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圣祠与冬至吃饺子

 佑启 2012-11-22

 

        河南南阳,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在南阳故城东关的温凉河畔,我国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坟墓就静静地坐落在这里。每当冬去春来、万物复苏的季节,人们郊游踏青来到这里,缅怀张仲景对中医学的卓越贡献,无不感慨万分,心中涌起对医圣的崇敬之意。

  张仲景是东汉南阳郡人,自幼聪明好学,善于思考。他所著的《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后代医者奉为经典。他高超的医术和良好的医德,赢得了众多的爱戴者,人们推崇他为“医圣”,这是对他以及他毕生所从事的事业最高的评价。张仲景在世时,虽身居要职,却淡名利,厌恶官场角逐,曾在太守衙门公堂上看病施药。中原大疫流行之际,毅然辞去太守职务,返回故里,为百姓行医看病,并亲手为病人熬药,探索用药的规律。有关他的传说伴随着冬至食饺习俗的盛行,千百年来,一直在中原大地上广为流传。张仲景逝世以后,就埋葬在他的故土。众人怀念他的功绩,便在他的墓地修建了祠庙——“医圣祠”,以供人们拜谒祭奠。

  医圣祠的主体建筑是位于祠中心的张仲景墓,墓前立有一近3米高的墓碑,上书“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墓”11个大字。在这所朴素无华的小小天井院的正殿里,供奉着布履素服的张仲景塑像。他书卷在握,目光温柔,潜心治学的聪慧之气透过这栩栩如生的塑像,传递给每一个来此瞻仰的游客。天井院优雅安静,是旧日医界名人研讨医木的好地方。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我国中医学必修的教课书,他的医学实践也对中原地区的节日风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每年的冬至这天,中原地区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不管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冬至节日饭。有俗语说:“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风俗,据说是由张仲景冬至舍药缘起的。

  传说张仲景从长沙辞官回乡那年,正赶上雪花纷飞、寒风刺骨的冬天,他看到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们面黄肌瘦,衣不遮体,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张仲景回家后,让他的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上大锅,在冬至那天舍

  “祛寒娇耳汤”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们,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只觉得浑身发暖,两耳发热,人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人们也学着“娇耳”的样子做了起来,有人把这种食物称为“娇耳”,也有人叫“饺子”,还有人叫“扁食”。人们吃着饺子,不忘张仲景舍“祛寒娇耳汤”的恩情。特别是冬至这天,人们都要包顿饺子吃,据说这天吃了饺子,冬天就不会冻耳朵。至今民间还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说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