级酿酒师杨思佳称,酒体醇厚要看酒厂的勾调水平,而这个技术并没有操作难度,“没听说有人在酒里添加塑化剂会让酒醇厚。”

  对于是否会由于生产过程或者饮用时挂杯导致酒中含有塑化剂等现象,厉曙光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认为,塑化剂不大可能随手添加,因为在中酒协发布的声明中,卫生部标准下,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不得超过1.5mg/kg、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 (DIBP)必须低于9mg/kg、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最高仅为0.3mg/kg,而天祥报告中这三项指标分别为:0.49mg/kg、0.41mg/kg、1.08mg/kg。

  也就是说,酒鬼酒塑化剂超标2.6倍,指的是DBP超标。如此指数,不太可能是人为添加,更有可能是生产环节中遭受污染所致。

  湖南省质监局昨晚做出回应称,经过对酒鬼酒公司的执法检查,截至昨晚5时30分,没有发现人为添加塑化剂行为。

  追问三:为何高档白酒塑化剂含量更高?

  根据中酒协今年8月关于白酒产品塑化剂有关问题的说明,通过对全国白酒产品大量全面的测定,白酒产品中基本上都含有塑化剂成分,最高2.32mg/kg,最低0.495mg/kg,平均0.537mg/kg。其中高档白酒含量较高,低档白酒含量较低。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档次不同的白酒塑化剂含量也不同?昨日下午,中酒协工作人员表示,协会已经在官网首页发出了声明,对于其他问题不再进行回应。

  据了解,前天公众正对白酒中含有塑化剂一事感到惊诧时,网络流传的来自中酒协的一份说明文件引起轩然大波,这份说明文件称,国内所有白酒均含塑化剂。在媒体报道和网络言论的双重影响下,这份说明文件流传的当天,两市酒类板块蒸发约327.79亿元。

  前晚,在中酒协的官方网站上突然出现一份声明,该声明直指网络流传的说明文件系伪造,同时,声明中对塑化剂问题进行了介绍,并指出“在白酒生产过程中自身发酵环节不产生塑化剂”。声明中可以看到,2011年6月,白酒相关塑化剂问题便已受到重视,同年12月,中酒协发布通知要求全面查清塑化剂来源。

  然而,这份声明中,对于塑化剂问题的通知是在2012年8月发出,而最早的关于彻查塑化剂的通知出现在2011年12月,这份2012年8月发出的说明是针对什么事件?又是在何种情况下出现的?

  对于中酒协2011年6月便获悉酿酒过程中存在塑化剂的问题,但却未曾公开相关情况,以及中酒协声明的我国酒类产品中的塑化剂都低于国外标准,厉曙光表示自己无法理解中酒协的举动,中国酒业协会作为一个国家的饮酒民间协会,首先,如果已经知道塑化剂的相关问题,为何不及时启动设施的改进、技术的革新以消除塑化剂的存在?其次,在2011年6月至今如此长的一段时间内,为什么对相关问题隐瞒不报?这会使得消费者处于一种不自信的情况下。“中酒协的如此表态,让我十分费解。”

  追问四:白酒塑化剂含量是否有相关标准?

  酒鬼酒副总经理范震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回应称,在白酒行业检验的国家标准里,没有塑化剂检验这一项,因此也就不存在所谓超标2.6倍的问题。由于国家检测没有这方面的要求,酒鬼酒公司也不具备塑化剂检验的手段。

  宝丰酒业的晋育锋称,我国的白酒行业并没有特定的行业标准,与食品、饮料等,都应该适用于《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据了解,2008年国家卫生部出台《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对食品包装中的塑化剂DEHP和DBP的含量做了规定。2011年,《卫生部办公厅通报食品及食品添加剂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最大残留量的函》,规定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是可用于食品包装材料的增塑剂,不是食品原料,也不是食品添加剂,严禁在食品、食品添加剂中人为添加,并将DEHP、DIBP和 DBP最大残留量分别限定为1.5mg/kg、9.0mg/kg和0.3mg/kg。

  追问五:检测机构是否具权威性?

  对于21世纪网所称的上海天祥质量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简称“天祥”)对酒鬼酒产品的检测报告,酒鬼酒公司副总经理范震认为,天祥是商业检测公司,其出具的检测报告资质成疑。

  据了解,上海天祥隶属在伦敦证交所上市的Intertek集团,专门从事质量和安全服务,其客户包括佳能、麦当劳、英国石油、宜家、雀巢等国际大牌公司和政府机构,并被众多国家和地区的认可机构和权威机构所认可。

  早报记者在天祥官方网站上看到,该公司公布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认可证书(CNAS)、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证书(CMAF)、“增塑剂邻苯二甲酸酯含量测试”的实验室能力验证满意结果证书三张证明。其中,CNAS证书的有效期至2012年11月26日。CMAF证书有效期至2015年7月29日。能力验证结果证书由北京中实国金国际实验室能力验证研究有限公司于2012年5月15日颁发,其对“上海天祥质量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在饮料中增塑剂邻苯二甲酸酯(DBP及DEHP)含量的测定,评价结果为满意。

  公开资料显示,北京中实国金国际实验室能力验证研究有限公司,为钢研纳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简称钢研纳克)全资子公司,后者是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是由国家钢铁材料测试中心、国家钢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钢铁研究总院分析测试研究所、国家冶金工业钢材无损检测中心、钢铁研究总院分析测试培训中心、钢铁研究总院青岛海洋腐蚀研究所、北京纳克分析仪器有限公司业务整合后而成立的高新技术企业。
 
 

 
白酒生产哪些环节可能渗入塑化剂?

  在酿酒过程中,冷却的白酒从陶坛中用酒泵抽出,通过输酒管送往勾调车间。这些管道从几米到几十米不等,大部分酒厂采用不锈钢管道,但有的企业出于各种原因考虑,就用塑料软管代替。劣质的塑料管可能发生老化,酒将塑化剂带入酒中。

  ——宝丰酒业营销总监晋育锋

  塑料制成的酒瓶盖不是酒中超标塑化剂的来源。酒瓶盖本身比较小,和酒的接触也未具备塑料制品产生塑化剂的条件,即使具备了这两个条件,那剂量也是极微小的,不会产生危害。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厉曙光

  塑化剂在两种状态下会影响到被包装酒产品,一个是加热,另一个是脂溶性的问题,在酒包装不被加热的前提下,只需要考虑脂溶性。酒精是脂溶性的有机溶剂,所以塑化剂的产生就符合条件了。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厉曙光

  有无可能人为添加塑化剂?

  酒体醇厚要看酒厂的勾调水平,而这个技术并没有操作难度。没听说有人在酒里添加塑化剂会让酒醇厚。

  ——白酒高级酿酒师杨思佳

  公司无须在生产过程中添加塑化剂,没有利益驱动,公司产品已经送往权威部门检测。

  ——酒鬼酒副总经理范震
 
◎ 提醒  不必谈“塑”色变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塑化剂目前有20多种,它急性毒性较低,仅与乙醇相当。如果长期大量食用,可能会造成免疫力下降、危害男性生殖能力并促使女性性早熟,长期大量摄取甚至会有致癌的危险。

  “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塑料制品,只有在加热或脂溶性环境中才会迁移出微量的塑化剂。”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厉曙光教授表示,不必谈“塑”色变,“塑化剂虽然都有毒,但如果不是长期大量食用,是不会对人体有危害的。”

  厉曙光称,塑化剂是塑料中允许加工的轻工产品的添加剂,所以又叫它“增塑剂”。只要塑化剂添加的含量不超过卫生部规定的三个标准(即DEHP不得超过1.5mg/kg、DIBP必须低于9.0mg/kg、DBP最高仅为0.3mg/kg),就都是安全的。
   
延伸阅读:

塑化剂危害:大量摄入伤精子 增加雌激素含量

       酒鬼酒昨日被曝"塑化剂超标260%",相关负责人回应称作出检测的第三方权威性存疑,公司已经将产品送权威部门进行塑化剂检测。昨日,有业内人士指出,"塑化剂并不是酒鬼酒一家企业的事情,整个白酒行业均面临塑化剂问题。"塑化剂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公众眼前,塑化剂究竟对人体有何危害?

  一、什么是“塑化剂”?

  “塑化剂”(英文:plasticizer):塑化剂(DEHP)是指“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二酯”,是一种有毒的化工业用塑料软化剂,属无色、无味液体,添加后可让微粒分子更均匀散布,因此能增加延展性、弹性及柔软度,常作为沙发、汽车座椅、橡胶管、化妆品及玩具的原料,属于工业添加剂。

  塑化剂种类可达百余种。此次媒体曝出酒鬼酒中被检出3种塑化剂分别是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 (DIBP)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

  二、生活中的塑化剂几乎无所不在

  增塑剂广泛用于食品包装、医疗卫生用品、油漆等工业产品中,环境、饮用水中也存在极其微量的DEHP等邻苯二甲酸酯类物。生活中的塑化剂几乎无所不在,除了塑胶容器、餐具、日用品、玩具外,连保鲜膜都可能含有塑化剂。

  很多不正规厂家在生产塑胶用品、装潢材料、洗发水或是化妆品等,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地摊货"的时候,为了降低成本,盲目追求利益,并未严格按照规定添加或使用邻苯二甲酸酯,所以其生产出的产品很可能含有过量的邻苯二甲酸酯。或是操作不达标,导致邻苯二甲酸酯不能稳定存在。

    塑化剂不是食品添加剂

  塑化剂是一种塑料中的添加剂,不是食品添加剂,含有塑化剂的食品是人为添加进去的。塑化剂是不能用于食品当中,而且对于塑料中的增塑剂也有一个标准,而且用了增塑剂的包装材料或者容器不能用于包装脂肪性的食品,也不能用于婴幼儿的食品包装。

  二、“塑化剂”真的影响我们的健康吗?

  用于食品塑料包装材料中的塑化剂与塑料分子的连接非常脆弱,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可以从塑料中转移到所接触的食品,乃至大自然中,造成对环境、生物、食品的污染。尤其是当塑料袋接触到包装食品中所含的热水或热油脂时,增塑剂会大量溶出,且溶出的数量与塑料袋中的增塑剂含量成正比。从而导致了现今环境、饮用水中也存在极其微量的DEHP等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

  长期、大量摄入塑化剂损害男性生殖能力

  塑化剂的急性毒性较低,但某些塑化剂,如:DEHP、DINP等的结构类似荷尔蒙,被称为"环境荷尔蒙"。动物试验发现,长期大量摄入DEHP和DINP,会产生内分泌干扰作用,造成生殖和发育障碍,并能诱发动物肝癌。[5]两者也可以与睾丸Leydig细胞、Sertoli细胞、germ细胞作用,干扰雄激素合成,增加男性体内雌激素的含量,从而影响男性精子的质量,主要表现为:降低精液密度、精子活率及活力水平。国际癌症研究所(IARC)根据DEHP为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PP),已将其列为人类可疑的促癌剂。美国环保署(EPA)也将DEHP列为B2类致癌物质。因此,欧盟所有成员国禁止在玩具中添加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6]

    可促进女性第二性征发育

  由于塑化剂具有雌激素作用,如果残存在女性体内,就会对一些器官产生荷尔蒙作用,其中影响最大的包括子宫、子宫内膜与乳房等器官。塑化剂不仅会刺激子宫,让子宫肌瘤变大,也会使子宫内膜变厚,同时会刺激乳房组织,让乳房肿瘤变大.雌激素还可促进女性第二性征的发育,如乳房发育、子宫内膜增厚、月经周期形成等,塑化剂等环境类激素进入女童的体内,相当于过量的雌激素诱导第二性征的提前出现,就是形成性早熟。

  可能造成儿童性别错乱

  专家称,目前医学界证实,DEHP会对儿童的内分泌和生殖系统的发育有潜在的危害,尤其是可能造成儿童性别紊乱,比如性别特征不明显,可能造成儿童性别错乱,男孩的喉结不突出等问题。

    造成基因毒性伤害人类基因

    台师大研究团队更发现,塑化剂会造成基因毒性,伤害人类基因,长期食用对心血管疾病危害风险最大,肝脏和泌尿系统也会连带"受伤",而且受损后,还可能通过基因遗传给下一代。目前虽无法证实塑化剂对人类是否致癌,但对动物明确会产生癌变反应,因此也要当心。

    影响消化免疫系统 诱发肝癌

    可能对人体的生殖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带来危害,长期大量摄取还可能会导致肝癌。它还可能造成其他损害,但是目前由于人们日常食用的剂量没有大到造成急性中毒的程度,所以具体危害可能并不明显。

  三、塑化剂对健康的影响取决于它的“摄入量”

  通常情况下,由于进入体内的DEHP和DINP等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可以随尿液或粪便排出体外,因此,其对健康的影响取决于它的摄入量。世贸卫生组织、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管局与欧盟分别认为,每人每天摄入1.5、2.4和3.0mg及以下的DEHP是安全的。我国对于食品容器及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中的DEHP也严格规定:其从食品包装材料迁移到食品的迁移量为1.5mg/kg,DINP为9mg/kg,与世界发达国家的规定一致。[4]

  摄入塑化剂72小时可排出85%

  按照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完全躲开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也没必要过度紧张,因为正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增塑剂对人体产生危害的风险可以忽略。广州一位医学专家也认为,塑化剂在塑料容器中的浓度较低,吸收状况还根据人体的差异决定,吸入量少对人体的影响也微小。

    实验结果显示,进入体内的DEHP和DINP等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可以被人体排出,目前没有证据表明DEHP和DINP具有蓄积性。动物试验发现,绝大部分DEHP在24-48小时内会随尿液或粪便排出体外。48小时内停止摄入含有DEHP之产品,体内DEHP浓度便会快速下降。动物试验还发现,DINP在体内亦会被迅速代谢,72小时内有85%由粪便中排出,其余部分则由尿液排出。

    四、如何远离塑化剂?

    1.支持无添加,多吃"真"食物。有人会觉得无添加的食品代表着味道淡、颜色丑、保质期短、价格高。但其实,无添加的"真"食品是最新鲜天然的,具有最朴实的味道,也更安全。《到底要吃什么》的作者波伦建议,如果食品配料表中有很陌生的添加物名称或者含有5种以上添加物,那就不要吃了。

  2.不要迷恋低价食品。《恐怖的食品添加物》作者安部司曾任职于食品添加物公司,他提出,如果某些食品的价格大幅低于同类产品时,往往有可能是商家在暗中玩"猫腻",利用添加物来降低材料质量,节约成本。

  3.少吃动物性脂肪。许多有毒化学物质以脂肪的形式存在于食物中,所以少吃动物性脂肪,如奶油、牛肉、羊肉等,可以大幅降低人体受到环境荷尔蒙影响的几率。

  4.经常洗手。台湾成功大学环境医学研究所教授李俊璋的研究发现,因受环境荷尔蒙影响而导致性早熟的女孩,如果在饭前坚持经常洗手,那么摄入的塑化剂DEHP量就会大为降低。

  5.避免用塑料制品接触食物。生活中避免用塑料袋等塑料制品盛放食物。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动物学博士柯尔朋建议,用微波炉加热食物时,最好使用玻璃制品或瓷器。即使有些塑料产品号称适用于微波炉,但某些化学物质还是有可能会渗透出,特别是儿童、孕妇更要避免使用。

  6.重视排毒方法。在生活中,除了要预防接触到毒物外,也应学会排毒的小方法。台北医学大学公共卫生系教授韩柏柽提倡,饮食中要坚持"二少二多去三毒"的原则,即食品少加工、少放添加物;多天然、多蔬果;去除防腐剂、色素和香料。在烹调食品前,可先将食材过水或用热水烫一下,能有效减少食品中的添加物含量。另外,坚持多运动多流汗,也可排出体内毒素。

  7.培养孩子的健康习惯。家长要帮助孩子学会选择健康的食物,例如不买、不喝含糖的饮料,或者让孩子参与到选择食物、烹调食物以及饭后收拾的过程中,从小培养起孩子的健康饮食习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