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国家权力的交接模式

 劳动者2010 2012-11-25

中国封建王朝历时2000多年,经历了无数次改朝换代。那么,封建王朝国家的最高权力是如何更迭的?

  皇太子模式 作为中国封建时代国家最高“领导人”, 皇帝一般实行终身制,非驾崩(死亡)权力不会转移。为了保证皇朝不倒,当政皇帝一般会从子孙中选定接班人,此即“皇太子模式”。

  皇太子是封建朝代法定继承人,皇太子模式则是以皇太子为中心的交接制度。如统治中国年代最久的封建王朝刘姓西汉,开国之君、高祖刘邦在公元前202年当了皇帝后,便册立他与皇后吕雉生的大儿子刘盈为皇太子。刘盈在刘邦死后顺利继帝位,史称汉惠帝。

  但这种以指定接班人为特征的“皇太子模式”有先天性的缺陷,即即便长子无能也可以当皇帝,接管国家最高权力。中国历史上大小皇帝超过200个,大部分是庸君昏王,就是皇太子模式造成的。

  太上皇模式 “太上皇”是对皇帝父亲的一种尊称,“太上皇模式”是皇帝主动或被动退位,提前实现国家权力交接的程序。它打破了古代国家最高权力从一而终、“皇帝当到死”的传统,可谓是禅位制度的内部变种。粗略统计,中国历史上有大小25位太上皇。

  太上皇模式相对来说少血腥气,是比较温和的一种国家政治权力交接规则,能者上,庸者下,理论上说对保持政权稳定过渡和国家发展十分有益,但太上皇的政治影子实际上是无处不在的。

  宫廷政变模式 皇太子模式初衷是尽早确立接班人,以避免内乱。但是,“立长”、“立嫡”的标准,显然从制度上剥夺了同是“龙的血脉”的其他皇子荣登大位的权利和机会,有想法的皇子岂能甘心?于是以兄弟反目、手足相残为特征,充满血腥气息的“宫廷政变模式”应势而生。

  通过宫廷政变模式成功完成权力转移的历代不绝,历史上创造了“贞观之治”盛世的唐太宗李世民,就是这样当上皇帝的。《新唐书·太宗本纪第二》记载,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时为秦王的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掉皇太子李建成,逼李渊确立他为唐朝接班人。不久又采取太上皇模式,软逼李渊于同月十六(公历7月14日)下亲笔诏书“朕应当加上太上皇的尊号”禅位,李世民于当年八月如愿当上了大唐皇帝。

  密储模式 到了清代,中国国家政治权力交接出现了新气象,在“皇太子模式”基础上,清代改革过早公开接班人的做法,而是秘密指定皇太子,但不公开诏书,秘藏起来,等先皇驾崩后才公开,此即“密储模式”。

  密储模式首创者是清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清世宗胤禛亦即雍正皇帝。或许是意识到传统皇太子模式选择接班人的不足和危险,当上皇帝后,胤禛着手制定新的皇权交换规则,以避免斧声烛影、兄弟相残。

  “密储模式”在中国系清代首用,但在国外早有先例。《北史·西域传》记载,当年波斯国(今伊朗一带)国王权力交接便采取这种模式:“王即位以后,择诸子内贤者,密书其名,封之于库,诸子及大臣莫之知也。王死,众乃共发书视之,其封内有名者,即立以为王。”雍正或许是受此启发。

  【《北京晚报》10月28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